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核心地带”——解密“衡中现象”(一)
阅读: 1014 时间: 2011-06-22 21:59:00 1
在《人民教育》杂志上看到这篇文章,很受启发。教学的精神是什么?真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刚刚将这篇文章在校内编发的《教学简报》上转载。再放到这里,供有心的教育人参考。

 

教学的“核心地带”

——解密“衡中现象”(一)

                      

河北省衡水中学(以下简称“衡中”)位于经济不发达的河北南部,并不拥有教育发展的区位优势;招生范围仅限于市内一个很小的辖区,也不具备生源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衡中依然连续10多年在全省保持了优异的教学成绩,教学质量一直走在高位发展的轨道上。        

这一现象,人们习惯称之为“衡中现象”。它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教育同行赶往华北这所“谜”一样的高中校参观学习。一进校门,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东瞧瞧,西看看,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试图从这道普普通通的围墙内找出点“门道”。然而每逢参观完后,大家谈起各自的理解和感受,总是众说纷纭。 

无论如何,教学是崇尚规律的事业。我们相信,古老燕赵大地上崛起的这所学校,在它高质量的背后一定隐藏着某些尚待揭示的规律与经验,而这些内容才是教学内在的呼吸与脉搏。让我们掀开盖在它头上的神秘面纱,进入到教育教学的“核心地带”吧。

 

经整合的教学才是有质量的教学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要想取得成功.高屋建瓴的思想方法必不可少。衡中的教学经验中,整合的思想方法随处可见,他们认为.未经整合的教学不会是有质量的教学。

在衡中,对教学的整合首先是对高中三年的整体规划。

“高中三年是一盘棋,少了哪一步,走错了哪一步,都不得了,甚至会满盘皆输。”校长张文茂说。有整体规划,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时间进行有效教学。在全局规划下,每个年级、每个教研组都有自己的教学规划。“比方说作文教学,高一基本上是学习记叙文,高二以议论文为主,高二后期练一段时间的散文,高一、二分文体,到高三时再把文体放开,防止学生写出四不像的文章来。高中三年基本上按这个路子在走。”赵魁英老师拿自己熟悉的语文学科来说明。  

“三年一盘棋”的整合思想,对发挥团队教研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衡中教研活动多是出了名的,不仅密集,而且划分细致。按常理,教研活动一多,就容易打乱仗,统筹它们是一个难题。在衡中,每学期开学初,各学科都会把教学进度、教研计划、教研活动主题列入教学计划,并细化到每一周,细化到具体时间和地点。整个过程条分缕析、一丝不苟,总能保证教师们“每天都生活在计划中”,不打无准备的仗。

学校层面整体规划保证了教师们教学进程的基本统一,有条不紊,同时在微观层面,年级、教研组根据教研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规划,使之更加适应教学的变化。

整合,还意味着对教学内容的重新思考。

衡中认为,成功的教学一定要关注到教学内容内在的知识体系。

每次假期归来,很多老师都会有意识地拿出一定的课堂时间来开展知识网络构建评比。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他们还会特意买来小奖品奖励给优胜者。每逢这时,学生都显得兴趣盎然,他们开心地讲解自己动手画的网络图,在他们手中,知识变成了—棵棵有生命的“树”,有树根、树干、树枝。一节生物课上,学生们在一张网络图上,清晰地把苗的生长启主调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冰的吸收,矿元素的利用等一系列生命现象串联起来。     

学生们都说“串联起来的知识体系格外令人难忘”。

整合,也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基本素质。日常教学中,教师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教材里的知识点之间是断开的,形成不了前后的联系。一旦知识点变得多而杂,学生理解、记忆起来就会出现困难。

衡中的老师却十分从容,他们善于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揭示出隐藏其中的知识背景。以原子物理这一章的学习为例,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知识点跨度大,断点多,如果老师只是泛泛而讲,势必造成学生的迅速遗忘。这时候,衡中的物理老师们就会把相关的物理学史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他们按时间线索.用故事的形式把原子知识的发展过程整体勾勒给学生。比如,发现质子、中子经历了什么过程,做了多少实验等等: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人们开始对原子核可分有了认识,后来的居里夫妇,他们同贝克勒尔是什么关系?和后来的小居里夫妇又有什么关系,等等。这些教材上并没有的背景知识,常常令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经过整合、改造的知识更加系统,原本孤立的知识点也变得不再难以理解。  

 外来参观学习的人们常感叹衡中的日常教学资料丰富,岂不知这些数量庞大的教学资料都是老师们创造性劳动的结果,是经过不断研究整合,优化、精选,创编出来的。

每一种教学资料,衡中都有严格、细化的校本质量标准供老师们参考,以作业为例,标准是——

匹配学案,学案里的类型要在作业中有所体现,设计相同的思路、出错点、技巧等;要有梯度,对难度要有控制:题量适当,强调学生“在一定时间内,不能把题全部做完的情况下保持足够的紧张度把会做的题做对、做好”的良好学习品质和习惯;重点突出;搭配适当。作业的模式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学习内容整体调整不同类型题目的数量。

按照上述校本标准.经过优化和精选后的作业不再是简单、机械地照搬教参和辅导材料,而变成了针对教学的有效内容,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起来,不仅能够帮助理解知识,还能引导他们去领会学科思想方法。“衡中始终反对漫无边际的“题海’,而只有经过系统整合后的有效作业才能避免‘题海’战术。”副校长康新江说。

作业“自助餐”是很多学校都有的,但衡中的“自助餐”可谓色香味俱全。因为“自助餐”完全由学生选择,不允许检查.也不允许讲评,所以要吸引学生的兴趣投入,老师们必须把这道“菜”做得精致。经过反复实践、研究,衡中归纳出对教学最有营养的“自助配方”:对教学内容的深化补充;对容易遗忘知识的复习:错题重做;典型习题的纵横比较。    

这一切努力都让教学变得更加有针对性,也更加有效率。

除此之外,衡中还十分重视对学生自我整合知识能力的培养。

衡中的课表很有特点。上午最后一节是公共自习课,晚自习最后一节也是公共自习课。它们是学校在紧张的高中学习节奏中专门为学生留出来的,目的是让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整理”。

“公共自习课,除班主任外,其他教师不准进教室.以免干扰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每节自习最后拿出7分钟时间作为学生合作学习时间,学生可以自由讨论、辩论甚至争论。”张文茂说。

“坚决把自习还给学生”,学生也因此获得了反思、整合的机会,这个机会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注定是长远的。

教学以其细密、精确影响着未来的趋势,但又以其丰富、多维而考验着教师的整合能力。衡中的教学从战略高度出发,大处着眼,小处落实,走“活”了高中教学这盘棋。  

 

教学,是对人的真实

情感与思维状态的眷注

 

 ◎唤醒并释放学生的真情实感  

 一篇作文反复修改直至满意,这几乎是每个衡中学生都要经历的“磨炼”。

从未接触过这件事的人可能会问,花这么长时间去做,有效果吗?值得吗?

对此,衡中有充足的底气,他们的底气建立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

很长时间以来,衡中都会做同一项工作:把学生情感真挚的作文挑出来编辑成册,并设计问卷“下次作文中,愿意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情感吗?”问卷中,每次都会有大约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示不愿意。这时,老师们总会“对号入座”地拿出范例,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90%落入俗套的文章都是因为“不愿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赵梦姝是高三文科班学生,上个学期,以(心灵的震撼>为题写了一篇命题作文。

该文中,她用到了3个论据:邓世昌战死的例子,残奥会运动员自强不息的例子,抗震救灾英雄的例子。语文老师在文后写了一段批语:文章结构完整,但3个论据内在联系不大,内容分散,中心不明。

这是一篇刚刚及格的作文。很多人都有这方面的经验,作文里的“大路货”总是形式完整、套话连篇,情感虚假。

难道这就是学生的真实写作水平吗?语文老师一语道破“天机”:学生们戴着沉重的枷锁,他们不愿也不敢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不愿或不敢,说到底是观念问题。赵梦姝就说,“一写作文就放不开,只想套用,不敢写成。自己想写的东西。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念头:我要得分。我总觉得,一篇作文,看不出你的内容和思想,只能看到你的语言或形式。”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解放观念,让学生自由释放真实的情感与思想。

然而多数老师选择了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因为在他们看来,高中时间是如此紧迫,学习内容又是如此繁杂……

衡中的语文老师们却有点较真,他们认为如果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就难以提高教学效率。

他们要向最棘手的毛病“开刀”。这篇<心灵的震撼>便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第一次改写,赵梦姝在老师指导下砍掉了两个例子,例子聚焦到“感到震惊”的事件--抗震救灾的军人、地震中为保护学生而死的老师、震后废墟的照片。三个论据有了关联,文章的中心主题更突出了,但没有实质变化——泛泛而谈,思维、情感状态仍然走老路。

在修改的基础上,老师继续给出建议:情感的火力点应更加集中。这个建议让赵梦姝深受启发,那张震后的照片终于点燃了情感的“引线”,第二次改写后的文章如脱胎换骨一般:

那是一张略显灰暗的照片。

一片废墟中,已辨不得昔日繁华。只有一株幼小的野花在画面的中央;它默默伸展着幼嫩的身躯,无言地高擎着细小的花盘。

时间定格在那一瞬——2008年5月12日。是的,那是在汶川大地震后某一个角落的景象,如此平凡,如此寂寥。

但在看到那画面的一瞬,我的心却没来由地疼痛、不可抑制地震颤,我的心灵被这灾难震撼,更被这小小的野花震撼!

生命的坚韧和力量带给人心灵的震撼。  “立意深刻,思路清晰,以小见大,语言优美,”老师们一致认为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作文”。

改写作文,从结构、语言上的修修补补到内在情感的燃烧,这个过程真正让学生“自己慢慢写得自由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老师们都明白这个道理,为了让情感的火花进发出最灿烂的光芒,平日里,他们把教学的触角力图伸得更深、更远。

     衡中的习作课,第一课讲的是“积蓄情感,让作文的情感生活化”,让理与情并驾齐驱:   

——理到。在明确题意后。不应该机械地寻找材料,而是要积蓄情感,在情感驱使下去找材料。然后把自己置身于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去抒情或说理。想象自己是一位师长传道授业,想象自己是一名演说家,于千万人中侃侃而谈。这样,动手之前,“情”动起来,“理”活起来,抒发生活中真实的情感,而非口号式情感。

——情至。老师情先到,写下水文,引领示范。

第二课讲“重塑角色,将作文情感艺术化”,解决的是思维转换问题。写作文时要“使自己移居到对象里去,以那些对象的生活为生活”。说白了,就是要完善艺术思维,善于移情。

于是,我们看到,即使到了高三,老师们还坚持让学生写记叙文,甚至是小小说,他们要把学生艺术创造中的真实情感经历唤醒并释放出来。

而它更大的价值在于,这种教学,由于眷注了学生的真实情感,而使之终身受益。  

  教学,要进入到思维的最深处    

高中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发展学生思维。

张文茂说:“教学就是要抓住学生。”抓住学生意味着抓住学生的思维。

教学的针对性来自于对思维真实状态的关注,“只有把握住学生学习的脉搏,问题摸准了,在给学生分析时就有了针对性,点中学生,的痛处,才会有帮助。”

 然而学生的痛处,往往隐藏在思维的深处。能否找到痛处,从而把学生带出思维的迷宫,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

高中物理的抽象特性,是横亘在许多学生面前无法逾越的“大山”。为翻越这座大山,有人掉到山涧里,有人半路折戟而归,有人虽然勉强翻过却浑身伤痕累累。

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法问题,有学习习惯问题,也有学习基础的原因。所有原因中,物理组组长李红奕老师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思维习惯。

在他眼中.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在物理学习中并非泾渭分明。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如何把抽象的结论变得具体、形象一些。

在平时教学中,李老师坚持一个原则:不光讲学科内容、知识点,还要让学生经历整个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他坚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开始的条件,到情境,再到怎样过渡,把整个分析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努力在培养学生的学科思想和科学思维上下功夫。

在他的帮助下,一个个走进思维“歧路” 的学生迷途知返.重新喜爱上了物理学科。     

高三学生子寒,其他学科成绩都非常好,唯独物理,无论怎样努力都摸不着门儿。他由班主任带过来找到李老师。

李老师拿出了一道典型的力学习题,对子寒说:“从审题开始,把整个思维过程一步步写出来。”子寒起初并不明白老师的用意.李老师又强调了一遍,  “当你读每个条件时,头脑中有什么念头,也清清楚楚、一字不落地写下来。”

这是一个详细的思维诊断过程。没等子寒写完,李老师就发现了问题:他的解题过程中有多处跳跃,显然是前后思维不太连贯,“而在物理学习中,这是个严重的思维缺陷。”     

“并不是说跳跃性思维不好,而是这个习惯会直接影响物理学习。”

一旦清楚地意识到这个缺陷。就能顺藤摸瓜地找到解决办法。李老师认为,子寒的这种思维习惯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是普遍的,追根溯源。原因仍然存在于教与学的行为中。    

准确地说,是糊涂的教与不求甚解的学造成了学生的思维缺陷。  “学生往往一看到条件马上便想到结果,中间过程却是空白的;听课时明明白白,可拿起笔来却一筹莫展;写在黑板上的公式和结果可以抄得整整齐齐,却没有真正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李红奕说,“较好的办法是教师要努力在课堂上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努力及时观察到这种现象并弥补它。” 如何弥补?

“首先是讲授的思维环节不可缺失。教师面对整个班级讲授,只能选择大多数学生共性的问题去讲,但对于个别学生来说,这样讲并不能解决学生深层次的问题。所以要弥补个别学生的思维缺陷还要进行单独辅导,老师必须准确地指出他存在的问题,这样做才可能是有效果的。”

“总之,教学的关键还是要解决学生思维方式的问题。”李红奕老师的话发人深省。   

同样是关于思维的问题。高三生物老师巩建英则认为。弥补思维缺陷的有效方法还可以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亲历“做”的过程。

所有的学科中,生物令刘冰同学最头疼。

拿“减数分裂”这个内容来说,过程复杂。但教材内容却讲得很简单,仅有几个图示,这让刘冰望而却步,他绞尽脑汁地去想象却怎么也想不出“减数分裂”具体是一个什么形式的分裂过程,并且为什么会呈现出课本上讲的那些规律。而高中生物中,减数分裂是一个基础性内容,如果无法理解它,便意味着知识体系上的严重缺失,因为即将学习的细胞结构、遗传物质基础、染色体变化、有丝分裂的比较、生物种族的延续、遗传.变异等内容都与减数分裂紧密联系。

孱弱的空间想象力让刘冰一时对生物产生了恐惧,甚至丧失了学习的信心。

满脸愁容的他最后只能向巩老师求援。听完刘冰苦恼的诉说,巩老师也开始思考应对的策略。

交谈中一个小小的细节被巩老师敏锐地捕捉到:老师的备课区,摆放着许多同学们平时上课自制的染色体模型,刘冰的眼神告诉自己,他对这些模型显然很感兴趣。

巩老师灵机一动,心中立即有了主意:何不让刘冰也亲手做一做染色体模型,或许这个具体的感知过程会对刘冰有所帮助。他对刘冰说,“刘冰,老师要送你一份小礼物,一盒橡皮泥,我想在下节生物课上能看见你自制的染色体模型,我会让你找一个同伴一起到讲台前给全班同学演示这个制作过程。”

刘冰欣然接受了巩老师的建议。

第二天的生物课上,站到讲台上的刘冰,在同伴的配合下,把自己做的染色体模型分解、组装,一步步地演示给同学们看。在演示过程中,他还结合自己平日里的生活经验,形象地表达出对内容的理解。他完成得非常漂亮!原本看似复杂的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交叉互换、基因自由组合过程,随着他的演示和解说,一下子变得简单明了起来。

这是完全不一样的学习体验,那些任凭刘冰冥思苦想都无法还原的过程,如今就如电影镜头一样,清楚流畅地播放了出来。

以后,当刘冰遇到类似的问题,他都会用同样的方法来解决。在生物学科面前,他恢复了自信。

正是衡中对思维发展的细致关怀,对真实情感的眷注,让那些在学业面前无助、失望的孩子们一个个重新站立起来,获得了奔跑前行的力量。   

 

高中课堂也需要开怀大笑

 

到过衡中的人,对校园内热烈的学习氛围总是印象深刻。校园生活紧张而有规律,学生们惜时如金,老师们也是行色匆匆。

然而高中生活的分秒必争并不意味死气沉沉、不苟言笑,也不意味着缺少快乐与轻松的机会,相反,在衡中的课堂里,开怀大笑成了一道最美的“风景线”。

笑声与课堂效率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吗?

回答是肯定的。衡中认为,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而思维活跃往往是在放松的状态下实现的。

谈到课堂上的快乐,362班(高三年级)的孙广尘兴致勃勃。

他是理科生,却从不讳言自己喜欢语文课,不仅如此,班上的绝大多数同学都喜欢语文,原因很简单——因为老师“讲课有意思,懂得多也很幽默,总是不失时机地讲一些课外的知识”。

在孩子们看来,语文不单是一门能够“挣分”的高考科目,他们的记忆深处更保留了笑声和幽默带来的那份美好,课堂上,哪怕是一句不经意的玩笑话,都足以让他们感到非常快乐与轻松。

孙广尘笑着说,昨天上课我们又暴笑了一通。他指的是那节习题讲评课,最后一道题是一首关于爱情的诗歌,语文老师故意没讲,而是意味深长地对学生说,你们也别向往了,两个月后,你们也该写这种诗了。

老师的玩笑话,逗得男女同学哈哈大笑,笑声引发了年轻人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向往,笑容让这些高三学生显得格外精神抖擞。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