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辱或光荣
演讲者:秦伟国副校长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我先来读一新闻:
今年的每月11日是北京的自觉排队日,北京市许多政协委员、社会名流打着“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旗帜倡导北京市民自觉排队,讲究秩序,希望自觉排队成为首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讲文明、树新风,这本来就无可厚非。可是尽人皆知的“先来后到”也要设立一个“规范日”,这无疑是会让每个中国人都感到尴尬脸红。联系我们学校实际,某些同学买菜时候“夹塞儿”、打卡时候插队、吃饭时候冲锋、放学回家上公交车时一拥而上,确实就好象是家常便饭。为什么我们在学习千百年来人类文明成果的学生,衣着光鲜前卫的“新新人类”经不住最起码的“文明测验”?
对此,有人归咎于“资源短缺”,认为买菜加塞、挤乘公共汽车、吃饭时冲锋等都必须靠先下手为强,公共服务不足是导致不文明的主要原因。但我认为这不是主要原因。我在这里要讲一个小故事。我们大部分同学都曾去过肯德基用过餐,都知道它的大堂内有三个大桶,一个是用来盛放顾客用过的托盘,一个用来盛放不可再回收的纸杯和纸巾的,一个则用来盛放剩余食品的。说实在的我刚开始也不觉得我一吃完就走人没有什么不妥,因为我们毕竟是“上帝”。但当我看到老外用餐完后的行动,我真得有点儿脸红了,他们在用完餐后,首先是用餐巾纸把自己洒落在桌面上的汤水擦去,再把用过的托盘和食物殘渣分门别类投入到大堂上的三个大桶里,然后才离去。另一个故事是龙永图先生亲历后讲的:一次龙永图先生在澳洲参加谈判,一天他刚从洗手间出来碰到一个年轻的女子焦急地说请他帮一个忙,原来那个女子想请龙永图先生回男洗手间帮她找一找她的孩子,因为她的孩子已进去好长的时间了还没有出来。龙永图回去一看,果然发现洗手间内有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满头大汗地在鼓捣着什么,原来是公共厕所内抽水马桶的阀门坏了,但他所受的教育告诉他不能就这么一走了之,小男孩正在试图修理好在他这个年龄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事实上,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封建社会的各种繁文缛节,乃至三刚五常,在今人看来虽然迂腐可笑甚至荒谬,但至少说明中国早已脱离“荒蛮”。再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各种条件比今日差距甚远,但社会上讲文明、守纪律的意识已蔚然成风。1963年6月在香港的《文汇报》有一篇名为《让座篇》的文章说:“在北京,公共汽车上让座的风气,解放后十多年来,已经养成而且巩固了。伤残者,孕妇,看得出来的病人,携抱婴孩者,加上老年人,上车准有座位。”足见不排队、抢座者在那时的寥寥。那么在跨越世纪、改革开往2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的文明意识为什么不但没进步,反而还倒退了呢?
在这里,我认为我们的同学是否要反思一下我们的学习行为,我们的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彼得圣吉说过:“学习应导致行为的改变,不应只是获得一些新的信息,或者产生一些新的构想而已。”一句话,好的学习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习。而在急功近利式的教学观看来,导致思维改变的学习才是好的学习,能考上大学的学习才是好的学习。我认为正是这种对学习认识的偏差才导致我们文明行为的缺失,在今天我认为正象于丹教授所说的“只有导致一个价值体系重塑,行为方式变得更有效、更健康,更合乎社会要求的学习才是好的学习”。
我认为,北京市提倡的每个月的11日为自觉排队日一方面是为了迎接即将到的2008奥运会而做的准备工作的一部分,是我们的光荣,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却是我们全体中国人的一个耻辱。虽然西方的月亮并不比中国的圆,但人家排队确实比我们做得好,难道我们中国人的骨子里真得象某些人说的那样“欠缺文明基因”吗?
文明行为,从我做起,从每人做起,从身边每一件小事做,别忘了,你的形象就是中国人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