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 行无止境
-----写在2016年重庆市优质课大赛之后
重庆万州上海中学 田杰
又是一个金秋到来,在桂香溢满整座城市的时候,我和我的团队经过60多天的赛前煎熬,终于以一个漂亮的结尾结束了2016年重庆市高中物理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决赛,当主席台宣布获奖名单的时候,哪一刻,我深深的嗅到了空气中桂花的芸香。在静谧的夜色里,一杯清茶,一种回味。
一、初入工作室 点燃职业理想
从年青的时候走上讲台,心中就一直有一个梦想,“既为人师,当为名师”。但青春时候的激情不经意悄悄从日渐变白的发梢溜过,脆弱的理想往往如同风中残烛日渐在岁月中慢慢熄去,在平凡的岗位上繁重的工作疲于奔命的应付,事业已经转变为职业。以为,生活就是这样。
2013年春天,万州区黄全安名师工作室成立,我进入了这个温馨的团队,黄老师以他的职业热情点燃了我们工作室成员的职业梦想,他用他的实际行动鼓舞、号召、帮助着工作室每位成员的发展。开班之初,就要求我们进行三年职业规划,提供了许多培训机会,托着我们从平凡教师开始向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未来名师蜕变。3年工作室的培养,我开始自信,我开始激情飞扬,开始学会在春天播种希望金秋收获硕果。
2014年5月,在工作室组织下到重庆11中观摩重庆市优质课大赛,3天半的赛程,我开始学习,如同饥渴的海绵汲取着每堂课的营养,我学会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快乐的呼吸。白天是学习,晚上是研讨,在工作室主持下,我带领我自己学校的年青教师们一起参与讨论,复盘研修,畅谈心得,学习亮点。哪次次观摩,我作为听课教师代表在闭幕式上总结发言,第一次站在重庆物理同仁面前表达我对教育的理解和热爱;哪次观摩,梦想开始发芽。带着这种理想,2014年11月,再赴重庆观摩全国名师赛,近距离观摩名师风采,体会他们的课堂设计、课堂生态、课改理念。2014年11月在桂林广西师大参加国培,在桂林四中献课《弹力》,受到一致好评。2015年11月,在工作室带领下,赴成都观摩并参加第三届华夏杯课堂教学技能大赛,以《自由落体》一节参赛取得全国一等奖。一步步足迹,一步步成长,在专业的道路上,我潜心学习孜孜求索。
二、再入骨干班 登高望远修自身
2014年12月,隆冬中的重庆以一个温暖的拥抱迎接了我的到来,我坐在8中的会议室,成为了重庆市物理骨干培训班中的一员,教科院周智良所长在我们面前推开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大门,聆听着重庆物理教育界的大师们的讲座,唐果南、张勇......,我如同攀登的旅人,在教育的巅峰上领略无限风光。
重庆的名校资源在我面前徐徐拉开,在巴蜀中学,了解他们的翻转大课堂;在重庆一中,听取他们的创新课堂;在重庆8中,学习他们的实验课堂;在重庆实验校,参观他们的科技馆;在西大附中、在朝阳中学、在二外、在綦江;一次次游学,一次次聆听,我开始借用,我开始创造,我开始喜欢物理课堂的美。也正是市骨班的这段修炼,我开始变得成熟,更深刻的理解新课改的理念。
三、赛课硝烟起 精心指导闯关隘
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2015年10月,万州区优质课大赛开启,我指导的年轻选手片区出线;2016年4月,再次获得万州决赛一等奖;2016年7月,受万州教科所委托,正式代表万州区参加重庆市2016年的优质课大赛。两年磨一剑,只待今朝。
准备的过程是痛苦的。7月网上抢注课题,选手开始海量学习,作为指导老师,要指导别人,必须要有指导的能力,这种学习,必须也必要。9月,学校成立赛课领导小组,委托我全权调配人力物力筹备比赛,成立赛课指导团队。9月初,在迷茫中探索,在困境中前进,推翻若干个设计思路,但往往找不到更好的路,9月的上旬,就这样在忙碌和无效中过去。9月中旬,勉强建立上课思路,但是配套实验如何开展,器材如何准备,常常是刚做好的器材,又感觉效果不好,被无情抛弃,总总无用功。9月下旬,基本思路确立,给区教研员汇报,选手说课,但大家都感觉效果不好。设计、说课、推翻、修改、设计 ……。这种循环,一个字:累,正常教学要开展,赛课要准备,到这个时候才明白,短短40分钟的惊艳,需要多少不懈的努力。
准备的过程是收获的。2个月的赛课准备,就是最好的集体备课,就是最实际的校本教研,就是最好的磨练全组教师的契机。集体的力量开始发挥,上海中学教研组群策群力,听课,讨论,交流,建议;高一物理备课组全体成员围绕器材准备,把指导团队的实验设想迅速转变为物质实际;教科所王文波所长和王奇之老师及时跟进指导,多次和指导团队一起听课,不断优化课堂结构。十八易其稿,精雕细琢,24日最后一次试讲,25日最后修改了课件封面,更换了课件音乐。我和我的团队相信,梅花香自苦寒来,静等花开。
而今,赛课结束,这段指导别人的经历,是自己课堂理念的检验,也是全组物理教师的一场集体修炼。指导的过程,更是淬炼自己教艺的过程。
四、华山论剑散 网络研修人不断
大赛结束,似乎工作又开始平淡,更多短暂的激情或许就如同生命长河中的浪花湮灭。然而网络上此起彼伏的讨论将大赛推向了另一个高潮,48位选手、48个教研团队、2000人的重庆物理教研群中的交流讨论,众多的重庆物理人分享着赛课的心得,分享着赛课的资源,一场新的网络研修更广泛的展开。一场比赛,课堂的惊艳是短暂的,而通过大赛我们是否留下了物理教育的精髓,是否让更多的物理人在自己的课堂上探索、实施探究课堂的核心,是否让更多的重庆学生热爱物理更是这次大赛的价值体现。大赛前大家齐心协力,团结合作,年青教师乐学善学,年长教师乐教善教;大赛后更多同仁共同研修,结合自己课堂实际,在学习中创新。通过比赛这种形式,教师在研修中成长、学生在学习中成长、而科技的种子就这样悄悄的的播洒在更广泛的土地,这,大概就是比赛的真正意义。
雄关漫道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壮哉,重庆物理。
五、尾声
三年的不断研修,不断的登高望远,桂林、重庆、成都的多次学习交流,不断充实着我的职业生涯,我开始喜欢追求美丽的课堂。这段参与赛课的收获,发挥了工作室引领教师成长的职能,为即将结束的工作室研修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在这3年的历程中感谢培养帮助过我的各位老师领导专家。大赛拉下了帷幕,但新的征程才刚刚开启,路还更长,心无终点、行无止境。吾生有涯而学无涯,在未来的道路上让我们一起热爱物理,热爱教育,热爱生活,快乐我们自己的事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