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关于提高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质量的通知
渝教基发〔2020〕54号
各区县(自治县)教委(教育局、公共服务局),有关直属单位: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教基〔2019〕1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重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际,现就提高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质量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正确的人才观,遵循教育教学研究规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教学研究体系,充分发挥教研工作对基础教育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
(二)工作目标。
建立任务明确、体制健全、机制完备、多元开放的教研工作新体系,形成以市区教研为引领、校本教研为根基、网络教研为共享、综合教研为攻坚、联动教研为拓展的中小学立体教研新样态,促进教研内容进一步优化,教研方式进一步创新,教研队伍进一步完善,教研能力进一步增强,教研水平进一步提升,教研保障进一步完备,为促进我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基础保障。
二、重点举措
(一)明确教研工作主要任务。
坚持教研工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围绕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等重点内容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指导学校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要求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领学校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强化整体育人功能,建立教书育人新常态,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办好百姓身边的好学校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
坚持教研工作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根据党和国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对新时代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要求,结合教师专业发展实际和中小学教育教学现状,指导教师进行专业研修、创新育人方式和提高教书育人能力。引领教师坚持弘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守正创新、严谨治学教研精神,营造风清气正、民主和谐、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教研生态,促进教师不断提升专业化素质。
坚持教研工作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求,深入研究学生学习和成长规律,探索有效提高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的途径、形式与方法上下功夫,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坚持教研工作为管理决策服务。聚焦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加强基础教育理论、政策和实践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方向,瞄准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攻方向,探索规律、破解难题、引领创新,为积累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教学经验,构建中国特色教育话语体系,为增强中国教育自信奉献智慧。
(二)完善教研工作管理体系。
创设立体教研组织。进一步完善市、区县、学校、教研组四级传统教研结构体系,创建区域教研联盟、城乡教研联盟、教育集团教研联盟、学区制教研、学科教研联盟、学科教研工作坊、学科名师工作室等新型教研组织,鼓励教研机构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合作教研,形成以传统教研打基础、新型教研见优质、合作教研促发展、线上教研广覆盖的立体教研网路,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多维度参与教研的多样化平台,形成人人教研、常常教研、处处教研新局面。
明确教研工作职责。市、区县教研机构要充分发挥教研机构在推进区域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诊断与改进、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培育推广优秀教学成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市教科院要加强对教研工作的统筹指导,对全市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区县级教研机构要重心下移,深入学校、课堂、教师、学生之中,紧密联系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研究,指导学校和教师加强校本教研,进一步把教研机构建设成为课程发展中心、教学研究中心、资源建设中心和大数据研究中心,形成以教育部门为主导、教研机构为主体、中小学校为基地、相关单位通力协作的教研工作新格局。
健全教研工作制度。坚持常规教研制度,各级教研机构、各类教研组织要针对各自优势制定教研工作常规,定期组织开展有实效性的教育教学研究。强化校本教研制度,加强学校对教研的领导力,健全学校教研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强化教研组建设,着力提升教研组长引领能力,切实提高教学研究质量。制定教学调研制度,教研机构定期开展专题调查研究,教研员每年度需提供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和学科研究成果报告,为教育决策提供参考,为学校发展提供建议,为教学改革提供支撑。建立教研规范制度,市教科院要面向全市教研机构制定教研管理规程,规范教研行为,树立教研良好形象。实施示范引领制度,市教委在全市组织开展普通高中校本教研基地建设工作,促进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制度化和专业化水平提升。区县通过建立学科教研基地等方式打造品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教研质量整体提升,推动新课程新教材在学校具体落实。
(三)全面提高教研活动质量。
准确把握新时代教育教学研究方向。坚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为宗旨,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创新育人方式为重点,围绕德智育体美劳等方面突出问题深入开展研究,引领学校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核心素养教学落实机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聚焦中小学课堂加强关键环节研究,扎实推进以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作业设计、考试评价等为主要内容的教研活动,着力增强教学设计的整体性、系统化,推动建立在课程目标引领下的备、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格局,促进学科整体育人功能提升。
积极创新教研活动形式。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实证式、主题式、课例式、对比式、研修式等多种形式的教研,鼓励教师之间自发的沙龙式、即兴式自主教研,鼓励随时发生在办公现场的微教研,调动每一位教师在集体教研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具备自我反思、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能力的教师群体,提高教研活动实效性。积极探索“互联网+教研活动”形式,以大数据支撑大教研,拓展线上新型教研,开展网络教研、平台教研、远程教研,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教研的有效融合。
大力创建人人教研文化。树立“人人需教研,人人做教研,人人善教研”观念,大力培育全员自主教研文化氛围,建立促进广大教师主动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激励机制,鼓励全体教师立足学科、立足课堂人人立教研专题,个个有主攻方向,通过教研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增强全员教研队伍自觉性和研究力,提升教书育人质量。要建立全员阅读研修文化,开展多样化阅读式教研活动,指导教研团队和广大教师从专业阅读到专业思考和专业实践,养成终身学习、自觉学习专业习惯,驱动教育教学技能的改革创新。
(四)加强教研队伍建设。
按需设置专兼职教研员职数。各区县要设置专门教研机构,健全教研部门内设组织,按国家课程方案配齐配强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主干学科可适当多配置教研员。有条件的各级教研机构应分学段配齐所有学科(含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生涯教育、劳动教育)专职教研员。还可在幼儿园、中小学校或其他相关机构聘请若干名符合条件的兼职教研员,把民办幼儿园、中小学校纳入常规教研工作范畴。
严格执行教研员准入制度。按照教育部提出的5项基本条件遴选教研员,将政治素质过硬、事业心责任感强、教育观念正确、教研能力较强、职业道德良好,具有中级以上教师专业技术职称,原则上有6年以上教学工作经历,在教育教学上取得优异成绩的教育工作者选拔到教研机构从事教研工作。市教科院、区县教研机构要健全教研员准入、退出、考核激励和专业发展机制,对于不履行教研职责、违背教研员职业道德、不适宜继续从事教研工作的教研员,及时调整出教研队伍,确保教研队伍活力和可持续发展。
注重教研人员实践能力提升。建立教研员进课堂教学制度,教研员每学期要到学校进行至少一次课堂教学,引领教师创新育人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自身研究水平。建立教研员乡村学校、薄弱学校联系点制度,定期到农村、贫困、民族、边远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指导教学,积累帮助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经验,推动教育教学均衡优质发展。建立专职教研员定期到中小学任教制度,教研员在岗工作满5 年后,以专职或兼职等形式原则上到中小学校从事1学年以上教育教学工作,确保教研人员专业引领能力与时俱进,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需要。
完善全员教研培养机制。建立教研员、学校教研负责人、学科教研组长三年一周期的全员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将教研员纳入“国培市培计划”,举办多层次多类别教研引领者培训班,创设多样化专业学习活动。每位教研员每年接受不少于72 课时培训,学校教研负责人、学科教研组长每年接受培训不少于36课时。支持教研员根据教育教学改革需要,设立重点研究项目,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研能力和教学指导水平。根据教研员岗位专业要求高、指导责任重的特殊性,适当提高教研机构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比例。依法依规保障教研员工资待遇,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研员应予以表彰奖励。
三、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教研工作领导,严把教研工作政治关和意识形态关,确保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动摇,确保发展素质教育方向不偏离。各区县要高度重视教研工作,将其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把教研工作纳入教育事业发展整体部署和总体规划,及时研究解决教研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保障教研工作有效开展。各区县教育部门要认真做好教研机构负责人和教研员的遴选配备工作。加强教研制度建设,抓紧完善教研工作体系,积极推进教研工作创新,加大对各校教研工作典型经验的宣传推广力度,促进教研工作科学化、专业化和规范化发展。
(二)加大经费投入。
区县教育部门要把教研工作经费纳入本级教育事业经费预算,保障教研工作经费随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步增加,在教育事业经费预算中设立基础教育教研专项,确保教研机构日常运转和组织开展重要教研课题研究的经费需要。学校应从生均公用经费中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校本教研工作开展。
(三)加强督导评估。
将教研工作督导列入政府督导评估体系,重点督导评估教研工作方向、机构设置、队伍建设、条件保障、工作实效等,评估结果作为衡量各级教育教学发展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强化督导评估结果运用,将评估结果作为评价区县教育部门履行职责行为和对教研机构及教研员实施绩效奖励、评优评先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依据。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20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