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师
付小平
女儿伊伊上大班以来,越来越喜欢制作手工作品,更好为人师。每次搞出个什么创意作品,都会把家里人拉过去,让我们老老实实地坐下,她开始一五一十地教我们怎么制作。刚开始,大人都有些不习惯,久而久之,全家人就习以为常了。
鼓励孩子当父母的老师,最大的好处就是,孩子能够把学到的东西真正融会贯通,同时还能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本领讲给别人听、教会别人做,同样能够使孩子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得到进一步巩固。
于是,我们也非常乐意让伊伊成为全家人的小老师,教会我们很多以前不会的本领。
一个周末,我正在家里津津有味地看书,伊伊突然跑过来跟我说,要教我剪拉花。赶紧放下书,和她一起到客厅。她马上动手帮我折纸,然后又示范给我看,应该怎么剪纸。
刚开始,我装模作样听懂了,然后笨手笨脚地剪纸。为了尽快完工,我就偷工减料,走捷径,把本应该距离很近的剪法,改为大刀阔斧,三下五除二就剪完了。伊伊也在同时跟我比赛,当我剪完,她才完成了三分之一左右。于是,她很严肃地责怪我:“你怎么这么快,我要看你剪的成果的。如果剪得不好的话,要重新来过的。”俨然一副老师的口吻,丝毫不给我面子。
果然,等她完工,我们一起展示成果,才发现我的拉花跟她的差距颇大,简直天壤之别。于是,伊伊开始一本正经地教育我:“你知道吗?先动脑、后动手。你在剪之前,要先想好如何剪才能剪得更漂亮呀!我跟你讲的时候又不认真听!”我不禁莞尔而笑,同时感叹,孩子的大道理倒是一套一套的,真不知道“先动脑、后动手”是从哪里学来的。不过,看来她倒是完全理解了这句话,并且愿意遵循这个原则。
于是,我又开始认真地剪起拉花来。说实在的,这个手工并不是非常简单和容易的事情,稍不留意就会剪断手工纸,倒是颇为考验大人的耐心。我瞄了一眼女儿,她正襟危坐,专心致志地盯着手中的剪刀,一刀一刀认真地剪着自己的拉花。第二次,我倒真剪得不赖,拉花也很漂亮,她总算对我的成果满意了,还把拉花戴在脸上到处炫耀。
在幼儿阶段的孩子心目中,父母往往是全能的,什么都能做,什么都能扛,什么都知道,父母简直就是神。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父母各个方面都比孩子强,什么方面都要装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孩子的很多想法恰恰可以弥补成人的思维局限,很多做法往往可以令成人耳目一新。
很多时候,我们不愿在孩子面前低头,不愿倾听孩子的想法,其实都是我们没有从孩子的视角看待问题,没有用心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
伊伊不到五岁的时候,有一天,妈妈跟我告状说:“你看,你这个女儿,现在见到幼儿园男同学就叫老公,我都觉得很不好意思呢?”
我心里一惊,把伊伊找过来,女儿跟我说:“爸爸,所有的男孩子都是老公呀,所有的女孩子都是老婆呀!”
原来,在孩子心目中,“老公”或者“老婆”的称呼只不过是“男孩”和“女孩”的别称,并没有赋予道德的意义,而我们成年人容易做的是,把自己的道德观强加于孩子身上,不管孩子真实的想法,他们就应该绝对地服从。
诚然,经过了几十年社会的历练,经过几十年的学习,无论从知识面上还是从人生阅历上,我们确实比孩子了解得多、知道得多。
因此,我们习惯于当事情一发生,就以能人或者过来人的姿态,指指点点、给出意见,甚至是强迫孩子根据我们的想法去做。父母常用的口头语就是:“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要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要长,我都是为了你好,你就这样做。”
但我的建议是,即使你都知道,你可以慢点说、慢点指导吗?能否给孩子一个机会,一个思考、抉择、体验的机会。
人对世界的认知来源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学科知识可以通过间接经验获得;但是人际关系、自我心理免疫能力的建立则必须要通过直接经验才能获得。“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如果没有直接经历、体验,孩子很可能没有办法去解决纷繁的人际关系,没有办法面对人生的高低起伏。
在向孩子学习这一方面,犹太人做得非常到位,依据犹太教的规定,家庭会议要讲家中遇到的一切难题和重要事务。家中的每一个成员,包括年幼的、未成年的孩子都要参加,并可以发表意见或举手表决。在这些会上,犹太人也都尽量让年轻人先发言。他们总是被这样鼓励着:“真理面前是没有老少的,你和我都要听从真理的召唤。你们最有热情和想象力,试试你们的能力吧。”
(付小平,教育学者,复旦大学博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