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是指在系统地、科学地和全面地搜集、整理、处理和分析信息的基础上,对教育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目的在于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以学校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学生为评价客体,其价值判断的准则是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学生作为评价主体,教师为评价客体,其价值判断的主要标准是学生学习需要的满足状况。以教师和学生作为评价主体,教师和学生自身的“教”与“学”的状况作为评价客体,且价值判断的主要依据是自我价值实现的状况。
教育评价功能是指整个教育评价工作完成以后所发挥出来的整体效能。教育评价功能是由评价的目的决定的,即评价目的不同,其评价功能也不同。一种评价目的决定着一种评价功能;不同的评价目的决定着不同的评价功能。第一,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为使活动计划更加稳妥而进行的必要评价;第二,在活动过程中,为修正活动本身轨道,使活动取得更佳效果所进行的必要评价;第三,在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这段活动效果而进行的必要评价;第四,置身于活动之外为了对该活动作出客观研究以及探讨改善方法而进行必要评价。
注重发挥评价的估价成就、改进工作的功能,对于有效调控教育活动过程,朝着教育目标运行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其长处可归纳为五个方面:(1)教育目标是要进行评价的,以其作为依据之一编制成的评价标准才是科学、客观和有效的。(2)在制定评价标准时,除了要依据教育目标以外,还必须重视与评价活动有关人员的需要和意图,特别是反对者的意见。(3)评价标准的内容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这要根据评价的具体情况而定。(4)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非预期性的效果,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评价类型,如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的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结合;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的结合;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的结合等。(5)整个评价活动要用评价制度来规范,保证其顺利进行。
过程评价提出新评价模式——发展性目标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的基本思想是:(1)社会在发展,教育目标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以教育目标作为依据之一编制成的评价标准需要不断修正、充实和调整。(2)以教育评价标准为核心的教育评价方案、实施过程和评价结论也是发展、可变的。这种方案是可以在评价活动中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的。只要能保证评价活动质量,促进教育工作的评价理论和方法都能采用。(3)为全面开展评价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
班会活动与学科课程在性质特点上的差异,决定了它们在评价上必然产生不同的要求。目前在国内中小学普遍采用的评价方式和手段,可以说主要是为学科课程服务的,是以衡量学生在特定范围内知识技能掌握程度为主要任务的。而班会活动所追求的,恰恰在这种任务之外。评价常指“一门科目或一套完整课程的有效性”但从目前的实施情况看,我们对班会活动的评价很大程度上还局限于仅仅根据活动结果就对整个课程进行评定,这是不对的。毋容置疑,活动的实施都想取得一种良好的结果,但是,由于班会活动的本质特征所决定,除了在实施前要有一个根据具体内容、时间、地点和条件而统筹安排的设计外,在实施中,在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前提下,尤其要注重过程评价,这是活动课程评价中的首要注意点。在功利主义思想的驱使下,当今世界各国的课程评价普遍存在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的不良倾向,这在我国的活动课程评价中也在所难免。结果评价作为衡量课程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自然是少不了的;但另一方面,结果评价往往容易忽视教学过程中许多主客观因素给学生带来的诸多非预期变化,并且,随着教学过程的发展,有可能预定目标本身并非是完全可行的。因此,以目标的达成度为标准来作为价值评判尺度的结果评价难免有片面性。因此,对班会活动的评价,我们不仅要考察其全过程,而且要采取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为主的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每一阶段的态度和表现,把活动的过程当成评价的过程,逐步探索并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现行的评价方式难以满足班会活动评价的需求。故制定出主题班会活动评价记录表(即时评价表)。评价表分三个评价类目:总体印象评价;评价指标(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及方法、教师素养、学生参与、教育效果);评价意见。
评价者本身在评价过程中显得很重要。从评价者的角度而言一定要熟悉中小各年级各阶段的德育要求,了解班级的实际情况。并且评价要具有客观性、发展性、科学性。评价活动过程要考虑各年级段学生特点。如前所述,中小学各年级学生各方面是有差异的,其活动过程亦应不同。评价活动过程要考虑指导者的实情。众所周知,开展每项活动,离不开具体指导者——班主任、中队辅导员,又由于诸因素的局限,他们不可能全面了解、掌握本年段教育活动中的有关资料,也就无法全面指导本班教育活动,这样也就达不到我们所设计的评价目的。为使教育活动中途不受阻,也能更好地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协助,我们在设计活动过程时,一是明确活动主题、内容、要求;二是提供活动资料,指导活动方法,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方便。三是评价并检查、记载、指导、总结,不断创设教育氛围,促使教育活动及其效果的巩固、持续和发展。基本形成年级段定向教育和学校循环教育的路子。同时要把握集体主义教育这个核心,培养学生爱集体,关心他人的公德。对青少年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要注意向课外延伸和家庭延伸。向课外延伸,着力培养他们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友爱同学、遵守社会公德、文明礼貌等道德素质。向家庭延伸,主要是鼓励学生多参加家务劳动以及帮邻助弱、尊敬长辈等活动,让他们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美德。
活动过程要考虑活动步骤的渐进性。每项活动的终端亮相(即大型集中性活动),只是活动过程的最终检验,其实最佳效果体现在每一活动步骤之中。为此,我们要特别重视活动过程的设计,即在“一环扣一环、步步深入”上下功夫。这些渐进性的活动过程,无疑促进着教育效果的良性循环。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这样一种师生关系和地位较为客观地反映了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无论是在学科课程还是在班会活动中,我们都应该遵循。
学生的思想行为转变在课堂上难反映,所以首先需要通过后续的教育,切实强化活动效果。系列活动的开展,无疑对学生施加的教育影响是很大的。但传统的教育思想往往会导致一种教育的误解,即是“软性的”,由此变成“阵热症”,不愿投入过多精力,不必经常去抓,更不去考虑教育的内在规律和整体延续等问题。“一阵子”过后便是“降温歇气”,本来产生的教育活动效果,由于不利因素的影响,结果是“前功尽弃”。因此,强化活动效果,不可忽视。所以要克服“一阵子”的思想,注重班会活动开展的持续性。按学期、按中心、按要求,定点定时定人,按年级段循环进行教育活动和教育研究,要体现评价的系统性和激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