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犯错学生实施惩戒,需慎重!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做
来源: 新网师 作者: 郑建业
阅读: 804 时间: 2021-08-29 08:57:13 3

对于教师而言,惩戒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但一直以来也是受到全社会关注的话题。教师需要有合理的惩戒力,才是对教育的负责。新学期即将开始,班里的“熊孩子”该咋管?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惩戒的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关爱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而当孩子出现问题和发生错误之后,必然要涉及到惩戒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是如何看待惩戒教育的呢?

苏霍姆林斯基并不排除对学生进行惩罚性教育,但他无论在什么时候,是坚决反对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实施的体罚行为的,更反对学校不负责任地把问题学生推出校门和推向社会。

他说过:“我们首先应当关心人的培养。不应当把任何一个少年‘推出’校门,当做‘包袱’甩掉,或者给个‘3分’就打发他走,说什么‘让生活去教育他吧’。”(三—758页)对违犯纪律或犯错误的学生实施惩戒时,苏霍姆林斯基是非常慎重的。

首先,爱学生和尊重学生是惩戒教育的前提

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指出:“教育者的任务是既要激发儿童的信心和自尊心,也要对学生心灵里滋长的一切错误的东西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惩罚不是对学生进行讽刺和挖苦,让学生失去前进的动力和勇气;它犹如春风,催人奋进,它要求以情动人;要让学生知道老师罚得无奈,老师也正为他着急、不安、难过。罚不仅仅是指出不足,更要给予学生希望。

其次,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注重让学生自己进行自己教育。他说:“只有当每个人都成为自己行为主人的时候,只有自己的良心变成严厉的裁判,人的自我羞耻要比在别人面前大得多的时候,只有在那时,我国的犯罪现象才能完全消除。”(二—188页)。

因此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凡发现做坏事的人,决不放过,一定要进行谈心教育或批评教育。他认为:“做坏事的人,往往是从一点小事上开始逐步形成的,而正是由于一个人干了点坏事,没有受到惩罚,有了头一次,才变得从内心深处放纵起来,不守纪律,感到别人的善良可以变为宽宏大量。要教人严格要求自己、培养善于扪心自问,形象地说,在少年心灵中树立起一个理想的人。”(三—354页)只有加强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律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树立起学生不犯错误的信心。

第三,注意批评与谈话的艺术。

对孩子进行教育,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言语教育的作用,他说:“在一定意义上,言语是惟一的教育手段。这特别适用于少年时期,因为这个时期是认识观念、原则和概括性真理的时期。”(三—729下)对一般性违犯纪律的错误行为,苏霍姆林斯基采用谈话的方式,从正面对孩子进行教育,让他意识到错误的根源。因此,他非常注重与学生谈话的艺术。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同情心和怜悯之心,苏霍姆林斯基在学校内外,总是教育孩子们爱护弱小的生命,哪怕是一棵小树、一棵小草、一只小麻雀。而当孩子们欺侮这些弱小生命的时候,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同行们总是抓住机会,对孩子们进行道德情感教育,让孩子自己感到内疚而改正自己的错误。


第四,在惩罚教育中注重谴责和批评

当学生犯了错误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谴责和批评。并要求教师要善于培养自己的学生能以明晰的态度对待老师的批评和责备。他认为,在一个人童年时代就进行责备、批评,这恰恰是去抵制那些小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坏毛病的出现。

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进一步分析说:“童年和少年时期,当恶习没有成性而莠草刚刚生根之际,就要对它们进行谴责。只有在谴责之后出现自责——良心感到痛苦之时,谴责才会有效。请相信语言的强大力量吧!这语言,必须是诚恳的、智慧的、信任的、真实的、在心灵上深思熟虑的,如果您愿意的话,也可以说是痛苦的。谴责的语言——这是教育者最大的、无可比拟的责任。”(二—第399页)

第五,对犯错误的学生采取补救措施让他改正自己的过失

苏霍姆林斯基对无意干了坏事的儿童一律采取谅解的态度。这种态度深深地感动着他们具有自尊感的、敏锐的心灵,并激发他们心灵深处坚决改正错误的积极性。这样做的结果使孩子们不仅深为自己所犯的错误后悔,而且还会以积极的行动来改正自己的错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慎重的惩罚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希望读者不要误以为我们一味主张对学生的错误行为采取原谅的态度而根本反对进行惩罚。惩罚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但是不慎重的惩罚往往会削弱集体,造成学生抱团共同对付老师的现象。”(《教育的艺术》49页)

他进一步分析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初期,学生往往认为抱团只是反对教师的不公平态度,维护班集体的正当手段。大家都知道,在低年级是从来没有抱团现象的。孩子们坦率地、真心地愿意把同学们的错误行为告诉老师,犯错误的孩子和向老师反映情况的孩子之间没有什么争执。坦率地向老师反映情况的孩子也并不被叫作“小密探”、“小汇报”,或者被赠予其它一些带侮辱性的绰号。这些绰号都是在有了“抱团”现象以后才出现的。


第六,坚决反对体罚行为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是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形式的体罚行为。他认为,绝对正常的教育是与体罚无缘的,这一信念不是书面推理的结果,而是多年实践的总结。凡是一切依靠惩罚的地方,这不会有自我教育,而没有自我教育,也就根本不可能有正常的教育。

教育不能拒绝惩罚,但苏霍姆林斯基还是反对非正常性的惩罚,他曾说过:“惩罚,特别是其正当性大可怀疑的惩罚,会使人的心灵变得粗野、凶暴、残暴。一个在儿童时代遭受过惩罚的人,少年时代就不会害怕什么时儿童收容所、法庭、劳教所。”(五—50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五—388页)而对待批评教育和惩罚学生方面,更能体现出教师教育的艺术和水平,愿我们能够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中吸取更多的精华,以丰富和发展我们自己的教育思想,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

作者简介:郑建业,山东省寿光市文家街道教育中心学校教师。

点赞是一种美德
3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