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6个季节。是天阳下逼,地热上腾,天地之气交合,万物繁荣茂盛的时期。盛夏季节,气候炎热,人体新陈代谢旺盛,阳气极易外泄,而且睡眠少,汗出多,食欲差,稍有不慎,便容易得病。所以,夏季调摄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精神:夏应于心。心主神志,情志失调可伤及心,在夏季更是如此。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暑热难挡之时,再遇拂意之事,极易导致心情烦躁。因“暑易入心”,容易使人心神不安。故在夏季应保持情绪平静,避免情志波动过大。可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既能消夏避暑,也可以经常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令人神清气和,减轻炎热之感。
(二)起居:先古哲人认为夏天应“夜卧早起”。晚些入睡,以顺应自然阴气的不足;早些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夏季日出较早,清晨空气清新,早起后到室外活动,非常有益于健康。夏季中午的气温最高,晚上睡眠时间较短,应作适当午睡,可以消除疲劳,恢复精力。所以说,夏天既要防暑降温,又不可过于贪凉。尤其是晚上不可在室外露宿,或卧居潮湿之处,不可久坐冷石冷地。暑热外蒸之时,人体汗液大泄,腠理开放,稍不注意风寒湿邪便会乘虚而入。夏季天热汗多,汗湿之衣不可久穿,以免刺激皮肤,令人不适。
(三)饮食:夏季的饮食宜辛温,少苦寒。夏食辛,可以养肺气,防止心火过旺而制约肺气的宣发。因为夏天阳气极易耗散,进温食可以助阳气,苦寒之物易伤人阳气,不宜多吃。《千金要方》明确指出,夏日宜“省苦增辛”。可适当进些清凉之品,以清热解暑,但切忌暴饮冷饮,生冷果菜,容易引起肠胃受寒,会造成疾病。此外,还要注意饮食卫生,夏季微生物繁殖快,人的饮水量大,冲淡了胃液,降低了胃液的杀菌力,比较容易发生肠道传染病。必须严格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
(四)运动:运动锻炼十分重要。但是必须注意几点:(1)合理安排时间,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进行运动。(2)要做好防护措施,在阳光下锻炼,要戴遮阳帽,避免阳光直射头部。运动完不要喝大量凉开水,切忌冷水冲头或洗冷水澡。(3)运动量要适度,不能过度疲劳。年老体弱者不宜在烈日或高温环境中进行锻炼。
(五)防病保健:夏季暑湿之气重,脾胃功能呆滞,容易产生疰夏。症状表现为胸闷纳呆,四肢无力,大便稀溏,汗多,嗜睡,日渐消瘦。预防之法,在夏季来临之时注意减少食量,少吃油腻,以减轻脾胃的负担。平时可服些健脾和胃的药,增强脾胃功能,预防疰夏。另外,防止在烈日下爆晒,注意室内降温,劳逸结合,注意饮食营养,备好降暑饮料和药物。
(六)冬病夏治:全年气温最高的时期是伏天。前后分为三伏,每伏10天。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这一时期,阳气最旺,一些冬季常发的慢性病及某些阳虚阴盛的病证,在伏天进行调养治疗,往往可使病情好转,有的还可根治。具体方法有针刺、灸治、穴位敷贴、中药内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