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周士渊
著名演说家、习惯研究专家,是我国广义习惯的提出者和开拓者。现为清华大学兼职教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公众演讲特训营培训师、北京博士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高级培训师、北京卡耐基学校名誉校长。
2006年迎来了第一场雪,但讲座现场的300多人却热情似火。台上,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情绪高昂,来回奔走演讲,甚至表演当场劈叉、弯腰180度。谁能想到,他曾经九死一生,缠绵病榻。他就是我国著名的习惯研究专家、大众演说家周士渊先生。他告诉大家:“寓习惯于成功”、“知道,更要做到”才是从现实通往理想的实实在在的途径。
“习惯”秘诀拯救了濒临死亡的我
你们看,我现在60多了,但是精神抖擞。前些日子,我在一个66平米的游泳池竟一口气游了51个来回。总计2小时08分,脚没沾过池底。我还可以将100位以内的数字倒背如流。
我现在是大家喜欢的大众演说家;我写的《终生的财富》被评为“第八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奖”;长诗“永恒的一刹那———为申奥成功放歌”在全国比赛中获得第二名……
有人说,你这就不是自我吹嘘么?其实,我曾经是一个生活的惨败者。
我1964年上清华,1970年毕业留校执教。没想到一年多后,我得了严重的抑郁症。结果在一个晚上,我真的走上了绝路:三次上吊摔下来,吞食沙子,撞墙壁,最后喝下了浓度为98%的浓硫酸,要不是当时医生全力抢救,我早就不在这个人世了。
这以后,我的精神和肉体成了一片废墟。当时我25岁,在这以后的10年间,我先后全休了四五年,住院三年,九死一生。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不知多少人的关爱、温暖,但身体上的病痛、精神上的创伤、人生的失败,必须只有靠自己才能真正地扭转啊!
最后,居然是那本著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改变了我的一生。它其中有一句话:“在十卷羊皮卷里面隐藏了一个秘密,能够领悟这个秘密的智者,历史上寥寥无几。”当时我想,这是本世界级的畅销书,有一家世界500强的公司买了三万本送给员工。我心中生出了一个巨大的好奇:我倒要把这个秘密给找出来,如果这样,我岂不成了世界上寥寥无几的智者。
没想到当我掘地三尺,真找到这个秘密后,我最初一刹那大感意外,近乎失望。
因为这个所谓的“秘密”,竟然是两个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也许谁都没有认真思考过的字,这两个字就是———习惯!
轻视习惯的力量是“知道主义”的根源
细想起来,孔子论语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里面就有一个“习”;《三字经》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里面也有一个“习”。可惜我们老祖宗的话,不知从何时开始,被大家遗忘了。我们骨子里对“习惯”根本就不真正重视,只认为它们是每天早上刷牙洗脸、饭前便后要洗手之类的小事。
在我们周围,不知从何年何月开始,到处弥漫着一种当事者沾沾自喜、什么都知道而实际上又很可悲的“知道文化”,有人开玩笑说“十亿人民九亿侃”,甚至把知识分子讽刺为“知道分子”。
如果我来给这种文化一种确切的描述,那就是:“什么都知道,说起来一套又一套,谈起来一个比一个头头是道,但就是做不到。”
如果仅停留在“知道”氛围或者说“知道”思维,并引以为荣,这对我们年轻人踏踏实实做事、成就梦想是一个极大的障碍。因此,我要提出“知道更要做到,做到为王”。
这句话其实也是人人知道,但是,想要真正做到,就必须从养成“习惯”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