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则:宏观引导,尊重为本
家长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对社会的深刻理解,在孩子选择志愿时加以正确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在学什么专业、是否到外地学习等问题上,家长都应表明态度。而子女就读大学,将意味着家庭经济负担的加重。有的高校和专业国家会发给补助,但大部分没有,学生的费用要全由家庭承担。一般说来,读外语、财贸等院校和专业,家庭负担要重一些,而读军事院校等家庭负担则轻一些。因此,家长要分析家庭的经济状况:既要分析现有的情况,也要分析三、四年内的情况。如果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困难,更应当仔细考虑这个因素,以免入学后因经济问题引起不必要的苦恼。家长应与孩子进行充分全面的讨论沟通,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想法。
而在具体填报志愿时,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不包办也不勉强孩子。如果一心只盼孩子上名牌大学,不顾孩子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爱好,只会给孩子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结果多半会事与愿违。家长不宜将自己的人生态度、职业倾向强加给孩子,因为家长不一定真正了解孩子的兴趣、特长,而且有时候家长也会有盲从心理,所以要切忌急功近利。在专业选择上不要引导孩子一味追求“热门专业”,所谓热门冷门是相对的、变化的,没有最好的专业,只有最适合的专业。例如,农、林、水、师等前几年比较冷,现在不冷;财经类前几年热,现在就业形势却已经不像以前那么火暴了。同理,在选择学校所处的地区时,也不宜集中在北京、上海这几个城市,应尽可能兼顾其它地区。不管在哪里上大学,只要孩子在大学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将来找工作时的选择范围都是很广的。以那些在北京、上海等地工作的人为例,就有很多都是外地大学毕业的。
二、角色一:当好孩子的助手
绝大多数考生是第一次参加高考,对很多情况不了解,因此必须广泛搜集高考的相关信息。由于考生学习任务很重,家长应大力帮助孩子完成这项工作。
需要收集的信息主要有:高考的政策、规定,各高校专业设置和录取情况等。要详细了解当年本地区的招生计?坏鞑榍叭瓯镜厍咝B既⌒律男问疲坏鞑榍叭瓯镜厍摹⒗怼⑼馊罄嗉爸氐恪⒁话恪⒋笞ㄔ盒8髋卧盒5牡鞯捣质撸涣私飧骼嘣盒<白ㄒ登叭甑穆既》质撸荒艿ゴ靠淳苑郑邢秆芯靠雌涞荡魏屠淙缺浠那榭觥W詈冒迅鞲咝5淖ㄒ捣忠幌吕啾穑绲缱永唷⒒道唷⒁窖Ю唷⒕美唷⑽氖防嗟龋员愀莺⒆拥闹鞠蜓”ㄏ喙乩啾鸬母咝:妥ㄒ怠R浞至私飧髡猩盒<罢猩ㄒ档那榭觯5牡乩砦恢谩⒗费馗铩⒆ㄒ瞪柚谩⒆ㄒ敌灾屎团嘌勘辍⒅饕纬蹋钥忌巍⒀б岛蜕硖逅刂视形尢厥庖螅弦岛蟮姆峙浞较颍J辗亚榭龊徒薄⒋Ы鸱⒎虐旆ǖ取F渲凶钪匾氖且私庾ㄒ敌灾屎团嘌勘辏锤髯ㄒ凳桥嘌囊焕嗳瞬牛弦岛笠话愦邮履男┕ぷ鳌4送饣挂私飧咝U猩既√逯朴肼既〉淖橹旆ǎ私飧咝U猩奶寮毂曜迹绻⒆犹寮旆矫娑挤弦螅挥惺芟薜淖ㄒ担夥矫婵刹豢悸牵绻邢薇ㄗㄒ担欢ㄒ榭辞宄悦馕蟊ㄏ薇ㄗㄒ刀装桌朔岩桓鲋驹福踔猎斐珊⒆勇浒瘛L乇鹗俏颐钦庑┍咴兜厍募页ず涂忌畔⑾喽员杖惶煜じ咝5那榭觯⒁饬私庀喙匦畔ⅰ?
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应为各级招生管理部门及各高等学校招生部门,可以订阅本省招办出的招生报等,也可以直接向孩子准备报考的院校招办咨询,上学校的网站查找相关信息等。此外,还可以参考一些与高考相关的比较权威的报刊杂志。但一定要避免听到风就是雨,受到那些捕风捉影的传言的误导。一般来说,在同等条件下,了解信息越多,越有利于考生判断形势,做出正确的选择。但对于“小道消息”,应以分析的态度来对待,不要轻信传言。
三、角色二:当好孩子的参谋
高考决定的将是孩子的前途,而孩子也已经年满18,在法律上已经是成人了,有能力、也有权利选择自己的道路。家长可以提建议,但主意最后必须由孩子自己拿,不要随意干扰孩子。以免孩子进大学后,学无兴趣,耽误自己,抱怨父母。
我认为,不能等到快高考时,才按照你的思路要求孩子,平时的交流非常重要。要让孩子对你敬佩和信任,他才会比较尊重你的意见。因此,尽管我和爱人的工作都很忙,但我们一直很注意与孩子的沟通。孩子进入高中以后,就时常与他讨论将来要学什么。孩子开始想法挺多,但很多都是一时的冲动或者不切实际的幻想,在我们的引导下,他逐渐确立起了明确而实际的目标。
我们的做法是这样的:一方面,引导孩子关心时事,了解社会现实,而不是只扎在功课中,两耳不闻窗外事地读死书。我每天都让孩子看看新闻节目,还在吃早餐时读报纸给孩子听。这样,不但有利于孩子学习,让他在不经意中,就轻松地将那些与高考有关的时事和国内外新闻记了下来。而且,也让孩子变得成熟和理性起来,在确定自己的未来目标时,会考虑到现实因素,而不只是凭感觉或冲动。另一方面,由于我的爱人是学法律的,并且从事律师工作,所以,他经常有意识地让孩子了解他的工作,接触他的同事,并且有时候还把一些经典的案例讲给孩子听,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对法律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把专业目标定在了法律方向。
此外,还要提醒广大家长的就是,作为家长,我们当然都希望孩子一切顺利,但毕竟,书是孩子在念,志愿也该是孩子的志愿,孩子的路,要由他自己去走,我们做家长的,只能帮助他们顺利上路,但不能代替他们去面对人生。在填报志愿时,家长和孩子的想法也许会有矛盾,这时候切记不能以家长的身份来强行压制孩子,更不能包办代替,或者撒手不管,而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毕竟,我们最大的希望,就是要孩子过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