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核心地带”
——解密“衡中现象”(二)
形成竞争与协作交融的教学文化
衡中倡导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
良性竞争的前提是公平和有序。张文茂说:“竞争不怕多,就怕不公平,就怕无秩序,那将会破坏学校的和谐发展。”
公平的实现首先要靠规范制度来维持。
在学校,最敏感的话题便是评价制度,因为它关涉到教师的切身利益,是教师发展的“风向标”。
张文茂把评价制度改革放到了教学管理的首位。
评价制度中的学习质量监测主要是依据考试反馈来实现的。衡中原来的考试都是由老师自己命题,监考、批改、分析结果,然后再交班主任,班主任交教导处,教导处再把各科成绩汇总,交回到班主任手中,反馈给学校领导。
不仅反馈周期长,过程也十分随意、无序,直接影响评价的信度,在这样的状态下,也不可能实现公平竞争。
认识到这些弊端,从1993年开始,衡中尝试着对评价制度进行变革。
“每一次考试都由科任老师和其他年级老师交叉命卷,密封试卷,统一阅卷,统一登分,。然后由教导处组织统计,再反馈给学校领导和教师。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公开透明,杜绝小动作。”
改变的不仅仅是流程,它传达出一个明确的信号,那就是衡中需要良性、有序的竞争.让教师站到同一条起跑线上。
“老师的要求不高,一个是公平,一个是真实。”张文茂认为,在规范的评价制度下,老师对公平和真实的要求才能实现。
良性竞争还意味着要具备有效反馈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日常教学中,体现在反馈的快速、真实上。
衡中开发设计的软件程序使反馈能力迅速升级,“经过我们的技术处理,操作变得十分简单。一旦老师们批完作业,十来分钟就能获得分析结果。”康新江告诉我们。
速度重要,反馈信息准确、真实更为重要。“这个太有用了,如果反馈是准确、真实可信的。就能把学生学习中暴露出的差错进行定量分析,在后续教学中针对性就强多了。”
所以在衡中,即使是晚上的作业和考试,也要求当晚出分析结果,即时的质量监测不仅成为了教师反思、改进教学的依据,也成为了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
拥有了规范的制度和准确、迅速的有效反馈能力,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才得以有序实现。
如果说良性竞争维持着教学文化的热度的话,那么,团队协作则体现着教学文化的厚度和深度。
整体协作是衡中非常突出的特点,它建立在教学信息、经验的流动和分享上。
衡中有高效的教学观摩系统。许多学校用来管束、监督学生纪律的摄像工具,在这里变成了聚焦讲台和黑板的“教学观摩系统”。这是开放的系统,想听任何老师的课,坐在办公室就能做到。自由的共享方式让每位教师的教室门永远朝着外界开放。
教研组内的教研活动从来不会间断。除了日常听评课,教研组还安排了大量的青年教师对比课、新老教师对比课,让老师们在对比中发现各自的优缺点。在学校层面,还有学科中心教研室组织的特级教师引领课、高级教师示范课、一级教师创新课、二级教师提高课,同课异构常态课,习题讲评课等不同类型的课。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让不同层次的老师都能浸泡其间获得各自的成长。
教学经验因此流动起来,而非为某一个群体垄断。在衡中,高三就不是老教师的专利。每年都有约1/4的年轻老师新带高三,“上一个成熟一个”,成熟的途径就是让新、老教师抱成团,经验丰富的老师对新老师进行指导,新老师向老教师学习,同时老教师也认真听取新教师的创造性建议,使教研组形成以备课组长为核心、具有很强战斗力的团队。
教学资料库也是衡中重要的共享平台,它是全体教师智慧的结晶。从1998年开始,衡中开始建设校内教学资料库系统。
这个平台上.老师们积累着自己的教学文化,也体现着整体协作的精神。“最开始是收编个人资料,从一把剪刀、一瓶糨糊、一台微机,裁裁剪剪开始,到现在,衡中不仅实现了信息网上共享,建立了有索引的资料库系统,还使这个系统保持着每年30%以上的更新率。
协作逐渐成为了衡中教学文化的主流。张文茂说:“高效的教学管理应该把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出来,这样才更有创造力和凝聚力。
创造力和凝聚力还能在有效的教学组织上生成,衡中先后提出了五个“协作体”理念,它们分别是以年级主任为核心的年级组协作体、备课组长为核心的学科质量管理协作体、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质量管理协作体、学生干部为核心的自我管理质量协作体,校长为核心的中层干部协作体。
“协作体”有核心成员,有分工有合作,在学校各个层面发挥着协调、组织的巨大作用。经由它,教学文化的深度与厚度充分体现出来。
在衡中,竞争让教师精神焕发了向上的活力,而协作则让教师素质保持了整体提升的趋势。二者的交融,则是教学质量持续向前的动力源。
早在1996年,衡中就提出了把学校建成“精神特区”的构想,这一构想要将校园变为“尊重人的价值和精神存在的环境,从而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如今这一构想正在变为现实。
那么,衡中成功的经验,能否“复制”到其他学校?关于这个问题,衡中老师们的回答是:部分可以——
而那些不能复制的部分,正是衡中教学的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