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如何自救
阅读: 1121 时间: 2017-12-08 14:33:49 1

   汶川大地震,让我们感到看似遥远的天灾,可能顷刻间就会发生在我们身边。因此,对于灾害的发生,我们应该有所准备,尤其是掌握灾害发生时的正确应对方法,使生命和财产损失尽可能地减小。

  地震后如何自救

  第一时间里避免直接砸伤、压伤、设法逃生。

  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主要是由建筑物的破坏引起,致死原因主要是房屋建筑构件塌落,其中一部分造成当场或即刻死亡,但多数先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之后由于被压或者被困在坍塌的建筑中,而丧失逃生的机会。

  地震破坏了供电、燃气等设施,也会引起火灾、燃气中毒而造成死亡。因此,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里避免直接的砸伤、压伤和之后的设法逃生及迅速地灾难救援,就成为我们面对地震的主要应对措施。

  从地震到建筑物坍塌,一般有12秒钟左右时间。

  根据以往地震的数据,从地震开始到建筑物坍塌,一般有12秒钟左右的时间,这12秒钟内保持冷静,争取正确避难手段,是减少伤亡的重要措施。地震发生时惊慌失措甚至从高楼上直接跳下,致死或致伤的案例都曾发生。在日本,人们从孩提时就接受相关培训,因此灾难来临时,人们大多表现得很镇静,能迅速判断自己该怎么逃,逃到什么场所。有数据表明,经过学习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可以使地震造成的伤亡明显减少。

  坚固家具边、内墙墙根、厨房三角空间相对安全。

  具体讲,如果你住的是平房,且离门很近,则应在12秒钟内冲出门外;如果是楼房或者不可能在12秒钟内冲出门外,就应该就地躲藏。以往许多震例表明,强烈地震时有不少人就是因惊慌失措往外跑,结果不幸被楼上倒下来的东西砸伤、砸死的。

  房屋倒塌后,有时会在坚固家具边、内墙墙根、厨房等空间小的地方形成三角空间,这是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但是,根据以往地震的经验,躲在家具底下受伤甚至残废的可能性更高。注意躲避时千万别靠近窗边或跑到阳台上,这两处往往是最危险的。躲藏前先灭火、关掉燃气和电源,以免遭受火灾、触电或燃气中毒等。

  在躲避过程中,保持身体蹲下或坐下,身子蜷曲,尽量缩小自身占有空间;抓住桌腿等牢固物体;最好能随手抓一个枕头或坐垫护住头部、眼睛,用毛巾捂住鼻子;头靠近墙根,勿靠近窗户。撤退到室外,应选择楼梯,别乘电梯。

  室外避开楼房、水塔、狭窄街道、立交桥等。

  在公共场所时发生地震,应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书包、坐垫等保护好头部;千万不要慌乱地涌向出口。在商场、书店、地铁等场所时,应选择结实的柱子边或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远离玻璃橱窗、柜台或其他危险物品;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人多的地方;避开楼房、水塔、立交桥等建筑物;远离电线杆、路灯、广告牌等危险物、悬挂物;避开狭窄街道、危墙等场所。如果正在开车,建议把车停在路边,选择步行。

  用绳子或皮带捆住流血动脉,抬高患肢。

  在医疗救援到达之前,应该有正确的自救措施。如有外出血等开放性创伤,应用手指按住动脉;如果旁边有绳子或皮带,要用其捆住流血动脉,并抬高患肢,同时呼救。对开放性骨折,千万不要随意搬动,以免加重损伤。遇到挤压伤时,应设法尽快解除重压。有大面积创伤,要设法保持创面清洁,有条件可用干净纱布覆盖。

  如果被埋在废墟下,震后应争取暴露被埋双手和头部;敲击发出呼救信号;闻有异味,可用湿衣物捂住口鼻;严重缺水时,可以饮尿求生;挪开头部周围杂物,加固四周残垣断壁,扩大生存空间。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