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7日,西藏第二届名师班老师们在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陈婷教授带领下来到万州考察交流。万州高级中学副校长幸奠银、教务处主任张学明、万州区教师进修学院原副院长黄全安陪同名师班的领导和老师们参观交流。
本次考察活动分为三个步骤进行:一是参观万州中学美丽的校园和重庆市首批高中物理课程创新基地;二是分四个小组分别听课、评课、交流;三是参观黄全安名师工作室,然后黄全安老师做工作室建设的专题讲座。
西藏名师班老师们在万州中学中心广场合影
参观万州中学校园
参观机器人实验室
参观航天科技馆
参观物理科技馆
参观人工智能机器人教室
参观科技创新实验室
一小组听课
一小组评课交流
二小组听课
二小组评课交流
三小组听课
三小组评课交流
四小组听课
四小组评课交流
下午1:00,西藏名师班的老师们走进万州区教师进修学院,参观黄全安名师工作室过程中,黄老师详细介绍了工作室的环境布置、板块设计、文化建设、辐射作用、宣传报道等具体情况,老师们被工作室建设的成效深深的感动和敬佩。
名师班的名师们需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如何高效的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是当下名师班学员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学正高级二级岗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重庆市“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黄全安为名师班老师们作了题为《名师工作室建设实践探索》专题讲座。黄全安老师重点从科学规划,明确目标;团队文化,引领发展;真实研修,助力成长;辐射引领,交流互动;真心收获,硕果累累等五方面向各位学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特别是向学员们展示了一个核心理念:让成长成为生命的自觉;二个团队宗旨:践行课堂变革,传播课改成果;三个发展策略:自主研修、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四个培养目标:高尚师德修养、先进教育理念、厚实专业功底、扎实教研能力;五个成长路径: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突破、在突破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六个价值定位:教师成长的平台、技能展示的舞台、教学研究的基地、合作示范的窗口、资源辐射的中心、教学名师的摇篮;七个教学主张:以实验为基础、以情境为本源、以思维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主轴、以成长为目的;八个团队目标:培养一批优秀教师、抓好一项重点课题、搭建一个资源平台、培育一批创新成果、扶持一批薄弱学校、建好一批校本课程、开发一批校本课程、培养一批优秀学生。通过聆听黄全安老师的讲座,学员们知道了名师应该怎样去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明确了自己今后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方面的目标与方向,进一步提升了学员们专业成长的愿望和动力。
黄老师做专题讲座
万州春行访学记
西藏自治区第二批名教师培养工程高端研修项目(中学班)学员董少强
自从离开,故乡即为他乡。自从远赴西藏任教,故乡便只有冬夏,春与秋浓缩成记忆里渐行渐远的乡愁。故乡在北,乡愁是黄河,故乡在南,乡愁是长江。疫情如冰,更是三年封冻,不问南北西东。
二零二三年春,冰雪消融,万物复苏。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极有责任心,极为有心的安排“西藏名师培训班”学员在西南大学进行为期三年的最后一期集中培训。我们这些关外的游子,得以有幸飞往重庆的春天。
重庆是山城,乘坐大巴车出行堪比体验“过山车”。依培训日程,四月十五日须前往万州访学。车程三百余公里,对于晕车的我着实是一个挑战。未曾启程已心下发怵,胃里翻腾了。纪律规定不得独自出行,且西南大学的陈婷教授因带队也同样要忍受这漫长的车程,我便没有理由不与队同行,张口请求乘火车前往。且想想万州黄全安院长的热情翘盼。他早已做了精心的准备,安定好了所有,准备了好酒和有名的万州烤鱼。
黄院长有十二分的热情,十二分的真诚。以好似大山一般厚实的淳朴,长江一般开阔的胸怀,火锅一般热辣的豪迈,在幻梦一般的楼阁里,接住了我们一行人。餐桌上集备了所有种类的烤鱼,餐盘里码足了纯正的味料。拥有颇负盛名的万州名师工作室的黄院长说:做鱼,万州是真诚的!做教育,我们是真诚的!何等豪迈与诚意,如定音锤的慨然一击!情愫在杯中酝酿,情怀在心里流淌,定然会不虚此行了。使此行不虚的是绝不止舌尖的美味,也不止弥漫在春夜里的爽朗。饭食迄,凭栏望。高低错落的楼宇里灯火万家,明暗远近的峰峦上霓虹蜿蜒。浩浩长江在此东流,平静的水面映现出船舶的轮廓。伫行在江边徐徐的暖风里,风是饱满的,饱含湿润的水气,于我们从青藏高原上奔赴而来的人,也饱含醉人的氧气,饱含着谈笑声里无保留地坦诚。此情此景,正适合掬一捧清澈清凉的长江水,唱一句:你与春风对酒歌,我携秋水揽星河。
使此行不虚的仍不止于此。黄院长是璀璨的,孕育他的星河更令人矍然神往。在这黛色无际起伏无尽的山抱里,那是一个怎样迷人心目的存在。一步步拾级在万州中学高高的六十四级楼阶,一点点浮现出弯月环拱的迎宾楼体,油然而生一种向着庄严迈进的崇高感。是的,肃穆、庄严、沉静,似一种朝拜的心境。而登阶者,不以心底十分的真诚,不得前往。前往了,可看到方方正正的巨大石板上刻着泰戈尔: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接近于伟大的时候。
语短情长,言尽意永,也许最好在默默体悟中才能更醇厚的长养。
虽只是极短的游访与聆听,而须臾的熏染却让身心尝受到无穷的益处。短暂的访学间,似乎我们能做的极少,仅需以虹吸海纳的方式感受,汲取。而待返回高原后,再坚实地成长,虔诚的传播。也许我们的成长较为缓慢,传播的方式也较为保守,就请理解为高原人特有的含蓄吧。毕竟,西藏是那么高大,浑厚,辽阔,在这方土地上生活久了,人也就变得含蓄,而这份略近于谦卑的含蓄,正是一份对崇高的敬仰,也是一种“接近于伟大”的方式。
匆匆此记,仅略表对西南大学导师团队及万州黄全安院长的尊敬及感谢。
2023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