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上的狙击神话(上)
“上甘岭”三个字当今国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由一场战争而产生的故事、诞生的英雄人物不仅存留于参战各方的史志资料和战例评价中,又经电影、歌曲、文学作品由数以万计的人群交口传扬,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且数十年长盛不衰,这在中国现代史上不说绝无仅有,至少也属罕见了。这已经不仅仅是一场战事的政治、军事意义所能诠释的了。这里曾经矗立起了一支军队、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意志的丰碑。
在“铁三角”对峙
当年的那场战事起初并不叫上甘岭战役,而称作五圣山战斗。五圣山是当时朝鲜半岛中部“铁三角”靠北的顶点。所谓“铁三角”,是鉄原、平康、金化三郡的简称。它刚好形成一个等边的三角形,平康位于三角形的最北顶点,金化、鉄原则分别位于三角形的东、西顶点。中国军队五圣山守军的最高首长----志愿军第十五军军长秦基伟这样形容“铁三角”的重要性:如果把朝鲜半岛看做一个人形,那么金、平、铁这个三角地区正处在肚脐偏上的心窝位置。该地区也是朝鲜东西海岸之间交通枢纽的咽喉要地。北有一条横贯东西的公路,东起东海岸的元山港,经过平康向西南方向直至西海岸之滨,穿过汉城。南向有一条铁路干线,自汉城经过金化、鉄原,朝东北方向延伸至东海岸的大津里。公路要道和铁路干线在鉄原以东交汇形成十字架的交通枢纽,横跨“铁三角”上中部的就是五圣山主峰。
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对峙的防线就像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绳索,把“铁三角”地区从中划为两半。虽然“联合国军”占据了鉄原和金化,但平康和中部防线的制高点均为志愿军第十五军牢牢控制。这些制高点中,最重要的就是美国人称“爸爸山”的五圣山。五圣山主峰之西的鉄原和平康之间的西方山与晓星山之间的一道平川又是易攻难守之地,便于机械化部队行动。谁控制了五圣山,谁就掌握了中部战线的主动权。
上甘岭实际上是五圣山主峰东南4公里的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与之相对的五圣山主峰北面1000米处还有一个下干岭。上甘岭村南面两侧由两个小山包。一个标高597.9米,“联合国军”称之为“三角形山”;另一个标高537.7米。其北山被“联合国军”称为“狙击兵岭”。
最职业的军人
“狙击”这个词汇对有些人还有些陌生,甚至常常误读为“阻击”,很多人认为这个词来自国外,但并非如此。《汉书·张良传》中就有这样的描述:张良“东见海沧君,得力士,为铁锤重百二十斤。秦帝东游,至搏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帝,误中副车。”这可能是中国典籍中第一次出现“狙击”这一词汇。当然在这里狙击还只是类似于偷袭之类的意思,与今天的词意还有些差距。狙击手这一概念应该是出于西方。狙击手一词在英文中称作sniper。这个词的前身是snipe,1832年第一次出现源于英军在印度边区的一种猎鸟活动。据说snipe是一种身体娇小、动作十分灵活的小鸟,要猎杀这种小鸟需要相当好的射击和潜伏技术。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sniper普遍用来指代军队中那些枪法精准,经过伪装、潜行、侦查等特种训练的射手,中文译为狙击手。
现代战争中,狙击手也许是战场上最令人恐惧的战士。他们隐藏在神秘的暗处,往往会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刻,最不可思议的角度,从一个永远猜不透的地点,,仅仅用一颗子弹就让对手死于非命,然后神秘消失。你无法知晓他身在何处,却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威胁的存在,稍有松懈就会遭受灭顶之灾,死亡只是生命的完结,但日久天长地生活在死亡阴影笼罩之下,那则是一种折磨,令人不寒而栗。战场上的狙击作战的目就是制造这种气氛。有人说狙击手是一群最职业的军人。他们具有出色的技艺和异乎寻常的忍耐力。他们的任务总是那么危险而孤独。他们总是挺身在前,深入敌后。他们从不浪费一颗子弹,然而却也从不放过一个转瞬即逝的机会。当每一个目标出现,他们的枪口就会闪出一道幽蓝的死光……
在50多年前的朝鲜战场上,,也有一群这样的狙击手。他们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神妙莫测,他们中很多是刚刚踏入朝鲜战场的新兵,他们甚至不曾接受过任何正规的训练,但是他们却经历了所有战争中的生死搏杀。50年前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那场狙击大战发展成为一场现代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狙击作战行动,而且对整个战争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次规模空前的狙击作战行动被郑重收入了《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拥有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名称----“冷枪冷炮活动”
狙击手应运而生
说起朝鲜战场狙击战的起源,还是在阵地战的初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