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以能为先的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这次课改是教育史上的又一次革命,它不是口号,更不是设想,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面对新教材、新大纲、新标准。需要新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行为。
所谓人文管理就是按照现代人的本质特点和需求,营造能够激发和强化每个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文化氛围,使大家在团结、和谐、温暖、愉快的人际关系中努力工作,实现自身的价值。一句话,就是用现代人的方式来关心、组织和调节人的行为,实现有效管理。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乐园,学生、教师都应该在其中获得一种幸福感。这是成功学校的标志。
1、学校应该是教师成长的乐园
过去,人们常常用“春蚕”、“红烛”来形容教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这一职业被蒙上了一层悲壮的英雄主义色彩。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只有用创造的态度去对待工作的人,才能在完整意义上懂得工作的意义和享受工作的欢乐。那么,这种只是牺牲自己,不去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工作状态,不但不能一直照亮学生,也不能让教师感受到生命发展和生命力展现的价值,感受到因从事这一职业带来的内在尊严与欢乐的满足。
新课程的有效实施要求学校成为一个充满生机的工作场所,要让教师感受到学校是他们成长的乐园。人文管理首先就要照顾到教师作为一个具象的有生命力的人。在学校管理中,我们首先要树立起教师的自我追求意识,要让每一位教师明白,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是光荣的,而且还是多彩的。我们要帮助教师重建观念,帮助教师成为自觉创造教师生命和职业内在尊严的主体。明确把人的培育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而不是知识的传递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那么,教师的工作就不断地向他的智慧、人格、能力发出挑战,成为推动他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的不息动力,给他的生命增添发现、成功的欢乐,自己的生命和才智也在为事业奉献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
2、学校应该是学生成才的乐园
传统教育常常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是等待着教师大量填塞知识的容器,否认了教育对象的主动性。因此学生学得太苦,除了上课就是作业,单纯重复、枯燥乏味的内容使天真烂漫的脸上少了灿烂的笑容。新课程改革要求将学生发展作为课程的总目标。学校的目的不应该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而应该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学校应该成为学生发现自己潜能的地方,能够成为学生获得最大帮助的地方。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以"思维课"为例作了这样的说明:每周他带着孩子到果园、树林、河岸边和田野里,"课本"就是周围的世界,孩子们每出去一次,就把大自然的书读上一遍。他们以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去认识世界。在这种思维课上取得的效果,是任何书本和任何课程都无法给予的;孩子们不仅是用智慧、而且用心灵来感知周围世界。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真理的伟大,智慧的迷人,体验到发现的喜悦、创造的乐趣。这种情绪激荡着学生的惊奇、陶醉、骄傲、自豪的情感世界,构成了学生成长的重要部分。
我们要努力创设条件,改变专靠书本做媒介,不与生活相通连的现象。让学生走出学校,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跳出课本,接触时尚。让课堂成为学生生活实践的场所。让学校成为一个真实的、实际的、儿童能在该处发现自己的小世界,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成长。
我们还要改变传统教育中学校教师包办代替的现象。学生自己能看懂的教师不再咀嚼;学生自己能弄懂的习题教师不再提示;学生自己能明白的道理教师不再罗嗦,学生自己能解决的事情教师不再包办。让学生在独立探索中起飞。
二、学校管理要实现民主化
校管理的民主性是指学校管理工作尊重、信任广大教职工,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作风,努力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充分调动他们参事议事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他们参与学校管理。民主管理学校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本要求。学校的各类人员,既是管理的客体,更是管理的主体——办学的主人。在学校管理中,对人的管理,常常被理解为对人的约束和控制。当然,管人,有对人施加约束影响的含义。因为在任何一个集体中,都有人与人的关系,有相互制约作用,需要用一定的纪律和制度去保证共同活动的正常秩序,以利实现集体目标。但是,管人决不能与约束人划等号。对人的管理,实质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合理组织人力,不断提高工效,并使个体在组织中得到发展。把管人仅仅限制在约束人这一点上,是一种消极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
学校人员中有教师、职工、学生,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我们说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首先是要求管理者要有积极性,要积极努力的去调动和发挥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在学校中,成员的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起来,是否充分的发挥出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论述和描绘,去规定若干项具体标准或要求。一般地说,学校成员的积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主动性,能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对待工作和学习,自觉的去承担工作和学习;二是合作性,能以同志式的态度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工作过程中有合作意识,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帮助,促进共同进步;三是有效性,能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对待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竭力去实现预期目标,按时并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四是创造性,能有极强的进取心,以创新精神指导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不断探索工作和学习规律,工作有革新,学习有创见。
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所采取的各种管理措施都应当有助于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才能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实践证明,牢固树立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的思想,认真贯彻管理民主性原则对于调动全员积极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是能有效增强教职工的集体观念和责任意识,激发工作动力。参与民主管理是组织成员的心理需要,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教职工能够通过多种形式参事议事,监督学校干部,评议学校工作,他们就会产生归属感,增强主人翁意识,从而时时处处都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工作,搞好本职工作,为集体作贡献成为自己的最大愿望。二是有利于密切干群关系,有效纠正官僚主义作风。民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是组织领导者的可贵品质。政治上的信任,生活上的关心,为工作上的严格要求提供心理前提。只有教职工对领导管理者心理上认同,视领导管理者为知心朋友,才能将组织意图变成自觉行动,有效克服内耗,从而增强学校管理效能。三是能有效增强管理者决策的科学性。管理民主就是要做到开诚布公,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认真听取群众意见,虚心向群众学习,克服管理者认识上的局限性,才能减少或避免个人决断上的差错。四是能有效增强教职工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使领导者的管理意图成为群众自己的愿望。总之,学校领导者要积极支持和正确引导学校成员做学校的主人,发扬民主作风,实行民主管理,不仅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听取群众意见,向群众学习,而且还要从组织形式上和制度上保证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只有这样,才可能不断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在学校管理中,贯彻民主性原则的基本要求:一是管理者必须树立群众观点,真正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教职工的知情权,增强工作的透明度,让师生员工了解学校重大问题的实际情况,并鼓励他们发表意见,采纳群众的正确意见。近年来,学校内部管理改革不断深化,逐步实行全员聘任制,对教职工的任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业务培训,工资晋升,阶段性考核奖惩等涉及个人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更要全面了解教职工思想,重视群众意见。二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制定规范,引导教职工参与管理,建立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等组织,使群众参与管理的活动制度化、经常化。三是工作中实行民主集中制,既要采纳群众的正确意见科学决策,又要防止迁就错误、极端民主化的不良影响。四是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处理好首长负责与群策群力的关系。
民主管理是现代管理思想的体现。在中小学管理中,认真贯彻民主性原则是校长负责制的要求,也是增强学校组织功能,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措施。
三、学校管理要走向制度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样的,一所学校没有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行事的依据,也无法使学校建设有效持久地展开。要实现学校管理的制度化,首先要做到制度的合理化。有了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每一位学校成员在合理的制度下团结协作,发挥各自的才能与热情。第二,制度必须明确而易操作。如果制度叙述不清或操作起来弹性过大,那么它必将失去其权威性,从而也就失去了作为制度的意义。最后,制度的执行必须严格而严密。法、制也许不外乎人情,但如果学校制度制定得尽善尽美,而执行过程却漏洞百出,到处撒播人情的话,那再好的制度也不过是一种摆设。
如果说“人文化”是发动机,可以启动人性中的美好情操的话,那“民主化”就是动力油,可以为学校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制度化”就是方向盘,它使学校建设科学有序、有章可循、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