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兴国,基础在教育,关键在人才,根本在学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需要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参与。一个人即使具有高水平的智力,如果智力因素不与非智力因素方面的一定倾向相结合,也不可能导致高度的成就。丛立新应用卡特尔16人格因素调查表测试了121名高中毕业班学生。结果发现,在智力水平不同的三个组中,非智力因素优秀者达到高考分数线的人数,都高于非智力因素不良者。对一些学生进行追踪研究,发现某人的智力和入学分均分中等,但其性格特征却是审慎、冷静、理智、自立自强、不依赖别人,学习采用"笨鸟先飞"的方法,后来他的学习成绩列入榜首。所以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一、非智力因素的概述
"非智力因素"是针对智力因素而言的,通常指除智力与能力之外又同智力活动效益相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过程,它包括情感强度、情感性质、理智感等成分;意志过程,它可作为一种性格特征影响智力与能力,尤其是意志品质,如意志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个性意识倾向性,其与智力活动有关的因素,主要是理想、动机和兴趣;气质,其特点对智力活动、思维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它能够影响活动的性质和效率;性格,在人的智力与能力发展中,要形成稳定的智力品质,性格是一项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在各种非智力因素中对中学生学习最重要的是正确的学习态度,较强的学习动机,稳定的情绪状态,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的自我观念等。
二、非智力因素对中学生学习的影响
在非智力因素中影响学习效果和效率的因素很多,以下从兴趣、内在需要、自我信念、情感、意志、性格、学习习惯等方面论述。
(一)兴趣
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使学习者对学习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的内在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兴趣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而需要的满是又会引起更浓厚的兴趣。人对有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积极地探索,并且带有情绪色彩和向往心理。皮业杰指出:"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巨大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动力因素。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浓厚的兴趣会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他兴致勃勃地去进行学习。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⑴培养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⑵教师应熟练掌握备课、讲课的基本功,使课讲得生动、有趣;⑶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智力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好中差生的关系、留作业与改作业的关系、讲和练的关系、教和学的关系;⑷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启发教学。
(二)内在需要
人的活动受动机的调节和支配。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促使活动向某一目标努力的心理倾向和动力。学习是由动机引起的有目的活动,动机是学习的起点和动因。
学生发展能力和技能的内在需要集中体现在学习活动中。他们关注任务的特点、学习过程的意义和价值,而不是学习获得的结果,任何学生都希望取得好成绩,作出成就。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成就需要,而成就需要的高低又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任务的选择。如果任务太容易或缺乏挑战性,高成就需要的学生将不屑为之;任务太难又会使人产生畏难消极情绪。因此具有潜在意义和适当难度的任务对高成就需要者具有最大的诱因,能激发其学习动机;而低成就需要的学生则偏爱很容易的任务。学生活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影响人对自身能力的认知而影响其学习动机,有些学生以他人为标准来判断自己的成就,常把自己的活动与其他同学的活动相比较,如果比其他同学成绩好,则认为能胜任此项任务,否则认为自己不能胜任此任务。
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时,首先,要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意识;其次,不能只强调知识传授而忽略认识能力的培养。
(三)自我信念
自我信念是人对自身能力和先前活动的认知,主要包括自我效能、自我概念和成败的归因等。自我信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信心和对能力认知的评价,对学习活动具有决定件的驱动作用。
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包括个人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愿望的了解,个人与别人与环境的关系,个人处理事物的经验以及对生活目标的认识评价等肯定的自我概念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获得优异成绩的主要因素,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而且也是学习动机的直接体现,可以调节人的当前行为,解释过去行为并为新行为提供有效的方法。
自我效能是由情境决定的能力知觉,其形成除了受人的身体的应激状态、活动经验影响外,他人的言行也起着重要作用。一个人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对另一个人的信任和信心,从而形成个人的自我效能。对学生来说,其自我效能的形成除受教师言行的影响外,他们还通过观察其他同学完成任务的情况来判断自己的能力。完成同项任务,学生常把其他同学作为自我认识和判断的标准,若他人能成功地完成任务,则学生认为自己也能胜任该项任务,自我效能提高,反之则会产生较低的自我效能。
成败的归因指追求成功的学生把成功的原因归于自己能力强,把失败归因于不努力,他们常选择有相当难度的学习任务,认为只要努力总能取得成功。相反,避免失败的学生往往把成功归因于机遇好、任务容易等外在因素,而将失败归因于自己无能,表现出一种"习得无助"感。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成功的学生和失败的学生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自信的程度不同。许多成绩较差的学生并不是不具备改变落后状态的能力,而是由于自信心不是,因而根本就不敢或不想去做任何努力。
(四)情绪、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和情感与认知过程是紧密联系着的。情绪可以调节认知的加工过程和人的行为。具有学习热情的学生往往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从学习中体验无比的快乐,不计较个人的生活与处境,专心学习,易于养成好学深思的学习习惯。积极、乐观、充满信心和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是使注意力能够专注于学习活动并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条件。
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句话,充分地说明了情感在人对真理追求中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情感虽然不直接起作用,但其间接影响却十分明显。孔子把学习分为三个层次:知学、好学、乐学。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中,"乐学"是最高层次的学习热情,只有进入到"乐学",才能使人做到学习上自强不息。学生有了对学习的热烈情感,就会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探求新的知识,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顽强地克服困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情绪和情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对学习有负面影响,因此要重视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首先,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待自我;其次,教会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开阔的胸怀与乐观的态度,设法缓解不良情绪对学习的干扰,尽量保持心境的平衡稳定。
(五)意志
意志是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意志是意识的能动表现。在学习活动中,光有智力不行,有了学习的热情也不够,还必须有坚持到底的意志,才能克服大困难,使学习取得成功。一个具有坚强意志的学生。不仅能促进其情感和智力的认识活动,按照自己预定的目标,无用困难,勤学苦练,向知识的高峰顽强地攀登。墨子有言:"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深刻揭示了意志品质对智力发展与智力水平发挥的影响。许多科学家之所以能够做出卓越的成就,正是由于他们具备了良好的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后天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教育培养锻炼的结果。首先,要加强目的动机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中学生远大的学习目标;其次,严格管理教育,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第三,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与困难作斗争,正确对待困难;第四,启发学生加强其自我锻炼,例如,树立正确的榜样,制定自我锻炼计划,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心理训练。
(六)性格
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认为,"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奋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天资的充分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陶行知从教育实践中看到了性格对学生活动的重要性,并指出学习活动中的良好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努力奋斗,"奋斗是成功之父",奋斗必导致学习的成功。二是实事求是,"知之则知之,不知则不知",只有承认自己尚不知道的东西,经过努力,终有可能知道的那一天。三是独立意识,要有"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生计和耐劳的筋骨",方能使学习取得成功。四是有创造精神。一个具有优良性格特征的学生,可以保证其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稳定的学习情绪、持久的学习兴趣和顽强的学习意志,提高心智活动的水平,获得学习活动的圆满成功。
性格是一个人最鲜明、最重要的、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的人格中最核心的成分,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学生的学习行为直接被染上自身的性格特征的色彩。例如,性格仔细认真的学生,在学习上要求准确和完美,因此,其作业较整洁,较少因马虎而出的差错;而性格粗心的学生则相反,经常因为马虎而做错。不同性格的学生对学习有着不同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从而影响着学习效果,作为教师应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善于利用学生性格特征中的积极因素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学习习惯是影响中学生学习的重要非智力因素之一,只有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反之,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可能好,这对他们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阻碍。孔子曾说过:"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明确地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由此可见,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对此林崇德教授做了实验研究,在实验研究中,其比较了中学的差生和普通学生学习习惯的异同,其将一个班级中学习的总成绩在倒数10%的学生作为差生,与此对应,其在同一班级的其他学生中随机抽取与差生相等的学生作为普通学生。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差生的各个学习习惯均劣于普通学生,且差异非常显著。对所有中学生来说,这几种学习习惯的的优劣顺序依次是:考试习惯、上课习惯、复习习惯和作业习惯。由此可以得出:首先,学习习惯的优劣可以反映出学生学习成绩的状况,一般地,学习习惯好的中学生,学习成绩相应也好;其次,普遍地,考试习惯优于其他习惯。从这个侧面也可看出当前教师教学过程中过程看重分数忽视能力培养。所以,广大教师应高度注意到这一点,对中学生进行学习习惯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对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其根本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定势。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培养:⑴按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中学生的学习习惯;⑵训练必要的学习常规;⑶严慈并济,引导中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心智技能的训练;⑷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使中学生掌握符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综上所述,学习过程绝不是一个单一的认知发展的过程,而是需要多种心理素质介入的过程,过分强调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会造成学生素质的缺陷。培养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教育的手段,要想使学生全面的发展,就必需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来说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王丽萍《论学习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育探索》2002年第2期。
2.李伯黍、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文萍主编《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施建农、蒋长好主编《学习的指导》,中国税务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