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勇:建议出台“教育功利化行为专项治理清单”
来源: 人民政协报 作者: 张志勇
阅读: 806 时间: 2023-06-12 10:19:46 0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要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作为一直关注这个问题的全国政协委员张志勇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强调了多次,建议有关部门就教育功利化短视化行为具体指什么进行研究,然后规范界定,列出清单,开展专项治理,尽快看到效果。”


早在2023年“两会”前夕,张志勇便以委员的身份说到“今年我最想呼吁的是教育去功利化。我们必须拿出实际举措了!否则误国害民!我们的孩子一代代伤不起,我们的国家等不得!”至今15年来,他的这种想法依然丝毫没有消减,主要是因为他在东省教育厅副厅长位置上工作多年,目前仍然深耕一线深入调研了解国家的教育情况,对其中的功利化倾向深刻了解也深恶痛绝。


比如:一些地方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直接与升学率、清北率画等号;有些地方市教育局召开高中校长会议时,校长的座位按照当年高中高考成绩排名安排;有的地方为了在中考成绩上在全市争第一,会将全区学习差的学生劝退。种种违规竞争的做法加剧了地方教育的恶性竞争,极大地助推了功利化、短视化教育。

在张志勇看来,高质量教育必然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必须为每个儿童提供充分而必要的发展条件;高质量教育必然是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促进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教育的初心和使命;高质量教育必然要守住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安全和人格健康三条底线,要致力于培育学生适应信息时代个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人的德性管方向、管根本,高质量教育必然要坚持立德树人导向;高质量教育必然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校要以全面发展的教育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以多样化的课程支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高质量教育还必然是知行合一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识,更要增长学生的见识。要从传统的单一的讲练模式,转向知行合一,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情境中学习和成长。


以清理教育功利化行为修复教育生态


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解决的是教育的根本立场问题,这就是教育的人民立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服务,是促进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此,必须全面依法规范办学行为,出台“教育功利化短视化行为专项治理行为具体表现清单”。

张志勇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重大教育政策,对党的教育方针、学校培养目标、课程、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的休息、睡眠、健康等作出了一系列规定,这些规定是对学校、教师、学生合法教育权益的最大保护,是对良好教育生态的根本保障。不能以牺牲学生健康成长和长远利益为代价追求眼前的考试升学的功利价值。

为了加快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国家应出台《教育功利化短视化行为专项治理行为具体表现清单》,把清理教育功利化、短视化行为的成效,作为考核地方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工作和中小学校长、教师工作评价的重要内容,对教育功利化、短视化行为严重、清理整顿不力的地方、部门和学校主要负责人予以严肃问责。


此外,还必须加快建立现代教育治理体系。高质量教育是解放人的创造性的教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让人人享有高质量教育,必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张志勇强调,“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教育生态系统,作为教育细胞的每所学校都是具有高度自组织特性的教育有机体,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必须得到高度尊重,创造活力也才能得到充分释放。为此,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统一,正确处理党的领导、政府、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必须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发挥校长办公会、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在学校治理中的作用,实施合作共治;必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厘清家庭、社会和学校之间的权责边界和关系,共同促进和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


面对多年前被张志勇多次提及,至今依然存在的“剧场效应”,张志勇认为,“我国高考改革已经在推进,社会各界也都在加大力度引导群众的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破和立同步进行,方有利于重塑健康的教育生态。”


着重聚焦清理七种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


加快解决教育的功利化、短视化问题,全面修复教育生态,保障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为了加快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议在全国开展“清理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全面修复教育生态”专项治理行动,着重聚焦清理以下七种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


一是宣传、炒作、重奖高考升学率行为。一些地方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直接与片面追求升学率、“北清率”划等号,甚至妄言“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政治正确性”“抓高考就是讲政治”;有的县拿出三四千万重奖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的学校,县重点中学老师每年的高考奖励甚至超过了一年正常的工资收入,导致教师们的工作重心都在围绕提高高考成绩、如何多拿高考奖励而运转。这种片面的教育政绩观,导致当地的教育只顾当下,不管长远;只要成绩,不管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必须严禁各地政府再念“清北率”“一本率”的紧箍咒,把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总体方案》强调的“三个不得”“一个严禁”,作为教育管理的“红线”和“高压线”,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触碰,否则一律予以严惩。


二是“唯成绩”“唯升学”的教育政绩观。有的县区,教育主管者一门心思抓考试成绩、抓中高考升学政绩。平常千方百计诱导教师加班加点,周六组织学生上课,搞得教师们压力山大,教师教育事业的幸福感、尊严感、意义感丧失殆尽。为了在全市争中考成绩第一,将全区学习差的学生劝退,不要参加中考……。这种违规竞争的做法,加剧了地方教育的恶性竞争,极大地助推了功利化、短视化教育。


三是违规争抢中小学生源行为。有的重点高中,通过所谓合作办学、集团化办学,从小学、初中就大抢生源;有的小学、初中与校外培训机构联手,把培训成绩作为录取依据;有的所谓省市名校、强校费尽心思掐尖招生,不遗余力抢挖优秀教师,打造区域“教育霸主”,成为所谓超级中学,形成一定规模的教育垄断;还有重点高中采取非常手段,用高额奖金吸引优秀学生前往就读。凡此种种做法,加大“内卷效应”,放大教育焦虑,是破坏区域优质均衡发展、严重恶化教育生态的重要推手,必须予以根除。


四是各种教育抢跑、提前结束课程备考行为。不少学校不按照国家规定课程课时安排教授新课,校外培训机构教到哪里就从哪里教起,这种行为严重助推“超前学习”行为;有的初中学校提前一年、高中学校甚至提前两年时间结束新课,用于中高考复习备考,导致大量学生跟不上教学节奏,成为所谓的“差生”。对中小学超前教授新课、提前结束国家课程,围绕升学考试科目长时间重复训练、复习备考的行为,国家必须严厉禁止、严肃查处。


五是不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的行为。有的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对国家课程方案的执行采取选择性态度,只重视考试升学需要的文化科目的教学,即有利于追求升学率的课程,就大量地增加和加强,而与升学考试没有直接关联的课程和科目就被边缘化、弱化、虚化。特别是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程,经常要为升学考试科目让路,随时不开、少开、停开这些课程。一些学校为了迎接各种检查,搞阴阳课程表,对孩子的教育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六是在寒暑假、法定节假日组织学生集体补课行为。有的地方、学校缩短国家法定的中小学生寒暑假时间,初中、高中学生双休日只休1天,晚上在学生自习时间上课,等等。这种做法,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剥夺了学生的正常休息权、自主学习权,也破坏了学生参加校外社会实践和家庭生活教育的权益,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七是严重剥夺学生正常睡眠的行为。不少地方的高中学校5点、5点半就让学生起床;不少地方中小学存在组织学生在国家正常课程上课前到校进行早读现象;不少地方校内减负不到位,学生家庭作业量仍然过大,晚上11点、12点才能休息。凡此种种,导致中小学生睡眠严重不足,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在此,向全社会发出呼吁:


一是将清理教育功利化、短视化行为作为“双减”改革建立良好教育生态的突破口,国家集中开展专项治理行动。


二是国家出台《教育功利化、短视化行为专项治理行为具体表现清单》,各地、各部门、中小学对照专项治理行为具体表现清单,开展自查自纠活动,切实做到令行禁止。


三是把清理教育功利化、短视化行为的成效,作为考核地方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业绩和中小学校长、教师工作评价的重要内容,对教育功利化、短视化行为严重、清理整顿不力的地方、部门和学校主要负责人予以严肃问责。


四是专项治理行动结束后,相关治理任务纳入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督导的常规内容,并作为一段时期内督导检查的重点内容。


来源 | 人民政协报、张志勇的思想会客厅
点赞是一种美德
0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