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课中CAI课件的使用艺术
来源: 衢州市新华小学 作者: 孔丽珍
阅读: 2350 时间: 2005-10-02 07:46:00 1
   根据思想品德教材的特点,思品课大致可归纳为明理型、动情型、导行型三大类。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CAI课件的优势,以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明理型课——展示内容,减缓明理坡度。
  思品学科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让学生了解道德观点,提高道德认识,并用这些道德观点去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明理是思品课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关键。学生的道德认识总是以一定的具体形象为基础,经过分析、抽象,然后再逐步建立起来的,因此,明理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教学中,如果局限于教材中尤其是明理型课中一些相对独立的人物、事件、现象进行口头说教,硬贴标签,便很难奏效。
  针对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的特点,我们把明理型课分为“感知——形成——深化”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借助CAI课件,化大为小,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间断为连续,将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降低明理的坡度,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掌握观点。如教学《谦让》,教师把课后的儿歌改编制作成“两只小山羊过独木桥”的动画在揭题时使用。教学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操纵鼠标帮助小山羊过独木桥。这样,通过形象展示,学生受到启迪,从而感知“谦让”的道理。又如《神州巨变》一课,教师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知道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认识社会主义”的明理训练。在学生初步了解内容后,先指导观看反映我国工农业建设成果的图表、杨浦大桥、长城运载火箭、银河巨型计算机等内容的CAI课件,让学生深层次地体会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再提请学生细读教材最后一段;同时,用CAI课件出示旧中国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和当代农民的幸福生活等画面,然后让学生进行对比剖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展望新世纪,我们的目标是什么?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活泼,对主要观点不会有笼统、模糊的感觉,形成的道德认识自然就比较深刻。
  二、动情型课——创设情境,增加情感深度。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内心体验,同时,道德情感又可以促使人们提高道德认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情通则理达”。在动情型课文的教学中,要以教材所固有的情感因素去引发学生情感,并通过师生相互沟通,增强学生情感的倾向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绪上进一步受到感染,从而达到共鸣,最后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行。因此,我们将动情型课的教学分成“引发——发展——表达”三个阶段。
  1引发阶段。人的某种情感往往会在某种特定的场合中被激发出来,这就是“触境生情”。如《不能忘记的屈辱》课始,教师就通过课件展示圆明园废墟场景,让学生在观看时,不由自主地产生悲壮、凄凉之感。这时,再出示课题。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情感的引发过程。
  2发展阶段。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情具有感染性、辐射性。当学生处于富有感情色彩的情境中时,他们的情感会得到激发和进一步发展,甚至还会形成具有情感色彩的道德思维和道德需要的冲动。如教学《我爱祖国》一课,在学生认识了祖国版图,知道了国名、首都,知道了我国各族小朋友都是中国人,都要热爱自己祖国的基础上,再放录像片断。先让学生领略同一时间祖国东南西北呈现出的不同景色,感知祖国幅员辽阔;再播放新疆的哈密瓜、葡萄,海南的荔枝、椰子,北方的鸭梨、苹果……使学生感知祖国物产丰富;接着播放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源远流长的长江与黄河、神奇秀丽的黄山和桂林山水……使学生感知祖国江山美丽多娇。至此,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
  3表达阶段。当学生的情感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引导他们抒发心中的情感,能起到传播情感强化全体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的作用。如教学《谢谢您,老师》,课始,教师先回忆自己童年时代得到老师的关怀和培养的事例,表露出自己对老师教诲的真诚感激之情,并以一声“谢谢您,老师!”引起全班学生的情绪共鸣。接着,播放录像《烛光里的微笑》,再出示一幅平时老师关心学生的画面,让学生从录像中王老师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事迹联想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体会认识到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最后,在课件中MTV《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音乐声中,让学生说说想对老师说什么,想为老师做什么。此时,学生已经很想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情了。
  三、导行型课——再现场景,加大导行力度。
  思品课教学通过明理、激情,使学生获得了新的道德认识,培育了相应的道德情感,教学效果最终要落实在道德行为上。小学生处在道德行为的形成时期,要他们把从书本上、课堂上获得的道德认识变为行动,还会有相当的距离,因此,导行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运用CAI课件巧妙地再现场景,以情境导行,效果较好。
  教师可针对小学生思想活跃但分辨能力不强的情况,巧用电教媒体创设一定的行为辨析情境,让学生通过训练,使道德认识从感性向理性升华,学会正确地认识道德现象,评价道德行为,选择道德方式,有利于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教学《讲究效率》一课,可用录像创设这样一个辨析情境:早上6:00,刘杰同学背着书包在紧闭的校门前不停地徘徊,传达室老爷爷探出头来问:“小朋友,怎么这么早就来了?7:00才开门呢。”刘杰回答说:“我想早点到学校上早读课”。看完后,提问让学生讨论:刘杰的做法是不是讲效率?为什么?像这样的辨析,既有针对性,又有一定的教育深度。
  教学中还要重视引导学生把道德认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用学到的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这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活动有较强的开放性,更需要重视在生活实践中培养他们的道德行为。如教学《说话有礼貌》一课时,教师通过CAI课件提供校园公共场所、客人来家等各种场景,让学生或两三人、或小组学说礼貌用语,学习礼仪行为。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