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考生切忌“分值最大化”
华中科技大学学工处副处长靖国安表示,在全省考生分数排名中,所谓的高分考生是 相对而言的,一般是指在全省排名前一万名以内的学
生。处于这个分数段内的考生,目标肯定是国内第一批的名校,但他们在填报志愿中面临的最大问题:究竟是该求“稳”,还是该尽量使“分值最大化”,稍有不慎,其代价则是惨痛的。
我们假定,考生刘同学今年理科考了650分,国内某知名高校理科在鄂预估录取最低分为646分,另一名校理科在鄂预估录取最低分为616分。这时他就面临着两个选择:报考后者,只要专业志愿填报合理,被录取的几率可能很大;可如果“赌”一把,说不定也能“踩线”进入更向往的前一所大学就读。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
靖国安认为:高分考生避免“分值最大化”心理,才是填报志愿的明智选择。因为两者相比,“踩线”的风险和代价是相对较大的:首先,“踩线”填报的掉档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其次,“踩线”填报在专业选择上的余地要小得多。对于同一批次、办学实力差距不是很大的高校而言,选择其特色专业显然更重要。
因此,对于分数排名靠前,但并非绝对高分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切忌“分值最大化”,应做到“四看”:
一看自己的高考总分在全省所处的位置,填报时应考虑到,你看中的名校,也可能是其他高分考生报考的目标;
二看打算报考的大学近几年录取最低分与批次线的平均分差;
三看大学录取最低分近几年在全省的位置;
四看大学当年招生的基本信息。
另外,高分考生还要注意以下几个志愿填报的误区:
1.不要只填一所名校。能填的同批次志愿一定要填满,如果只填一所高校,一旦落榜,就毫无回旋余地,只能等着降批次录取。
2.同批志愿不能都填“超级名校”。同批志愿中第一志愿要填最向往、最有把握的名校;第二志愿学校要填那些吸引力略次一等的第一批次高校,分数级差限制越小越好。不要全部都填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这样的高分考生云集的高校。
3.选专业也要“多选”。要注意“冷热”搭配,降低在专业上可能存在的高分落榜风险。
4.不要都填一个地区的高校。有的考生同批次志愿填的全是北京或全是湖北的名校,同区域内的高校在吸引力、录取分数上基本类似,志愿填报中片面地追求地域,会增大落榜风险。
5.坚持“就高不就低”。尽量选有一定把握的名校报考,不能过于低估自己,以免徒增遗憾。
中间段考生应避免追“热”
华中师范大学招办主任孙永祥认为,去年我省考生分数分布呈椭圆形,即600分以上的高分段考生和300分以下的低分段考生人数相对较少,多数考生都集中在中间段。对于多数非高分段考生而言,同批次内可供选择的高校有很多,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注意考虑以下问题:
1.个人分数定位。结合一分一段表和我省公布的2006年全国高校在鄂招生计划数,按省教育厅投档比例来推断今年我省文、理科批次线;
2.同批次高校招生政策。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高校实行分数优先,不设志愿级差,而有的高校却对第一志愿报考的考生有较大优惠,在填报时应注意拉开梯度,确保第一志愿的有效性;
3.不同地域高校在鄂招生人数的多少。一般来说,本省高校都会在省内投放较多的招生计划,在不发生志愿严重扎堆的前提下,其录取几率总大于外省同类院校。
4.高校信息。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多和高校保持联系,因为高校每年招生时都会通过各省招办、中学、现场咨询等渠道了解当年考生报考意向、成绩等信息,然后根据这些汇总的信息分析当年招生情况。
5.避免盲目追“热门”。在知分填报志愿的前提下,避免志愿扎堆的风险。考生应结合个人兴趣、分数情况和经济水平等因素选择院校和专业,不要简单地只凭专业名称和社会传言决定志愿。在同档次高校中,不同院校间的特色专业也各不相同,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应尽量争取选择高校优势专业就读。
低分考生应以入学为原则
低分段考生主要是指二本线及其以下成绩的考生,处于这一分数段的考生,往往会面临来自上一批次落档考生志愿的较大冲击,武汉工程大学招生与毕业生工作处副处长邓新洲建议,低分考生应以入学为志愿填报原则。
1.慎重填报第一志愿,避免挤报同批次内吸引力高的院校。
2.避免填报近年来报考持续过“热”的专业,同时应注明服从专业调剂。
3.重视选第一志愿通常录不满的一些高校或其冷门专业。
4.留意有降分录取政策的学校和专业。
5.填报志愿一定要拉开较明显的梯度。从近两年我省知分填报志愿的情况来看,每年各批次落档生往往挤占了大量下一批次条件较好的高校招生计划。分数较低的考生,应优先从“保证有大学可读”的角度选择院校和专业。(作者:赵飞 白静婷 饶扬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