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问题的提出
1.学校德育课堂教学的困惑
我国目前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无论是思品课,还是思政课,都是把德育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的东西来进行的。而在课堂上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习惯于老师讲,学生被动地听,导致人们一提起德育,就总给人一副扳起面孔说教的姿态,而学生们对说教式的德育有不同程度的反感情绪。在这种状态下,"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吗?
2.教育改革的趋势
随着人类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人的一次性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这个时代对人的需要。传统的学生接受性学习的教育与新时代格格不入。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现代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给予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教会他们研究问题的方法和一般程序,即类似研究的发现性学习。
那么,怎样教学才能达到既使学校德育课堂教学取得实效,又能培养学生搜集、存储、发送和更改信息的发现性终身学习的能力?我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发现探究性学习可为德育课堂教学开辟一片新天地。
二.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及可行性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它强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以类似研究的手段去实验,利用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应用各种材料,经整理分析后解决问题,借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形成初步的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一种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的学习方式,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提出的"主体性教学原则"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还可以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德育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惟有落实在人心,才能化为道德主体的自觉实践。而探究性学习恰恰是以学生主体的自身活动为"中介",通过学生主动探索、实践,去发现和体验。它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因此,德育教育者完全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有意设置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德育问题,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搜集德育信息,分析德育材料,探究德育问题。这样,在主体探究过程中,既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分析、处理信息的发现性学习能力。
三.高中德育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
1.尝试让德育主体上课
心理学认为:"教育的对象--学生是一个能动的认知体和生命体,是学习的主人和知识的探求者。学生的素质不是直接从他人那里获得的,而是通过自身能动性的活动(即主体性的活动)发展起来的。"而要使学生对德育内容真正"心服",教师可以试着从"前台"退到"后台",将被教育者摆在教育者的地位,不要害怕学生理解不了课本的内容,就算理解不了,也让他们试一试。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先让学生个体(或群体)按一定的要求自由选择课题,充分预习,并要求自己设计板书,设置问题情境,自己选用典型生动的例子、材料阐述和论证德育观点,自己得出结论。在这样充满挑战任务的驱使下,学生不再有教师"周到细致"的服务作依靠,失去了拖自己走的纤绳,他们只能横下心来依靠自己;更何况现在有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为了让同学们信服,他们不得不在阅读中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多方搜集材料,并认真梳理,仔细提炼,独立探索前进,自我尝试上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上述策略的最大优点就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最大限度地释放出创造力和想象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其根本实质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们一旦接受到这些任务便很容易受到兴趣的驱使,从而自主地通过探索完成任务。我所教的高二年段的一位优等生,由于在本班上课气氛活跃,还主动要求让他到另一个班去上,这是我意料不到的。当然学生主体是有差异的,故我们可以让素质高能力强的同学上一框题,让后进生只分析一个小观点,课外还悄悄地帮他找资料,尽量让他体验成功。在这样有益的良性循环之后,学生不仅亲身体验和感受了德育内容,而且还很快地通过引桥,上了自主探究的快车道。
2.进行探究式问题教学
德育的根本任务是在于影响人格,形成德性。而个体德性的形成仅仅通过认知层面即关于道德的知识的掌握,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个体自己探究出来的道理,才易于被接受,才易于纳入学生的主观世界,为学生内化。可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德育课堂教学常让学生感到带有说教的滋味,以致有抵触心理。在这样心理基础上个体要形成德性谈何容易。因此,为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情境,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一个有效的途径--营造浓郁的问题情境,建构"问题场",诱发出学生自己的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解答或讨论解答问题。
杜威早就说过:"思维起于迷乱、困惑和怀疑的问题。"所以,我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布置的预习任务--就是要求每位学生提出自身无法理解的问题。待上课时一起围绕着问题展开:如果是容易理解的问题,如:"你不自私,你干嘛领工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吗?"等,采取"兵教兵"的形式,由"兵"上台解释,直到对立方心服口服;较复杂的问题则让小组讨论,也可以教师启发引导,并适当拓展延伸。这样,在整个课堂教学中,随着德育问题的一步步探究,问题症结的一步步解开,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在不知不觉得到体验和升华;在各抒几见,争执不下的过程中,在豁然开朗的状态中,个体的德性渐趋形成。
3.举行探究式辩论赛活动
德育的特点是不仅要"口服",而且更要"心服"。而高中生独立人格已逐步建立,自我意识强,在对他们思想教育中,既不能"强灌",也无法"压服"。故我在课堂教学中,抓住高中生"思想活跃,求新求异,不崇拜权威"的特点,精心组织辩论赛活动,并故意让他们思想发生交锋产生冲突,引起震撼。如在举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还是索取"的辩论赛时,我是有意让持"人生真正价值在于索取"观点的同学组成正方代表,在这样任务的驱使下,这些同学不得不去收集"奉献"材料作为证据,就在他们收集、分析、归纳、整理"奉献"材料的经历中,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产生观点的碰撞,心灵的震撼,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观点。这种不留教育痕迹的活动,既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也在实践中不断通过自我思考、自我教育、自我总结的过程中,思想觉悟得以提高。
四.高中德育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几个主要环节
1.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基础。
心理学认为,有效的问题解决是以坚实丰富的知识储存为基础的,而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共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首先应给出课题让学生提前预习,使他们明确要探究的目标;而教师本身也要精心备课,在引导过程中要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通过有目的地创设能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各种情景,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和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动机,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景,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难或困惑,即"愤悱状态",从而激发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当然教师在备课时还须备学生,从深层次上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不同的心理症状,对症下药,以真诚和理解打动他们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和创造成功的机会和体验。
2.创设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关键。教师应努力营造出"教师--学生"及"学生--教师"间自由、平等的氛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德育课堂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包容的氛围,在整个学习探究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提供最适宜的创造活动环境,让学生自由奔放地想象讨论,在无拘无束的氛围里自由地呼吸、感受和体会,从而达到德育内容"润物无声"的意境。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堂的主旋律。
课堂以活动为中心,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精心设计,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目标,把学生推向探究知识的前台。在高中德育课堂上,从探究问题的提出、学习伙伴的选择,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都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学生在学习和探究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通过学生的亲身感知、直接体验中"有意无意"地实现认识、情感、态度、道德的变化和发现。
4.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无疑会增强德育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产生内心的体验和情感。如在举行"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吗?"的辩论赛活动中,一位学生还播放了CCTV《感动中国》中梁雨润的感人片段。这样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奉献"就在身边,事迹就在眼前,从而树立起"为人类的根本利益而奋斗"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教师更高层次上的主体性的发挥是学生主体性养成的保障。
探究性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更广阔,但并不意味着要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仍然是学习的组织者,给学生适当的引导是必要的,尤其是德育课程。教师必须确保学生的道德意识不能偏离方向。因此,高扬教师的主体性,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主体性养成的保障。
6.把握发展性评价
当学生们通过探索解决了某一问题时,教师一定要给予积极的反馈。这种反馈能够给学生以成功的机会,使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这种反馈会激发学生更强烈的探索学习的欲望,把德育课堂当成是表现自己聪明才智的舞台,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出自己内在的潜能。这种来自内心的强大动力不仅会使学生在德育课堂上大展才华,而且在探索学习过程中所培养出的自学能力和自信心必将在其他门课程中延伸。
五.结语:
探究性学习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路和研究方法的亲身体验,它着眼于学生的自主体验,而这正符合德育的特点。思想品德教育就需要道德主体亲身体验,经过无数次的内化和外显的交替,才有可能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要求,落实到行动中去。总之,探究性学习在高中德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和应用,既优化了德育的形式,拓展了德育的领域,又落实了德育的责任--变自发型为自觉型,走出了学校德育课堂教学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