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标准
阅读:
4652
时间:
2004-10-09 01:40:00 1次
由于心理现象极其复杂,每个人的情况又千差万别,所以,我们不能象测量血压或体温那样划出一个心理健康与否的明确界限。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程度:
1.能正确对待自己,有自知之明,对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评价,不自卑、不自亢; 能正确对待别人,善交友,也就是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交往时,善意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喜悦等)多于敌意的态度(如怀疑、嫉妒、憎恶等)。
2.能正确对待工作,热爱学习和劳动。有人说,工作和劳动、学习对于心理健康之重要,犹如身体之必须维生素,饱食终日而无所事事,即使体格再健壮,其精神也是空虚的。
3.能正确对待环境,适应能力好,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总在不断变化之中,秋去冬来,人们应当调整自己的衣食住行以适应四季气候的变化,要改造自然首先要适应自然,对待社会环境也是这样,面对客观现实要分析哪些是需要改变和可能改变的;哪些是不可能或暂时不能改变的,以此为依据来决定自己应该采取何种态度和行为。
4.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麻烦,不退缩、不逃避、不幻想。
如能做到以上四个方面,他就可以使自己的心理处于一种和谐、自然的健康状态。
另外: 这四条“正确对待”既可以做为心理健康的手段,也可以做为心理健康的目的,在这里是把手段和目的一体化了;心理健康同时是一种理想和追求,没有止境。
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1) 充分的安全感;
(2) 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适当评价。
(3) 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
(4) 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和谐;
(6)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 适度的情绪表达及控制;
(9) 在不违背团体的要求下,能做有限度的个体发挥;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对个人的基本需求能适当的满足。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 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 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
(3)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行动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性好。
(4) 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5) 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
(6) 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
(7)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地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
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社会环境,是青少年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但身处于同一环境里的人,心理健康的状况却不尽相同。目前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尚无统一公认的标准。综合多数心理学家和医学家的观点来看,青少年心理健康起码应具有如下标准:
身体健康,智力正常。身体健康、智力正常是衡量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是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条件。
人格完整,意识良好。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胸怀坦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热爱生活,兴趣爱好广泛,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并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善于调节自己的言行举止,使其性格、情感、行为等能符合其年龄特点。
乐于交流,善于结友。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结交知心朋友,与朋友能沟通心灵,友好相处。面对矛盾和分歧,能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并有乐于助人的愿望和行为。
情绪稳定,乐观开朗。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温度计;乐观能使人心情开朗。心境上保持相对的平衡,有稳定的情绪,就能在顺境中积极向上,谦虚谨慎,在逆境中意志顽强,战胜困难。
有所追求,积极进取。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敢于面对现实,勇于承担责任,能确定比较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