查有梁教授:对高效教学的20条思考
1、效能改进教学模式
科学测评教学效能,不断改进教学过程。提倡“高效教学”,减小无效劳动。发现问题,及时改进。这就是“效能改进”教学模式。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上课的可测评量是:①问题提出;②思考时间;③教学环节。课后的可测评量是:①作业设计;②批改方式;③反馈时间。
2、教师要有教案,学生要有学案
老师要有教案,充分发挥主导性;同样,学生要有学案,充分发挥主体性。学生要在预习和复习中,学会“提出问题”。问题要提得好,能抓住关键和要点。变被动地听课为主动地听课。
3、一节课40分钟,平均学习5-20个知识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克服难点。一节课仅40分钟,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学目标是相当“有限”的。一节课平均可以学5-20个组块,少则得,多则惑。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4、教学目标只能写出可以言传的知识
广义的“知识”分为两大类:①外显的知识(事实知识、原理知识);②隐含的经验类知识(技艺知识、人才知识)。前者,可以言传,通常理解为狭义的“知识”;后者,难以言传,只能意会。教学目标,通常只能写出可以言传的知识;而只能意会的知识是无法写出来的。只能融合、渗透在教学之中。分清两大类知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5、削弱“双基”,不可能是高效的教学
知识重逻辑性,技能重操作性,两者有明显不同,是有差异的。这里的“知识”显然是指狭义的知识,是可以言传;而“技能”,靠体验与感悟,难以言传,传统教学中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即“双基”,已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有意和无意削弱“双基”,这不可能是高效的教学。
6、分清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才可能提高教学效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大多属于隐含的经验类知识。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很难准确地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的。如果硬性要求每一节课都要写出达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常就只能“贴标签”。形式主义地贴太多标签,教学效率必然降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教学的“长期”目标,而不是一节课的“短期”目标;是“隐性”目标,而不是的“显性”目标。分清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分清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才可能提高教学效率。
7、提出问题和思考时间要研究
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选择出好的问题,引起积极思维。一节课内,提出多少问题为宜,要研究,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后,要让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思考”、“愤悱”的时间多长为宜,要研究,时间长了不好,时间短了也不行。
8、教师要掌握好上课每一阶段的时间和节奏
教学效能的测评有两大要素:“问题提出”和“时间控制”。问题提得好,问题的量适度,则教学效率高;时间控制得好很重要,时间多了或少了,教学效率都不佳。课堂教学的提问,以学生思考3~5分钟为宜。教师要掌握好上课每一阶段的时间和节奏。
9、每一节课可分为5~8个环节
在基础教育中(1~9年级),每节课总是要有5~8个环节,平均每一环节占用5~8分钟。每一环节(或称阶段),是一个小“节目”,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灵活调整,以提高教学效率。
10、教师要“会教、好教、乐教”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出学科的特点和魅力,要能打动学生,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习兴趣。这样,才可能是高效的教学。教师要逐渐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要使学生“会学、好学、乐学”,则首先教师要“会教、好教、乐教”。
11、教师“会教”,学生“会学”4条要点
教师“会教”有4大要点:晓之以理,导之以引,动之以情,传之以神;学生“会学”也有相应的4大要点:思考接受,活动探究,情感体验,合作交流。每一节课中,上述4大要点,最好都能表现出来,教学效率才能提高。
12、要鼓励学生思维“发散”,也要引导思维“收敛”
上课时,要求师生的思维要“发散”,想出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同时,又要求师生的思维要“收敛”,不能一味不着边际的玄想。40分种的教学,必须“聚焦”在“有限的”教学目标上,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13、作业设计要做到多样化和科学化
高效教学一定要认真研究“作业设计”。“作业设计”要多样化、科学化。有教师布置的作业,有学生自选的作业,有任务驱动的作业,有竞赛准备的作业,有师生共研的作业,有学生合作完成的作业,等等。一定要改变作业的“单调乏味”。作业要“多样有趣”。
14、批改作业的三种主要方式
三种作业批改方式,要交替进行:①教师发正确答案,学生自批自改;②教师发正确答案,学生互批互改;③教师全批全改,学生反思自评。要提高作业批改的效能。关键内容,教师应当全批全改。一般内容,可由学生自批自改或互批互改。要提高作业批改的实效和效率。
15、当天就要即时反馈
即时反馈是一条重要的教学方法。对中小学生而言,所做的练习,所考的试题,如果当天学生能知道正确答案,并主动改正错误的部分,强化正确的部分,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16、通用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要在教学中不断透渗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一般通用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是:①专心听课,做好笔记。及时复习,认真做题;②独立思考,勤下苦功。不懂要问,直到真懂;③认真实验,细心大胆。动脑动手,追究根源;④每章学完,系统复习。学会总结,掌握联系;⑤不怕困难,反复钻研。败不自卑,胜不自满;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要急躁,不要停顿。
17、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策略”
高效教学要提倡教学的针对性,因材施教,因材择学。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要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好的“学习策略”。有强调“逻辑”的策略,有强调“操作”为策略,有强调“情感”的策略,有强调“交往”的策略。教师可以分别给予不同类型的学生,以不同策略的指导。
18、有效教学的基本过程和突出特点
有效教学的基本过程和突出特点是:激发思考,逻辑简明;引导活动,幽默有趣;富于激情,饱含诗意;指点迷津,充满智慧。
19、学习的方式的三种水平
学习方式有多种水平。不同年龄的学生,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应当分别采用相应水平的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并非一味采用高级水平的学习方式,才是高效率。①初级水平:机械记忆,浅层理解,简单应用,被动接受;②中级水平:意义记忆,中层理解,综合应用,主动探索;③高级水平:整体记忆,深层理解,创造应用,有所发现。三种水平的学习方式都是存在的,应当重视由初级水平向高级水平的“自然转化”,而不是“人为强加”。
20、充分根据学科的特点,教会学生采用相应的学法
不同学科,主要的学习特点是很不相同的。充分根据学科的特点,教会学生采用相应的学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①学习科学时,学习的特点是:探究问题,理解规律;②学习技术时,学习的特点是:设计方案,操作试验;③学习文学时,学习的特点是:熟读经典,领悟发挥;④学习艺术时,学习的特点是:模仿鉴赏,审美立美。对不同学科只强调某种方法,显然不能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简介:
查有梁,1942年1月生于四川成都,1953年成都第一师范附属小学,1959年成都石室中学,1963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1963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物理系。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在是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四川省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智力开发与专门人才研究所所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华中理工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教学论博士点导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基本理论组成员。1988年,1992-199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物理系、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科学史系高级访问学者。
已发表的专著有:《系统科学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出版)、《大教育论》(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荣获1991年度全国“光明杯”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三等奖)、《教育模式》(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牛顿力学的横向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荣获1988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与教育科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出版,荣获1990年全国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牛顿力学与星际航行》(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出版)、《物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荣获1998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教育建模》(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爱因斯坦与教育》(与查宇合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等10余本。在《中国社会科学》、《科学通报》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