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福建省普通中学教学常规管理若干意见(试行)》的精神,指导学校切实有效地进行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学行为,保证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创造统一、和谐、奋进的教学环境,促进教学改革健康深入地开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本规定。
一、备课
1、教师要加强对新课标的学习,深入分析教材的结构体系、内容和编写意图以及基本要求和质量标准,结合学生状况进行备课。
2、教师要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期初每位教师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授课计划,备课组要安排好教学进度,及时上交到教务处,备课组长应做好集体备课记录。集备活动时间视同常规教学工作,确因特殊原因不能参加的,要事先办理好请假手续,事后补课,无故不来的以旷课处理。
3、教师教案原则上必须提前一周写好,进课堂必须带好教案。教案要确定每课时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设计好作业与练习,准备好教学用具,积极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课后适时进行教学反思。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总结一篇教学反思上交教导处。复习课、讲评课、第二课堂活动班会课等都应有教案,对教师的教案检查以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4、杜绝不备课、无教案进教室上课的现象。提倡各学科教师利用网络收集备课资料,拓展备课内容。
二、听课
5、听课是为了了解教学情况,指导课堂教学,同时,也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好做法。因此,听课首先要熟悉课程标准、教材、教法,还要了解当前教改动态,做到有的放矢地听课。
6、每位教师每周至少听课一次,每学期听课的节数不低于20节。校级以上公开课同教研组的教师要做到全程参与,教师听课由教研组统一登记,随堂听课必须拿到教务处签字。听课时必须做好听课记录,要有简要的教学过程、教学中的优点和缺点及听讲过程中对本课的看法、意见和建议。听课教师要主动与科任老师交流看法,进行探索、讨论,共同提高;实行课堂开放制度,任课教师应自觉欢迎学校领导及教师听课。
三、上课
7、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标教育理念。注意围绕教学目标和能力的培养来组织开展一切课堂活动,授课要挖掘教材特点,注意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多用启发式、讨论式、谈话式等教学方式,杜绝"满堂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师语言表达要注重精练、准确,板书应工整,教态要自然,课堂教学一律用普通话,禁止使用手机。
8、上课实行侯课制度,教师必须提前2分钟到达上课班级,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做到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拖课。特殊原因不能到校的须按有关规定做好请假手续方可离校,私自调整课程视同旷课。
9、每一堂课要达到下述基本要求:(1)目的明确;(2)讲授正确;(3)重点突出;(4)难点突破;(5)讲练结合;(6)效果落实。
10、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管理,引导鼓励学生创新,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艺体类教师必须提前指定上课地点并在指定区域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11、 教师要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和教学研究活动,认真钻研教学业务,经常学习教参资料,专业杂志,了解国内教研、教改最新动态,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公开教学。对教学、教研、教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学期总结,撰写教学心得或论文。积极参加各级培训,撰写培训心得,及时缴交各种材料。
四、作业:
12、作业包括书面、口头、实验操作等不同形式。教师必须根据课标和教材要求以及学生实际,着眼于学生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精选适量的课外作业,做到一课一练。
13、教师应严格督促学生按时独立规范完成作业,培养良好习惯,做到先复习再完成作业,对学生作业不认真,马虎应付等不良现象应及时指出并责令更正或重做。班主任应指导学生设立作业登记薄,以天为单位每个学科的作业布置情况进行登记,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做好检查工作。
14、教师批改作业应及时、认真,适当记载,并做讲评。数学、语文(作文)、物理、化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作业,都要全批全改,作文要求每学期"八大八小",全批全改。
15、教务处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对教师作业布置、批改及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存入教师业务档案。备课组、教研组可互阅作业,每学期举行作业观摩活动。
五、辅导
16、教师应重视学生个体差异、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主动、及时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助,禁止占用自修课或课余时间进行集体有偿补课。
17、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予以更多的关心与帮助,加强学法指导,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进智力的发展。
18、科任教师与班主任要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及存在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订出培优辅差对象,拟定计划及措施;注意尖子生的培养,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提出新要求,着重培养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学困生要开展师生、生生结对互帮活动,特别对学习偏科的学生,实行"导师制",指定教师进行帮教活动。
六、考核
19、考核分考查与考试。考核是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主要方法,也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评价学生学业和评估教师工作的重要依据之一。
20、成绩考核包括平时小 测、单元过关、月考及综合考试(期中、期末)。前两种考核主要由科任教师单独完成,综合考试由教务处主持。
21、考试按卷面成绩记分。学期总评成绩:第一学期占40%,第二学期占60%。
22、平时小测是要求教师在每节课后通过课堂练习或下一节课前复习提问等方法来评估学生对每节课知识消化的情况,以便及时查漏补缺。
23、单元过关测试是指教师每讲完一个单元后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摸底考试,由备课组负责。月考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内对学生所有的学习科目一个或几个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摸底,由年段负责。通过摸底,发现学生知识缺陷,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教师要认真阅卷,严格监考、分析得失,对个别重点学生要进行面批,帮助学生真正"过关"。
24、学校组织的期中、期末考试由教务处主持,考试之前试卷保密。评卷、统分采取年级交换,集中流水评卷的办法,以便客观公正地对教学工作进行正确的评估。科任教师要及时做好质量分析,年段长、教研组长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组织开展考试质量分析研讨会,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教学工作,并将相关材料送教务处存档。
25、教师必须做好每次考试成绩的登记工作,以便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学习成绩登记表应保存备查。
26、凡学校组织的考试,每位科任教师都有监考的义务,监考教师要严格遵守考场规则,在监考过程中要集中精力、认真负责,不做与监考无关的事,对违反纪律及作弊的学生,应及时严肃批评教育并处理。要保证期中和期末学校考试期间的正常秩序,有监考安排的老师一般不能请假,没有监考安排的老师须正常到校工作。
27、严肃考纪考风,严禁弄虚作假。
七、综合实践活动
28、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不可缺少的手段。组织、指导课外活动是教师的职责。综合实践活动包括思想教育活动,科技创新、学科竞赛、各种类型兴趣小组、体育锻炼、文艺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军训等。分别由年级、教研组负责统一安排时间,调配地点。
29、第二课堂活动采取学生志愿报名,教师推荐相结合的办法开展活动。活动时间列入学校活动总表,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持人)。
30、定期开展学科竞赛及各种比赛活动,举办各种讲座、展览,开拓学生视野。
31、主持各项活动小组的教师,在开学初两周内上交活动计划到主管部门,计划包括目的要求、活动内容、时间安排、人数及所必须添置的设备材料等,同时必须做好每次活动的教学安排。
32、主持教师必须如实填写"课外活动登记表"。对参加活动的学生,要有考勤记录和成绩考核,以便对各个活动小组进行评估。
八、实验教学常规管理条例
33、仪器室内保持整洁,严禁在仪器室内抽烟、用食、会客。未经实验教师同意,任何人不得随意进出仪器室。
34、仪器室所有的财物应分门别类建立《教学仪器设备登记卡》。并要定期进行对帐,做到"物物有帐,帐物相符"。
35、仪器和药品要进行分类、编号,贴上标签(或把标签内容直接写在仪器上),并分科分室上橱入柜,以标签定位,陈列有序。仪器和药品应严格分室存放。
36、要根据仪器的不同结构、性能、特点,做好防尘、防潮、防压、防震、防碰、防变质、防蛀、防腐、防爆、防磁、防光、防冻等工作。
37、要掌握各类药品的性质、特点,并根据不同性质、危险特性分类隔离存放和保管,剧毒药品的管理必须严格执行相关制度。
38、严格执行仪器和药品的申办购、采运、领用、借用等一系列制度。损坏、丢失、报废仪器按有关规定办理。
39、仪器室,药品室(或药品库)应设排风、急救、防盗、防火等安全措施。
40、进行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前,授课教师应提早3-5日分别书面通知实验教师做好准备并办理好借、还手续。实验完毕,应及时填写《实验记录单》。
41、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要认真上好实验课。教材规定的实验开出率、演示实验达到100%,学生实验:达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
九、全体教师都应积极地投入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
42、每位教师都应该加强教学理论学习,都应该结合自己教学工作,有经常性的学习和钻研的专题,大部分教师都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研究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研究水平,以教学科研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43、每位任课老师都要认真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根据自己的钻研专题或研究课题,每学期撰写不少于一篇教学专题总结。有条件的老师要积极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参加学校、局和市的论文评比交流。
44、每位任课老师都要积极学习现代教学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注重通过改进教学手段来改革课堂教学方法。青年教师必须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每学期应该至少完成一个课件的制作,
十、教学计划及总结
45、教学计划包括教学工作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年级学科教学计划,个人教学计划和学科课外活动计划。
46、教学计划每学期制订一次,学校教学计划于开学前全体教师宣布,其它计划开学后一周交教导处,教导处组织审定,然后交有关人员执行。
47、教学计划要具备以下内容:
(1)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和学科课外活动计划内容一般要具备:目的要求;主要工作任务;措施;活动安排。
(2)学科教学计划内容包含:学习方法,学生双基、能力、学习方法和非智力因素的基本分析;主要教学任务与目标:主要教法、学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教具和资料;教学进度安排(包括周次,起止月日,课题或教学内容,课时执行及调节 情况)等。
48、每学期学校、教研组、教师要写好学期教学工作总结。教学总结必须结合各自实际,突出主要经验或存在问题,找出经验或教训的原因;学校和科组教学教研工作总结一般宜作综合性总结,但也要有所则重,突出主要成绩和经验;科任教师的教学总结一般宜作专题性总结,应根据学科特点选择自己体会最深刻的一个侧面作总结。教师的总结要存入教师的业务档案,总结可以是一般性总结或专题总结,提倡写专题总结。
十一、信息技术课教学常规
49.根据学科的特征,补充下列几点:
㈠备课
①、在微机教学中,按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规程1:1的比例,让学生动手操作。
②、使用电教手段(投影、录像),提高课堂效率,加强实际操作时的指导。
③、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㈡上机练习
④、上机练习与课堂进度相一致,阶段性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⑤、上机前应整理上机内容和要求,认真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下课前,应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
⑥、及时反馈学生练习成绩,制定适当的练习计划。
㈢考试
⑦、考试类型分上机和笔试两部分,各占50%,笔试注重基础知识,上机注重实际操作与应用。
⑧、认真对待每次考核,总结学生成败的原因,及时调整以后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