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 味 高 三
阅读: 3941 时间: 2004-10-24 11:02:00 1
我是一个幸运儿,我没有参加高考便直升入清华。也许我没有太多资格来谈论高考,但我以为,正是因为我没有参加高考,我才有了机会去了解更多同学的复习经历而不是仅仅关注于自己,也才能更冷静的分析、思考。

 

  高考,不只是7月的3天,它的涵义似乎已覆盖了整个高三,甚至整个高中,也许更多。曾经一直努力的为之奋斗着,直到幸运之门为我打开时,我停止了紧张的复习。四月,我接到了通知,于是开始了类似于“助教”的角色,开始关注所有同学的最后冲刺,关注他们的模拟考,关注他们的志愿,关注他们的备考,关注他们的收获……

 

  所有的同学都跟我说,最后两个月的复习最枯燥最乏味最揪心但也最关键。课本已经翻得烂熟,但还得看,就如临上战场,整理兵器,该修的修,该补的补,没病没灾,也得保养,省得临场卡壳,急出病来。该背的东西哪怕倒背如流了也得琢磨琢磨。光看书觉得无聊,就有开始“编书”的,自己结合考纲,整理知识点,最熟悉看得最多的重点、难点,诸如力学的牛顿方程,数学里的各种曲线,都想方设法进行变化,思考能与它们结合的知识点,辨别在不同条件下它们的变化,力求万无一失。

 

  多想,多看,多分析,多总结,应该是这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也许是一个恰当的比喻。高考结束时,当他们把厚厚的笔记、摘抄焚烧时,我觉得可惜,那一份心血,奉献给下一届,应该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他们摇头“我的只能是我的,每个人的条件不一样,最重要的,备考是容不得偷赖的。该自己动手动脑,只有自己动手动脑才会有深刻的印象。”

 

  最后的两个月,都应该清楚自己的水平如何,学会了多少,不会的有多少,还能有多少潜力可挖,必须正确估价自己,给自己定一个正确的位置,这样才能最有效的安排好复习。

 

  问一问自己,想考怎样的大学,现在的水平,够了吗?如果够了,那么至少应该保持住已有的水平,力争更上一层,考分总是不嫌多的。不够,还有没有提高的余地?一般是有的。

 

  那段时间经常帮老师批阅试卷,发现许多做错的题其实根本不该错。做错的答案往往离正确答案一步之遥,要么少写点东西,要么不看一个条件。一拿到题,许多同学立即恍然大悟。如果做题时有人提醒一下,这种简单错误是能避免的。那么复习时就开始培养这种小心谨慎,经常自我提醒的解题习惯,高考时,是否可以把你会做的题都做对呢?问一问成绩好的同学你也许会发现他们其实不一定比你聪明,只是比你更懂得怎样把该拿的都拿到。那些大多数人做错的题,老师一经点拨,许多人也会恍然大悟:不过条件这么变化一下嘛。不会做的题,其实不是不懂,只是思维定式的阻碍,没有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没有多几条思路来分析。平时多进行训练,思路会开阔许多的。即使不会做的仍然不会做,知道了该怎么做便给了自己多一种解题的武器,哪怕用得半生不熟,试一试,总不会坏事。

 

  给自己定好位,便可以安排自己的最后复习计划甚至考试时的得分策略。自己学得好,有兴趣的功课要尽量拿高分,所以复习时要注意巩固。学得不太好的,没太大兴趣的必须提高。要知道高考从100分提高到120可比从130提高到140容易得多。自己不懂的和不是最明白的东西只要不是太多,该放的就放了。高考能拿满分的人是极少的,其实也没什么必要拿满分,只要总分够不就行了吗?拼死拼活啃自己不懂的东西能挣回的分数和巩固已知的东西避免少犯错误所得来的分数其最终效果是一样的,但前者的保险系数绝没有后者高,所花费的时间精力也更多。聪明人,应该知道怎么选择。

 

  最好的复习是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所以定位也应该随复习的进程作恰当的调整,待到填志愿时,必须明确,你在全体考生中大体处于什么位置,现在能考多少分,进步的可能性多大?

 

  填志愿那陈,我在帮忙整理志愿表,统计学校志愿填报情况,看到了很多,也听到了很多。志愿表,所写的不多,但心态却可以明显看出。

 

  成绩好的,当然自信。我一位非复旦不考的同学三分钟将志愿表搞定,只填了两个志愿:第一,复旦;第二,北大(上海考生志愿中必须包含一外地高校)。自信是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的,更是建立在对自己的正确评价上的。如果看不清,去问问老师,他们的经验会告诉你,你是怎样一个水平,但志愿的选择应该由你自己决定,老师、同学、父母的意见建议要听取,应当作为很重要的参考,但最后决定的应该是你,因为最了解你的应该是自己,要上大学的也是你。

 

  初填志愿表时,一位对自己儿子要求很高的家长坚持要他填报上海交大,但他的成绩达不到这个高度。经过班主任老师说服,最终把决定权给了儿子。一志愿改成了一所普通高校,他最后的高考成绩没有达到交大的录取线,距离也很远,但现在正在那所普通高校——武汉汽车工业大学继续求学。如果当初听从了家长的建议,今天是否还有这个机会,我不得而知。

 

  初填志愿的汇总中发现,成绩好的同学都有点保守,成绩不是太好的又有点冒进。热门专业热门院系不出意外的挤破头。那时,反有三名同学填报了复旦,若不是在正式填报时,老师的客观分析,开导,适时的鼓励,我想,现在我不会有十二名同学在复旦深造。

 

  填报志愿必须自信,不能太保守,尤其是一志愿,冒点风险上跳一点也许倒激起斗志。万一不幸……最好认为自己不会与不幸沾边,即使有,把第二志愿选好,也没什么大不了。

 

  不要以为志愿填报是一种赌,是押宝。冒点风险无可厚非,风险太大就不太值得。当时看到的最恰当的志愿有两种,求稳和求进。

 

  求稳即填报自己已有水平能考取的大学作为一志愿,稍差为二志愿。求进则将一志愿略指高,二志愿稍降。专业、院系的选择与高校选择类似。两者都将志愿设计成一定坡度,求稳坡度小点,求进坡度稍大些。进可攻,退可守,这也许算是好志愿的一个标准吧。记得我一个同学模拟考430多(四门),但他自觉属于发挥失常,高考有提高的把握,即上跳填报一志愿上海电力(历年440以上),二志愿上海大学(本科线,招生数400以上),最后如愿以偿进入上海电力。一位考取复旦的同学专业一志愿世界经济(历年复旦录取分最高)二志愿电子工程,高考略有闪失498,但也被录取到了电子工程系。

 

  合理的定位是志愿填报中最重要的。将自己定位,将高校、专业定位,将自己的策略定位。参考历年的录取线,志愿填报情况,自己学校的录取情况,结合自己成绩,不作豪赌,也不胆怯保守,应该可以完成一分让自己满意的志愿,这将激励你接下来一个多月的努力和奋斗。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