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2004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以下简称文综)政治试题,并比较近几年试题,明显感到试题重视基础、强调能力、重在应用、突出创新、发展综合素质;继承了2003年改革的优秀成果,又与时俱进的创出自己特色。从而很好的实现了高考的选拔性和导向性,为高考改革续写了新的篇章,为高中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一、试卷结构:稳中有变,渐趋完善,强调隐性综合,突出主干知识。
1、2004年高考文综卷政、史、地学科知识分布情况及特点:
政史地结构由2003年的复杂相间变为简单明确,题量由41减少为39个,使学生容易把握时间,分清科目及知识范围。隐性综合性仍然较强、所谓综合性是指既不为服从主题而牺牲学科主干知识,也不为服从知识而支解主题,综合以拼盘为主。但我个人认为作为选拔性的高考也应有些综合性更强、略显深度的题目。时政特点明显,25题民族精神、26题知识产权、25-28奥运会、31-33题中非关系、34题党内监督、35题行政许可法、38题南沙问题、39题振兴东北,更好体现出政治学科的体现国家意志特点。
2、2004年文综试卷结构特点:
第一,从分值比例看,政治、历史、地理学科比例三分天下。
第二,从综合结构看,学科内综合明显增加、如客观题除24题有史、政综合外都是学科内综合,主观题除37(4)问有史、政综合外,学科分界明显。跨学科综合呈隐性化,如37题经济全球化两重性从形式上看是历史角度命题,但隐含哲学一分为二、经济学世界市场考点;39(3)、(4)是地理角度命题但隐含哲学一切从实际出发知识。
3、2004年高考文综卷政治科知识分布特点:
突出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如25、29、30题考察物质和意识关系,38题对立统一、39题内外因,26题市场经济、31-33、38题国际关系及对外政策、34题党的建设、35题国家机构。考点精要,巧妙,灵活,细致。
总之,试卷从结构上保持了两大题型 ,三个学科,它们分布明晰,综合考察。
二、试题总体评价及主要特点:一个稳字,一点遗憾;一个进步;两个重视,两个突破;三种倾向,三种精神。
试题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保持基本稳定,稳中求变,变中求善。如今年试题38(1)分析海洋产业的经济意义显然是去年气象经济的继承与发展。答案的38题酌情加分、39题酌情给分的弹性化规定,使赋分更为合理,更能体现创新性,这与去年相比是最大的进步;但在设问方式上38题(2)不够明确,拼盘色彩浓厚,稍显遗憾,但瑕不掩瑜,从总体上看,今年试题仍不失为一份高立意,高质量的权威试卷。因为试题继承了重视基础,重视能力,突出素质,突出应用的优点。 试题具有明显的选材热点化、情境材料化、问题明了化的特点,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实践精神。具体来说:
1、继承人文色彩,强化人文精神。
今年试题与去年试题一样具有相当高的可读性和观赏性,图文并貌,文采斐然。图表绘画均可入卷,事件名言俱可设问,觉悟提高渗透于知识考察、能力培养之中,避免了生硬的政治说教。如题为“中国传统艺术——意境”一组试题设问,文白兼有,道理深刻。如39题“东北”史实材料与设问使经文史哲有机结合,发人深省。
2、贴近现实生活,突出实践应用。
综合考试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共同关心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为背景素材,隐性热点与显性热点相结合,考察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能力。考核指向体现时代性。
A.近年的时政热点;
B.新科学、新技术的发明及其应用对于人类的启发或反思;
C.有关人类发展前途的重大社会问题(如地区冲突、战争、区域联系、和平与发展)和人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
D.学科内和学科间既具有的联系又具有可再生性的知识内容。
如:25-28题奥运会一题,29-30题文艺意境,31-33题中非关系,34题党内监督条例,35题行政审批,38题海洋问题,39题振兴东北,这些问题把握住时代脉搏,关注经济建设大局,体现经济繁荣、社会公正、生态安全等可持续发展价值取向,或显或隐,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清新和谐。
3、总体上指向简洁明了,注重思维考察。
试题的表述更加精益求精,指向比较准确;从试卷篇幅看不是很长且引文简洁,使学生入题很易,不用再作文字游戏。但思维过程考察严密。如25题“关于精神力量,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27题“国际奥委会是”,38题根据经济常识,分析海洋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如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39题根据所学经济常识指出东北经济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及振兴的主要对策。设问一目了然、容易把握。根据问题去联系所学知识,一一对应,有机融合即可。
4、注重知识基础,强化体系主干。
试卷指标呈现相宜性。如设计一些开放式答案,调整难度为0.55——0.6,减少较难,增加中档试题。同一问题(试卷)由易到难,浅入深出。
今年的政治试题难度较小,具有“热点问题和浅知识”特点,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如25题“关于精神力量,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看似很好排除,但在选择中需要清楚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与物质关系,其地位作用。27题“国际奥委会是”,看似记住即可却需明白国际组织分类标准,38题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如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而它重在“分析应如何体现”,这样就把基础知识细化了,而且还要联系知识点,深入理解,条理做答。今年试题更加强化了知识体系和知识主干。知识点考察只20来个,但精巧、灵活、新鲜。这从39题说明这一方针的哲学依据也可看出。
三、试题对今后的教学启示和复习策略
1、以本为本,以纲为纲,夯实基础,记死学活。
高考考能力、重素质,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均离不开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和复习中做到以本为本,狠抓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以纲为纲,认真研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将识记、理解、运用的知识烂熟于胸,在复习中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做到点点清、点点明、点点通,真正将基础知识落实到位。抓住抓好灵活创新。这里所说的灵活有两个含义:一方面是反对死记硬背,因为死记硬背培养不了人才。我们反对的是“死”与“硬”,不是盲目反对“记”与“背”,在理解的基础上,该记的“记”,该背的“背”。政治科的学习和高考复习,不是“背”字当头,而是“懂”字当头,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针对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实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必须做到三点:第一,学好理论,学好邓小平理论常识,学好高中课本的基本常识,要注重深入理解,走出误区,夯实基础;第二,要注意了解实际,关心国内外大事,对实际情况比较熟悉;第三,从实际出发、联系实际,注意全面、准确、实事求是。
这里所说的创新,是在灵活的基础上,注重把握新思路、新问题、新角度、新层次、新材料、新情景、新风格、新观点、新方法,体现“活学活用”。此外,在语言表达上努力克服说假话、大话、空话、废话、套话、错话,而是回归教材、注重热点。
2、关注现实、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体现政策取向,反映国家意志。
高考改革一直致力于“素质考查、创新精神”的探索,今年几乎每个小题都是在史实热点中情景化,以材料题形式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入源源不断的活水去充实教学内容,去更新我们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与时俱进中养成终生受益的学习思维,从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去综合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在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时提高自己多方面能力。高中政治课还应是学生德育的主渠道。因此,提高学生的政治科素质也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高中生的政治科素质主要体现在政治觉悟的提高上。反映在卷面上,反映在思维过程中,就必须体现政策取向,反映国家意志,坚持与国家立场相一致的原则。总的来说,这点基本不成问题,但学生最大的缺陷是不会说政治术语,学生腔严重。因此,我们在平时就应不断地向学生灌输政治术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国家意志。一些重要句子的表述,应强化记忆。
3、更新教学观念,培养思维方法,树立人文精神。
思想指导行动,为适应综合考试,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教学观,由传授记忆变发现、加工、研究知识;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师观,由知识传授者变学习指导者;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由使学生被动接受变学生主动探究,在培养兴趣中去关注科学,在收集各方面资料中培养人文精神。抓住抓好综合思维。人类的思维可以基本分为两类:分析思维与综合思维。分析思维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整体到要素;综合思维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要素到整体。多年来,我国的教育重视培养分析思维,却忽视了综合思维,而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应该二者兼备,且是有机地统一。
现在,高考改革无论是从综合考试的设置还是单科考试来说,都强调考查综合能力。所以,在继续重视分析思维的同时,要注意强化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政治科目中很多知识点是相互关联的,在复习时一定要把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不能孤立。
还要关注热点,透过现象把握本质。2004高考文综试题,以热点问题为载体,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故在2005复习中,须高度重视本年度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动态,关注国内外的重点、热点问题,运用教材原理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分析,真正领会其实质,学以致用。同时,还须关注学科知识中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知识,如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问题,科技发展动态,文化思想的发展等。
4、谋划复习策略,改变复习方法,做好“知识重组”,施展“立体复习”。
首先注意不要过早搞垮学科综合而应注意第一轮复习时先“看好自己的门,适当串串门”,将本学科知识理解记忆清楚,重组成网,在这个过程中,用基本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在第二轮复习时用热点问题带基本知识,着重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分析评价及解决问题能力。事实上,在第一轮复习基础上进行的第二阶段复习,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运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复习。因此,本轮复习应不再注重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应“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做好“知识重组”,施展“立体复习”,是我们首选策略。在本轮复习中,切忌简单的机械重复和平面化的“复述教材”,要打破教材原有顺序和框架结构,优化组合教材知识,选择最能体现该知识运用的角度,跨框、节、课甚至跨知识体系地进行知识梳理。为此必须构建知识体系、编织知识网络、突出知识主干,因为无论是学科内综和,还是跨学科综和,都在强调综合,而把知识融会贯通起来最有效方法莫过于构建知识树,编织知识网,将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成体,做到宏观在胸,微观在手,一拉一条线,一抓一大串,能够针对问题充分调动知识储备,整体把握,全方位思考。由于文综考察不求点全,但求点精,不求知识覆盖,但求灵活运用、融会贯通,不求问题适应知识,但求知识适应问题。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全面把握,在复习时应突出重点。
5、加强学法指导,培养答题技巧,突出做题能力,突破表达能力。
当前高考命题已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在完成基础知识复习的前提下,培养能力和强化能力训练是下一阶段复习的首要任务。做题能力是核心,表达能力是外显。就做题能力而言,从我们现在的学生实际看来,主要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审题的问题。要让学生养动笔答题前反复研读试题设问指向的习惯,要杜绝一看试题就动笔,凭感觉答题的马虎作风。二是实际联系理论的问题。要让学生养成看到材料、看到事例就联想理论、思考理论的习惯。在具体操作策略上,要求学生在解每一个训练题时,都应养成用语言描述自己思维过程的习惯,树立“对于一个问题,你可以不会答案,但不能不会思考”的理念。学科表达能力是通过试卷外显出来的,主要反映在主观性试题的解答上。长期以来考生中普遍存在的“答不到点上”、“逻辑性差”等问题都是这一能力欠缺的表现。在本轮复习中,我们要求学生对每一道练习题都要按照高考要求答卷,做到严谨、精练、准确。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要求学生写意思完整的话、写有条理的话、写有专业术语的话、写有逻辑性的话,要求学生尽最大可能地减少错别字、减少不通顺的句子、杜绝卷面脏、乱、差现象。只有从这些最基础性的工作做起,才能逐步提高考生的表达能力。
无论是知识记忆还是理解以及答题都要注重学生的方法指导,如关键词记忆法、奇特联想法、编顺口溜法、分层记忆法、抓来龙去脉法,分层理解法、概要理解法、比较理解法、迁移理解法等,使学生记得清、记得牢、理解得深、理解得透。从今年试题来看,如果审题不清极宜跑偏。如38题第二问没有明确的知识范围、但是通观全题又会找到答题角度。27题奥委会到底是政府间的还是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极易混淆,但假定是政府间的,那C、D两项都正确,显然不符合最佳选择要求。因此在平时练习中应该注意答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要做到习题精选、精练、精讲。如选择题注意看背景、抓立意、思设问、联考点;主观题注意做到审清题意明要求、回忆考点细思量,根据问题找原理,分析材料不离题,原理材料联一起。文综试题尤其是主观性命题大多通过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来考查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少考生文综考试中得分低的重要原因是缺乏综合理解、分析、推理能力,无法拓展思维。因此做好这类试题,一要认真审读材料及设问要求,特别要注意设问的规定性条件。二要进行信息筛选,找准关键词,它们是答题的依据和切入点。三要寻找试题与课本的关联点,作为解题的依托。最后,要恰当地使用政治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