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政治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
阅读: 2510 时间: 2005-02-18 07:00:00 1
    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是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

应该说目前我国中小学学生的人文素质普遍比较缺乏,主要原因有:受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学生从小接受的人文素质教育及要求非常有限或处于较低层次;从学校方面看,片面追求升学率,轻视人文素质的教育,造成学生人文知识水平普遍不高,文明修养程度较低。在以往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也是过于强调了政治课的政治性,更多的关注了应试的实用性,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心灵、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对学生人格与个性的教育则遭到冷落。

在当前教育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人们开始关注人文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素质教育的时代,政治教学不应只是机械地灌输知识,而应是将知识化为修养,这也是素质形成的重要标志,政治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方法的传授,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严谨的科学观和人文精神的体现。中学政治课教学贯彻人文素养教育也有其内在的优势:思想道德素质在人文素质中占首要地位,关系到人才的培养方向;政治课学科理论本身有较为丰富的人文知识,可以通过明“理”、动“情”、导“行”实现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政治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思想发展,提高人的素质,政治教学的价值就在于造就勇于进取、善于创造、人格健全、个性鲜明的一代新人。因此,我们理应站在品德教育的前沿,把握住课程改革的契机,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实际行动促进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在此,我谈一些个人的认识。

一、着眼学生实际,帮助学生掌握社会生活规范,提高人文素养。一个人的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我们的政治课要起到帮助同学们塑造良好品德的作用,就不能“以本为本”,脱离他们的实际,在教学中就应摒弃长期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从情感、意志、性格、习惯等方面全面考察学生的发展,锻造学生良好的品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在授课中就应把目光从以书本为中心转向初中生日益扩展的生活,关注他们的烦恼,解决他们的困惑,为学生适应现实世界做好准备,使他们真正能面对社会、面对未来。例如在讲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时,假如仅仅按书上的结构,让同学们了解作为未成年人有哪些权益?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应怎么办?同学们的认识往往是停留在书本的认识上,无法内化为实际的维权意识,更不用说运用了。而培养学生的德育行为实践能力正是提高政治课实效性的根本目的,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我们就应着重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请学生收集有关的材料,并编排成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情景互动小品的形式,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切身体会作为一名未成年人可能会遭遇的侵害,并相应的展开讨论,模拟应对措施,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相互启发,形成了正确的观念,提高了实际生活的应变能力。同样在讲到消费者权益这一内容时,也可深入挖掘了教材中的人文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社会经济活动,不仅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要从反面的案例中明辨是非,唾弃那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坑蒙拐骗的丑恶行径,在内心牢固地筑起诚信之堤,做一个正直的人,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德育是非辨别能力,真正分清假恶丑与真善美,从而自觉抵制假恶丑,身体力行真善美,塑造健康向上的人生观,提高了人文素养,沿着正确的方向成长。

二、优化课堂氛围,营造良性沟通,构建平等课堂,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体现价值,增强学生人文意识。能够独立的表达自己的讲解,学会和他人的良性沟通,正是人文素养的良好体现,也是政治课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我们的课堂“非真理莫言”,学生犯错的后果往往是消极的,动辄被批评,造成他们不敢说;而初中生大多有害怕答错被同学甚至老师取笑的心理,所以他们以不愿说;而教学进度的限制或怕被问住,保证教师权威的考虑等因素,往往让老师更愿意采取填鸭式的“一言堂”,不让他们说。由于种种原因,长此以往,政治这门人文学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的功能日渐衰落。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教师首先应调整心态,真正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个体来对待,真正做到以“理”服人而不是滥用教师“权威”压服,当然这就需要教师重构自身的知识体系,以丰富的知识,宽阔的视角引导学生,与此同时教师还得有勇于承认不足的精神,毕竟在现代社会知识的获取早已不局限于师者的“传道授业解惑”,以开放的心态“教学相长”更易于赢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真正给予学生话语权,给他们自由表达见解的空间,多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不要动不动就批评惩罚。营造起平等的民主氛围,破除唯师命是从的思想禁锢,增强学生们独立进取、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人文素养。当然这并非根本解决之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话敢说,有话想说,有话要说,不吐不快,这就需要我们重构学习的模式。

三、更新学习模式,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创造性学习,培养人文素养。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培养未来建设者具备创造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必然目标。自主创造性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塑造健康人格、正确态度价值观的过程,我们的政治课就应以学生为本,从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入手,以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不能由我们教师一味的讲解分析,而应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脑子分析问题,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同学们的归纳整理、辨别是非、行为实践等能力。例如教材中的环境问题,若仍以不变应万变的用书上枯燥的理论,陈旧的案例授课,学生不感兴趣不爱学不说,更无法达到使同学们增强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的教学目的。这时不如用“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明了道理      实践应用”的模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课余通过实地观察、书本学习、网络搜索、调查访问等途径,以探索的目光关注我们生存的空间,发现存在的问题,锻炼学生的书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交流、讨论等形式探究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考察环境问题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从而真正明白保护环境的意义及其迫切性,把保护环境从书本要求内化为自身的述求,看作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在生活中处处留意,把环保落实到行动上,把行为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培养高尚的品德与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好公民。最后,根据所收集的资料,所发现的问题,所得出的结论,所感受的内容撰写完整的调查报告,学习如何选取为己所用的知识,并学会如何将这些指示排列组合出新的阵容,使自己的归纳整理能力得到锻炼。而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之际,更是塑造了学生健康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生活态度,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四、革新评价机制,达到知行的有机统一,增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应试教育的评价机制中,卷面分数是唯一的判断一个学生学习情况的标准,往往一个卷面很好的学生可能在真正面对同类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心怀胆怯。这种情况的广泛存在,使得我们同龄青少年在与西方国家相比,竞争力明显不足。知行的不统一还会给成长中的个体造成潜移默化的恶性影响,从小养成说一套做一套的虚伪作风,会使人丢失掉忠诚、宽容、诚实、守信等一系列的美德,根据“蝴蝶效应”学说,若干年后我们就会看到由此带来的可怕后果,即整个社会道德的全面滑坡乃至沦丧。我们教师担负的不仅仅是学生在校几年的发展,而是他一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甚至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们必须为他的一生负责,必须为社会负责。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之际,应大胆革新评价体制,避免改革轰轰烈烈,最后还是看一个分数的结局。例如在处理与父母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时,可采取与父母联手评价的方式,把作业布置为回家每天为父母做一件小事,譬如倒一杯水、洗一回脚等,一段时间后请父母评分作为德育成绩。评价机制可由多种因素构成,卷面的考察可作为了解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决非唯一的方面,同时加以撰写调查报告,日常行为习惯的考察等多方面综合考评一个学生,促进学生把政治课的德育要求落实到实处,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坚强的意志、乐观的个性、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增进人文素养,拥有美好的人生。

我们的政治课只有不断的与时俱进,引导学生追求自由、探索真理,激励学生寻求美德、探索正义,才能够不负这个不断奋进的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新方法新途径,使他们的文明素养不断提高,道德素质逐步增强,人文素养日益丰富。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