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话作业(6):当前我国中小学作业发展变化的趋势
来源: 《基础教育思考者》
阅读: 1013 时间: 2022-10-19 08:23:38 3

本文准备从更广的层面探讨当前我国中小学作业设计的新趋势。

01

作业的理念从“知能”本位转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需要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随着2022版新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的实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由于教育从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形成或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转向到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个性发展、未来发展和终身发展。作业设计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毫无疑问,必须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因此,无论是“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还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作业设计,还是基于大单元(大观念)和五育并举的作业设计都是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探索如何才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

因此,中小学作业设计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作业的时间、作业量、作业难度以及作业形式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发展规律),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人文关怀,是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尊重,也是以学生为本的基本体现。

02

作业的价值从工具转向育人

我们一直强调作业的教学工具性功能,而忽视作业的发展和育人功能。作业的教学工具性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作业的第一个功能是检验学习效果。老师教的知识、方法学生到底掌握得怎么样,没有作业就难以知道,所以作业是教和学的诊断、检测的最重要的手段。班级授课制下,学生人数多,没那么多时间提问,老师要了解学生学得怎么样、掌握得怎么样,就得靠作业。老师当天布置作业、学生晚上完成,第二天老师拿到一批改,就知道这个概念、那个方法哪些学生掌握了,哪些学生没掌握,掌握程度如何,问题出在哪里,然后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予以调整,改进教学,这是作业最大的一个功能和作用。

作业第二个功能是巩固练习。老师教学生一些方法,要让学生练习,就像老师教你打篮球,你只有不断地练习,你才能投篮越来越准,运球越来越熟练。熟能生巧是需要训练的,做作业就是为了对知识掌握得更彻底,这样才能反应更快。

作业的第三个功能是应用拓展。有些东西是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有些东西更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悟。如ABC都讲了,D按照ABC这个思路可以获得,老师不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根据已学的东西去研究拓展新的知识,发现“盲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与素养得到提高。这也就是所谓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作业和练习具有这样的功能。

作业的第四个功能是教学反馈。作业不仅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对于老师和学校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作业是我们了解学情、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了解整个教师队伍工作状况、了解教和学的匹配状况的一个重要的窗口。因此,作业应该由教师布置和批改。

上述作业的四大功更多的是关注了作业的教学功能,即如何使作业在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起到巩固知识和提高技能的作用及重视对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作用,而对学生的发展、育人和沟通功能则没有过多提及。学生做作业的过程,首先要实现的基础目标是对当前所学知识内容的巩固;其次是在学生观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发展的同时,独立、互助、拼搏和责任意识的培养和迁移;再次是借助于作业媒介,教师、学生和家长实现对作业情况的相互沟通和了解,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自身情况的相互沟通,及时对学生思想和价值观确立方面进行正确引导。如果说教学功能是作业的基本功能的话,那么发展、育人和沟通功能则是其高阶功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其人生意义都价值非凡。

当然也有学者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和认识作业的功能:一是学科学习功能,包括具体学习学科知识和发展学科思维方法;二是学生自我认识的功能,通过作业培养自我管理能力;三是社会创新功能,包括学生的实践参与创新能力。

03

作业的目标从知识技能转向核心素养

作业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教育把作业看成知识巩固的重要手段,试图通过作业有效预习和复习课本知识,如小学语文除了配套作业外,主要还有预习、抄词、听写、周记、日记等,其模式一般是“题型+套路+大量重复性练习”。这就窄化了作业的功能,而新的发展趋势是作业应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平台,作业是促进学生全员发展、全面发展、全程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有效途径。作业也是学生成长的阶梯,具有育人的功能。请看下面两张作业设计的双向细目标是怎样体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



04

作业主体从被动转向自主

传统作业往往是教师布置,学生完成,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则被动接受。因此,教师布置什么,学生就做什么;教师要求怎么做,学生就怎么做;教师评价“好”,就是做得好。按照“减负”政策,作业的过程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深度学习的过程。同时,要尽可能地把做作业的主导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作业过程中的身心愉悦和作业完成后的内心充盈。

第一,自主习惯。正式作业是一种规范的、严肃的学习方式,有其基本要求。如写作业之前先阅读课本或整理笔记,复习当日所学;做作业时不翻书、不看笔记,像考试一样规范书写;作业限时完成等。检查也是做作业的重要一环,不检查作业等于未做完作业,帮助学生养成“不检査不上交”的好习惯。

第二,自主解题。要完成作业,首先要指导学生自主审题、解题。如果审题不准,则任务不明,势必影响作业的完成,甚至无从下手。

第三,自主完成。学生要自主完成作业,依赖于主观和客观两个因素。主观因素是学生需要具备“三个力”,即较强的自控力、良好的记忆力和一定的思维力;客观因素是作业的内容、场地和时间:内容的多少和难易要适当,场地的环境和条件要适度,时间的长短和集散要适时。

第四,自主评价。评价是一种正误是非的判断和推理,是一种反思性的元认知能力,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一种高阶思维。所以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仔细检查,对自己和别人的作业能自主发表意见,进行合理评价。要构建“教—学—评”一体化体系,使自主

第五,自主修改。批改作业往往是让老师头痛的事,而且经常达不到预想的效果。相比于传统的教师批改,师生共改、学生自主修改才是更有效的方式。这样还能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和品质。

第六,自主设计。教师应创造条件,尝试让高年级的学生自主设计作业。在学习了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后,浙江省的徐炎明老师便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有的学生说,这篇课文很适合朗诵,打算选一段音乐,设计配乐朗诵;有的学生说,可以多找点相关资料,写一份保护地球的倡议书;还有的学生说,可以写几条保护地球或珍惜资源的公益广告词。学生自己给自己设计作业、布置作业,体现的是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其做作业的热情和兴趣。

05

作业的类型从单一转向多元

方建兰、汪潮从小学语文角度将作业分为本体和拓展两类作业。其中本体性作业包括倾听类、交流类、阅读类、写作类;拓展性作业包括交流型、辩论型、展示型、跨学科型(融学拓展性)、生活拓展性(情境教学)、网络拓展型(互联网赋能)。

丁杭缨、许霜霜讲作业分为四类:

一是习得性作业。一般是新授课后,学生初识概念、文本、性质时要跟进的作业

二是拓展性作业。一般在练习之后,学生对单个知识、文本有了一定的理解后进行的作业。

三是诊断性作业。一般是复习课之前或之后,学生对多个知识、文本有了一定的理解后的作业。

四是创新性作业。一般设计综合性、探究性、项目化的作业。

当然也学者将作业分为如下四类:

一是基础性作业。方法引路,明晰学习程序;化难为易,演化思考轨迹;投射生活,创造表达契机。

二是拓展性作业。拓展性作业追求从单篇课文、单个点往外延伸,形成与文本信息交互、与学生经验联结、与核心目标呼应的“课文+”作业机制,给予学生选择、协商、互助与探究的机会,再借助评价凸显活动过程,使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核心素养围绕主题任务群形成多个维度的联动

三是整合性作业。值得注意的是,设计整合性作业时,首先,要分析教材中课文原有的教学逻辑顺序,探寻学生的认知心理,立足单元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建构语文能力生长点。其次,须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聚焦整体性场景,整合学习任务,优化各要素组合,指向知识技能的深度融合。最后,通过指向性评价统摄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形成教与学的整体呼应。

四是素养性作业。素养性作业是从全课程角度去思考作业的全息融合,融入多学科的学习,重视对高阶思维、学科素养和超学科能力的培育。

《中小学语言类作业指导手册》将作业的类型分为六类:

1.基础性作业:预习性作业——提前梳理,熟悉新知;巩固性作业——及时巩固,当堂强化;思维提升性作业:依据教材,挖掘和提升课本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如画思维导图,阐述自己的观点等。

2.拓展性作业。完成课堂内容之后,围绕某个主题或内容,通过一定的拓展资料或任务,开拓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3.实践类作业。把作业与教学单元主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机密结合,体现课堂语作业的整体性和一致性。

4.合作探究性作业。一般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主题或专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5.任务群整合单元作业。任务群是教师为学生创设的一个学习主题或依托一种学习方式之下的多任务组合。

6.综合类作业。

当然不同学科对作业的分类是不一样的,王佳怡将小学数学作业分为四类:

一是“读”作业——数学阅读促发展。数学阅读作业是基于学生数学经验的有意义阅读,需要从阅读素材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达成文字与思维的互动,构建具有数学意义的知识体系。当然老师在布置阅读任务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由扶到放,逐步渗透数学阅读方法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是“行”作业——动手实践提素养。“行”作业是指数学实践类作业,可以是课堂教学知识点的前置初探,也可以是有针对性的课后延伸。“行”作业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学作业不是铺天盖地的枯燥“题海”,而是鲜活的、切切实实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知识。让学生置身于数学知识的海洋里,发现数学问题,获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使学生在完成多元化的实践性“行”作业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观察比较能力、分析总结能力、动手探索能力,全面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1.“寻找生活中的数学”主题实践作业。如一年级的《元、角、分》。

2.“动手做”课程时间作业——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如《时分秒》单元,设计“我知道的时间”实践作业。

三是“思”作业——回顾整理增反思。如课堂笔记(规划记录,及时整理);错题集(且行且思,错中悟真);思维导图(归纳整理,思维可视)。

四是“炼”作业——打磨淬炼思维。“炼”是在学生完成阶段性学习后或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时,及时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并经过整理打磨,形成数学小论文的作业。如四宫漫画编童话、数学日记记趣事、成文探究展思维等。

06

作业分析从“感性”转向“理性”

高质量的作业基于教师的深入分析,但很多时候分析缺失,作业布置随意,缺乏对不同层次、不同能力和不同思维水平学生的关注。因此,作业优化需要教师理性分析。
一是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发展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教师要基于实践需求,对不同学生进行合理归类,并据此对作业难度、数量和类型恰当分层,让作业具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如将作业分为巩固型、发展型、创新型,或“基础+拓展”、“基础+弹性”、“基础+特色”等分层作业。分层作业设计,不仅要找准分层的依据,还要引导学生量力而行,选择与自己能力水平匹配或者选择处于自己“拉伸区”的作业。
二是分析学生的能力要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学校育人的核心目标。教师设计作业时,要打开思路,通过不同的作业形式促进学生学习、沟通、实践、创新等等能力的提高。如尝试将作业设计为动手操作型、趣味游戏型、活动展示型、积累练习型、研究记录型等不同类型作业。
三是分析学生思维水平。每个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思维都应该持续、由低向高逐渐递进,而当前作业为人所诟病的是只强调信息再现,即重复记忆和机械训练。所以,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聚焦问题,激发旧知、示证新知、应用新知和融会贯通,不仅要把握作业不同问题之间的思维梯度,更要关注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呈现。

07

作业设计从“分化”转向“整合”

学生作业负担重的原因之一是作业分化,学科内缺乏前后呼应,学科间缺乏横向关联。作业简单重复叠加,作业量大,学生完成时间长。扭转这一现状,必须整合设计作业。
学科内整合——瞻前顾后。作业是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任何一门课程都是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一个个知识碎片。因此,教师设计作业时不能只针对某一课的学习,而应将学科内不同知识结构化,通过作业实现学科内知识的“前后”整合和综合运用。
跨学科整合——左右关联。分化的各学科作业无疑会加重学生负担,教师可以通过彼此之间的合作共同研究设计跨学科作业。这类作业的关键在于找准“整合点”,以此为基础设计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不同学科知识进行提炼整合。比如有英语教师设计的作业是让学生向外国友人介绍一首中国诗词。
与学生生活整合——知行合一。作业设计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整合,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更好地运用所学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创造。如生物教师让学生思考在家自行用药应考虑哪些因素;化学教师鼓励学生在家试酿米酒,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如何进行糖酵解代谢,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
与社会发展整合——与时俱进。作业要在内容上关注社会热点和发展需要,比如高中历史作业“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分析我国抗疫成功的思想根源”;作业也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精准分析,打破时空界限,让作业发挥更大作用。如探索设计智能作业,以网络学习空间为纽带构建智慧学堂,优化作业推送和批改。

08

作业效益:从课外转向课内

“减负”主要是减少学生的课外作业。课外作业,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加重了家长和教师的负担。学生学习需要一定量的作业,但这些作业应尽可能课内完成。减掉作业时间,但是要保证作业质量;减掉课外作业,但要增加课内作业。树立“减负提质”“减负增效”的观念。

课内作业分散布置、分层练习,逐步达标。课内作业分为第一作业时间和第二作业时间。第一作业时间,即学生完成作业所需的实际时间,第二作业时间,即学生检查、修改作业的时间。教师要充分保证第二作业时间,切实提升学生作业质量。

课内作业包括作业设计、作业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讲评、统计分析、辅导等环节,这些环节环环相扣、相互支撑、循环发展。其中,提升作业设计质量是减轻负担、实现减负增效的关键。首先,课内作业设计要求有单元意识,以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整体考虑,同时按照一定的步骤完成四项核心任务,即整体规划单元学习、研制单元作业目标、依据作业目标设计单元作业、调整完善作业体系。其次,课内作业设计要具有进阶性。即在内容上具有衔接性,在水平上具有进阶性,在要求上具有差异性。同一个单元内不同课时之间或者不同单元之间,对于同一个能力要求,在不同课时里要呈现一定的差异性和进阶性。最后,课内作业设计要求难易适度。过难、过深、过高的知识内容都不应是作业设计所追求的。

09

作业评改从教师评改判断转向作业展评增益

教师评改学生的作业,尽管专业性强、评改水平高,但是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其中重要原因是:它是外因的,而且是内隐的。一部分学生对老师评改的作业很少问津,甚至视而不见,因而其作用不大。作业评改既要发现学生在知识体系上的漏洞,又要分析学生思维方法上的不足,还要把握学生学习的态度。因此作业展评是理智的选择。“作业展评”是内因的、外显的,使作业成为教学与评价结合的支撑点,其展示又能使思维可视化,因而可产生良好的效果。

作业展评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作业样本可视,直观可感;二是评改标准公开,利于学生对照标准评改;三是评价主体是学生、使评改的过程变成学生合作学习、元认知学习的过程。可以师批生改,也可以向家长展示,征求家长意见,让家长起到监督作用。

作业展评体现了“作业、评价与展示”一体化的设计理念和执行策略,以展促学,以评促优。作业展评的方式是灵活的,可以先作后展。学生先做完作业,再展示作业。这时的作业是一个作品或展品。当把作业作看成一个展品时,学习的任务驱动就发生了。可以先展后评。学生先展示作业,再引导学生进行点评。展示式作业为点评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可以边做边展。学生可以一边做作业,一边展示作业。这要求作业分量要少,时间要短,便于快速展示。还可以边展边评。对于学生的作业,也可以一边展示,一边进行评价。这是一种展览式的学习活动。

当然,学者杨清认为,作业评价应从从“判断”转向“增值”。评价是作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但当前作业评价往往被简单地等同于作业批改,仅限于评判学生是否完成作业及其对错情况,其“增值”作用未能充分体现。杨清认为,作业的评价要“准、深、久”:

一是判断“准”。首先,判断作业要及时,否则因时间过长而影响判断的准确性;其次,判断作业的依据要全面,既重视“错题”,又关注作业中“正确”或者“精彩”回答;既基于学生某次作业的判断,又关注学生一段时间内多次的作业情况;既要根据学生作业进行判断,还要结合课堂内外师生交流的情况来把握;最后,判断作业的标准要多元,既要明确学生在知识体系上的漏洞,又要分析学生思维方法上的不足,还要把握学生学习的态度。

二是挖掘要“深”。教师要基于对学生作业的判断,深入分析其根源,找到改进学生学习的“关键点”。方法上,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观察,或者让学生自己讲讲“我是怎么想的”,以此来了解学生具体的思维过程。内容上,一要指向学生的学习,追根溯源时切忌“就题说题”,而应全面分析学生的学科知识体系、学科思维方法、学习策略和学习态度,进而明确其改进方向;二要指向教师的教学,教师基于对学生作业的判断,思考“我应该怎么教更合适”,以此明确教学的改进方向。

三是跟踪要“久”。教师对学生作业应持续跟踪和关注,不仅要看学生作业中的错误是否得以改正,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知识体系、思维方法、学习态度和策略是否得到优化。同时,教师也应该在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反思,“我这样调整之后是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等。只有长久持续地跟踪和关注,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作业的发展性功能。

点赞是一种美德
3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