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阅读: 2080 时间: 2005-10-27 07:27:00 1

   山东阳谷实验中学高中教科室 何传跃 邮编:252300
   “研究探讨”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是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系列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就学习中的某些问题自主地交换意见,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充分掌握,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等的综合能力。
   一、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研讨”
   (1)提供相应的材料是“研讨”的前提
   “研讨式”的语文课堂不再是完全以教师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课堂教学,这就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
   所谓备教材,就是认真钻研课文,积极收集参考材料,找出各类资料在观点与方法上的共性和差异,归纳出已形成共识的看法,寻找出尚未解决或有争议的问题。所谓备学生,就是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状况,预测学生针对教材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研讨这些问题可能会达到怎样的效果。使“研究探讨”有声有色,学生要有充分的预习准备,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选取材料,然后印发给学生或指导学生查找。
   (2)设定恰当的问题是“研讨”的关键
   “研讨式”语文课堂教学是在系列问题引导下的教学方法,提出问题恰当与否是课堂成败的关键。因而,问题设定要注意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要兼顾学生潜移默化的能力提高。
   通常研讨问题的设定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教师设定,比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从文章的标题入手,可这样设定问题:“鲁迅先生非常痛心地为学生写文章,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明确“刘和珍其人”。二是师生商定,比如学习《项链》一文,先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推选。这种民主集中、师生商定的问题,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情趣,调动学生自我参与的积极性。
   (3)营造和谐的氛围是“研讨”的保证
   研究讨论的关键在于组织,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为确保研讨的顺利进行,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的情景,要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和技巧,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的激情,使学生在研讨过程中永葆创造的激情和冲动。
   研讨中,教师要把“话语权”真正还给学生,自由发言,提名发言,举手发言,小组推举人发言,几种方式并举。教师还要注意及时地点拨引导,使课堂教学有理有序。
   (4)及时总结训练是“研讨”的核心
   总结训练是在研讨基础上的归纳,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一环。研讨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零碎、不够系统的,总结训练的过程是对研讨所得知识的完善、巩固和落实。如研讨“刘和珍其人”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写出了介绍刘和珍生平的《刘和珍事迹要略》,表达对刘和珍怀念之情的《痛悼和珍》,表现愿以青春热血报效祖国的《让青春闪光》等自命题作文,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研讨”为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什么
   (1)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研讨式”语文课堂教学以学生认可的问题为切入点,充分调动学生自觉参与的积极性,在师生平等、自由、无拘无束地交流互动中,通过与他人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的建构及组合获取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新课标”把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一个跳动的生命,都能为学生展现一个特定的缤纷世界和再创造的空间。“研讨式”语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真正领略这个世界的旖旎风光,为学生的创造力开辟了一方晴空。如学习《项链》一文,在研讨中,学生从有借有还,看到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诚实守信;从生活艰难,看到玛蒂尔德的勤劳坚强;从没有怨言,看到玛蒂尔德对爱情诚挚;从没有堕落,看到玛蒂尔德的纯洁高尚等等。正是在研讨中,学生不断提出新的见解,创造力得到提升。
   (3)增强学生学习合作的意识
   在分组讨论中,学生自动分工、交流合作,为共同的目的努力;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尤其是一些成绩稍差的学生,在融洽的研讨氛围中,消除了以往回答问题时的紧张和自卑,能在同学面前坦然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交流合作中,不仅从同学那里获得了知识,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
   (4)推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研讨式”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教法灵活的教师来驾驭课堂,需要语文教师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和“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这就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实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有高尚的师德,有现代教育理论,肯学习、善钻研、能创新的高素质的教师。
   ——此文刊发在《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年第5期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