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说,这7个迹象说明你把孩子抚养得很好
来源: 小楼老师心理课 作者: 小楼老师
阅读: 898 时间: 2018-03-04 22:21:19 1

新时代父母对自己要求很高。

即便将孩子抚养得很好,

有时也会对自己不满意。

如果在养育孩子过程中,

有着7个迹象,

就说明父母将孩子抚养得很不错了。

应该好好肯定自己。


哪7个迹象呢?


01

孩子能够在你面前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情绪


很多父母比较头疼孩子在自己面前“发脾气”。

但每个人都会有各种情绪,

区别只是

会不会在某个人面前表现出来而已。


对一般人而言,

觉得越亲近的人,

越容易在他们面前表现情绪。


如果孩子心理感觉和父母贴近,

就敢在父母面前表现出各种情绪,

尤其是负面请——

愤怒、悲伤、恐惧等等。


也只有当孩子感觉与父母相处

有绝对安全感,

才会在父母面前撒娇。


如果孩子在父母面前表现的情绪很少,

或者只表现某一类情绪,

就预示着亲子关系有些问题了。


父母需要注意,

自己是否不许孩子表现出某种情绪,

或者当孩子表现某种情绪的时候就打岔。


接纳孩子的每一种情绪,

如果孩子不知道怎么描述自己的情绪,

可以帮他们说出来。


02

孩子受伤或者遇到问题时,

首先找你


很多父母以为孩子遇到问题会找自己解决。

其实未必。


孩子会先判断父母对此事件的反应,

预测可能的后果。

所有判断都是基于

孩子过去和父母相处的经验。

只有当孩子觉得会获得帮助,

遇到问题才会第一时间找父母。


如果孩子过去在外面受到伤害,

找父母求助,

而父母采取责怪的态度,

孩子以后可能宁愿忍耐痛苦,

也不会找父母求助。


03

孩子会和你谈自己的想法,

不担心你会有什么反应


如果孩子愿意告诉你自己的任何想法,

就说明你们这段亲子关系很亲密。


有些父母对孩子太过严厉,

或者对孩子的想法、情绪反应过度,

孩子就会越来越不愿和父母说自己的想法。


此外,

孩子也能比较准确感受到父母的心理承受力,

如果他们觉得父母不能承受,

也不会告诉父母。


04

你对孩子的反馈不评判

也不贴标签

 

有些父母给孩子的反馈完全不客观,

甚至给孩子贴上很多标签。


我曾听一个妈妈说,

孩子很不爱吃蔬菜。


这本没什么,

但她很快做出一个结论:

所以他性格急躁。


我不知道这两者有什么关系。

唯一的关系可能是

这个妈妈既担心孩子不爱吃蔬菜,

又担心孩子性格急躁。


也有些父母在诉说了孩子行为以后,

总要给孩子贴上一个标签——

比如懒、贪吃,不够聪明等等。


这些标签和评判并不能让孩子变得更好,

只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像“标签”那样。

 

05

你鼓励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出成就感。


在追求兴趣的过程中,

孩子会发展出“持之以恒”的能力,

他们也会更少尝试危险行为。


有些父母则不允许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领域。

他们让孩子发展的“兴趣”,

其实是自己没有被满足的兴趣或爱好。


如果父母不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天赋,

逼迫他们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领域,

孩子会很害怕自己让父母失望,

他们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压力也会尤其大。


这样的结果就是,

孩子一直在压抑中学习。


06

你会给孩子设置恰当规则

不担心孩子反抗


负责的父母会引导孩子的行为,

给他们设置恰当的规则,

而不会因为担心孩子不高兴,

或不喜欢自己,

就对孩子听之任之。


完全被放任的孩子,

未来会遇到很多麻烦。


恰当的规则包括:


每天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

比如吃饭时间、睡觉时间;


生活习惯规划,

睡前刷牙,换洗衣服,做家务,

晚回家要让父母知道和谁在一起等等;


使用礼貌用语,

去别人家注意什么礼仪,

过马路、乘车要注意什么等等。


07

会对孩子道歉,

并且弥补过错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

三个字就能改善和孩子的关系,很多父母却不肯说》。


亲子相处中出现的问题,

未必全是孩子的错,

有时父母也有做的不对的地方。

比如情绪反应过度,

对孩子大发脾气,

打孩子。


如果事情已经发生,

父母需要做的

就是承认并且弥补自己的错误。


你可以和孩子谈谈:

冷静下来之后想过,

如果重来一次,

你会怎么做。


你也可以和孩子谈谈:

当时是什么情绪或者想法,

让你没有克制住冲动。

 

亲子关系是一辈子的关系,

传统的思想总是认为

父母对孩子就是应该高高在上,

对孩子多什么都理所当然,

甚至只要是自己觉得

“为了孩子好”

就不考虑孩子感受去做。


常听一些父母说:

我打他是为他好。


这是很奇怪的逻辑。

如果想让孩子明白道理,

首先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去讲道理。

打孩子一顿,

只会让孩子害怕“被打”这种行为。

孩子最后会得出结论——

我这么做会被爸妈打。

但为什么不能这么做?

也许永远都不知道......

 

这7个迹象存在于你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吗?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