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成功的父母必须从自身的学习开始
阅读: 3901 时间: 2004-12-01 01:32:00 1

 

孩子从出生到上学前主要是家长带大的,在家庭第一所人生的学校里,孩子大脑的意识、思维、对知识的认识、道德观念都随着大脑的发育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通过家庭环境、家庭氛围、父母的言行、父母的行为,独特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在无形中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品德和基本素质。在英国有一个爱德华家族,真正的书香门第,现在已传到第八代。老爱德华是个博学多才的哲学家,为人严谨勤勉,他的子孙中有13位当过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60多位医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同样在英国,有一个珠克家族,这个家族至今也传了八代,老珠克是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其子孙后代中,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汉,400多人因酗酒致残或死亡,60多人犯过诈骗或盗窃罪,7人是杀人犯,整个家族没有一个人有出息。根据上述特殊情况,让我们来做一个假设,珠克家族中的某一个人,当他还是婴儿时,就被爱德华家族抱养,这个人将来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呢?反之将爱德华家族中的婴儿放到珠克家族抱养,又会怎么样呢?家族最初及持续灌输的是非观念、善恶标准、为人原则,将影响孩子一生。孩子好的行为和坏的行为和父母亲的教育关系极大,而一切良好行为的养成,靠的是父母亲的教育和父母亲榜样的力量。并非生在珠克家族的婴儿,生来就是酒鬼和赌徒,而是后天的教育和影响。所以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而且是主导教育,给孩子产生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和社会教育所永远代替不了的。

在多子女时代,父母通过大孩子谦让小孩子,小孩子敬重大孩子、敬重父母、老人,教给孩子学会了尊老爱幼,学会了处理人际关系;生活贫困,物质缺乏,孩子年幼时多给他吃点鸡蛋、奶粉,年龄增长,特殊照顾逐渐取消,孩子养成了自我节制的好习惯,到了社会上也不会以我为中心;父母上班忙,孩子多,大的照顾小的,自己照顾自己,孩子学会了劳动,知道珍惜劳动成果;姐妹哥弟间良好的品德行为互相感染,互相学习,受到家长的表扬和鼓励,情感受到激励,产生了愉悦感,坚定了以后还要这样做的信心,培养了孩子的自尊自爱自信。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现在独生子女时代,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姊妹间的磨合没有了,踏入社会前的彩排取消了,物质条件优越了,孩子得到的关爱增多了,对孩子的要求减少了,但现在社会的竞争加剧了,对人才的要求标准提高了。如果我们还用上一辈带孩子的方法带孩子,孩子必定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就是多子女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遇到改革开放的年代,有好多也不能适应。想一想最近几年自杀现象屡见不鲜就知道了。尽管有各式各样的理由,但耐挫能力差,心理不健康是根本的原因。如果我们还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将来能经得起大风大浪吗?要想教育出成功的孩子,父母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学习是自我实现的途径,终生学习是21世纪的通行证,作为家长,为了生存,为了适应环境,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物质环境,不停的学习,甚至下岗了,跨行业的学习,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不惜一切。为了孩子的前程,为了家庭的安定幸福,父母也一定能够把学习教育孩子当作一项重要任务。    

教育孩子是一件严肃的事,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做出色的父母必然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改造母亲改造父亲的过程。做一个称职的父母首先要有爱心、有责任心。责任心体现在关心孩子的成长,把教育孩子的事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每一位家长都有很多事要做,工作、学习、娱乐、对老人尽孝、对孩子教育等。不工作没有饭吃,不学习赶不上社会的进步,有可能下岗,不对父母尽孝怕失去机会,但不研究对孩子的教育,同样会错过最佳期,对孩子幼年的教育好比江河的源头,只需稍微用一点力就可以改变流向,如果形成江河以后,再改变它,是非常困难的。其次父母要不断地学习培养孩子的知识和经验,转变自己陈旧的教育观念,在培养孩子的同时注重自身的成长。有的家长时常请教别人,也不断的买书看,优秀的孩子后面总有一对懂教育的家长。也有的家长认为哪有时间看书,树大自然直,顺其自然吧!等到十年后,突然发现自己孩子和别人孩子的差距那么大,不反思自己,反而认为自己的孩子天生笨,天生调皮捣蛋,而且孩子越大出现的问题越多,家长会感觉到家无宁日,中学经常被学校请到学校去,或者经常因孩子打架给人家赔情道歉,中学毕业没学上,工作,年龄不到没力气,家长求这个求那个,好不容易找个学校,不几天叫人家撵出来了。该结婚了找不着对象,好容易找着对象了,光买房子就用完了老两口一辈子积蓄,家长费的劲耗费的心血比从小教育费力多了,家长苦不堪言。早教育和晚教育,心情不一样,效果更不一样。家长不注重学习,观念不转变,在孩子人生路上的指导可能就发生问题。例如有的孩子到了商店,见什么买什么,不给买就在地下打滚哭,原因是什么?是因为第一次孩子这样,家长觉得难看,或者心痛,不买她哭,买吧!东西也不贵。孩子觉得哭是他的法宝,只要哭什么目的都能达到。他才不管你有钱没有钱,不管这个东西他需要不需要,也许拿到家一次没玩,就扔在那。如果你能给他讲明白,需要的就买不需要的再便宜也不买,否则不带你到商店。如果你哭着要东西,再需要也不买,孩子慢慢就学会了克制自己。家长还应在教育中具有独创性,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地创造。因为孩子在不断地成长,问题在不断地变化,需要新的解决办法,不能千篇一律地套用某一个模式。优秀的父母应该在不断的探索与自我矫正中改善自己的教育方法,而这一过程要延续到孩子成人,走出家门为止。有个家长对我说,我的孩子太老实了,和小朋友玩时光吃亏,人家打他,他不知道还,教他都教不会,他对孩子说“别的小朋友不打你,你别打别人,他打你,你一定打他。”其实他的孩子才两岁多,这样的教育将来大了能不和别人打得头破血流?有的家长说他的孩子干什么都不专心,没有一会安静的时候,孩子从小在家中被当作一个玩具,一家人都逗他,围着他转,不是爷爷,就是奶奶,或者是爸爸妈妈总陪着他,处处以他为中心,一天之中孩子没有独自玩耍和休息的时间,上学了当然他不能安静地学习。孩子有问题时,不要只批评孩子,要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孩子的具体问题要靠家长的学习和琢磨,细心观察和研究。例如,孩子做作业一会站起来一次,一会站起来一次,有的家长采取反复批评,盯住、打骂或者逢人就讲孩子的缺点的办法,而有的家长不仅从培养孩子的兴趣着手,而且采取提要求、提醒、鼓励的办法,“孩子,你很有潜力,我看你半个小时站起来8次,你一定能做到半个小时站起来4次。”孩子半个小时站起来四次了,家长说“孩子你真了不起一下子就减少了一半。”孩子下次做作业,不用你说,自动又减少了一次,家长又表扬了一次,孩子一天做得比一天好,可是突然有一次孩子又站起来四次了,家长表示很理解,因为改正一个不良的行为,需要时间和毅力,需要家长的鼓励和表扬,而不是批评。孩子的不良习惯不可能今天一说,明天就改好了。而这些指导方法和解决办法,都是通过学习得到的。

孩子上课爱说话,原因是什么?可能是孩子对学习没兴趣,家长应想办法配合教师,激发、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上课爱说话,还可能是你的孩子比较聪明,老师讲的东西他10分钟就学会了,剩下的30分钟时间他的精力没地方用,就说话玩东西,应该想办法把其他的精力利用起来;也可能是家长提前教课本上的知识了,老师再教,孩子不感兴趣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观察、研究孩子,摸索、创造教育孩子的经验。

有些父母本来经过学习可以为孩子的成长做一些好事,但因为没有意识到、自己不愿下功夫学习教育孩子的知识、或者有错误认识,想当然的教育孩子,而错过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孩子有了问题以后,费了很大的劲去纠正孩子的某一个问题,却由于方法有问题,认识有错误而白费心力,适得其反。现在在高、初中出现问题的学生家长体会最深,说起来对孩子的教育后悔莫及。最令父母懊悔不已的不是努力没有收到成效,而是应作的努力没有想到。有的年轻父母,由于工作忙或其它原因,孩子一出生,就交给爷爷奶奶,或者雇个没文化的乡下小姑娘照看,到孩子一上学,就对老师说,孩子我交给你了。或者幼儿时期就学小学课程,或者认为孩子小,到上学的时候人再学,都是错误的认识和做法。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有侧重,各有特色,缺一不可。学校教育从孩子6岁上学开始,几乎错过了教育的最佳教育期,另外上学后,孩子最多只有三分之一在校,三分之二在家庭度过,还有学校教育主要采用集体教育,对个体的差异性不如父母的教育有针对性。所以不管你的孩子所在的学校多么优秀,多么出色,父母也不能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交流、相互协作,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父母、祖父母、再婚家庭的亲生父母和继父母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培养目标要一致,爱的投入方法要一致。特别是在四二一的家庭中,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对孙子的过分疼爱,爸爸妈妈批评孩子,老人心疼,当着孙子的面,阻拦爸爸妈妈,使孙子感到有了保护伞,一受委屈就告状,爸爸妈妈的批评一点效果都没有。家长的教育态度不一致,孩子处在“不知听谁的好”的矛盾心态中,遇事时无所适从,对孩子的心理形成消极的影响,为了适应矛盾的环境,孩子就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理,以不同的态度去对付不同的人,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长期下去,容易形成孩子的两面性人格。例如在一个父亲严管、母亲放松,父亲棍棒、母亲袒护的家庭中的孩子在日记中写到“我爱妈妈,我恨爸爸”。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妈妈为了叫姥姥和她的教育方法一致,先和姥姥统一意见,用她的话说“先培训,后上岗”。年轻的父母要经常和老人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措施、步骤,取得老人的理解和配合,全家人教育态度一致,才能有好的教育效果。

最后祝愿天下的父母都成为优秀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孩子。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