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13日,教育部印发了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通知。课标中明确指出课程的总目标是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是,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在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一、让思想政治课动起来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规范和要求,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学习评价,评价应客观地记录学生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的成长发展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及发展中的不同需求和特点,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
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受到固有教育观念的影响,往往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不善于开展课堂活动。课堂上学生大部分是在听,很少有机会看,更难得动手。造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低,学习政治课的兴趣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较低。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现代的“动手学习理论”强调活动对学习的重要性:听到的东西忘的快,看到的东西能记住,动手的东西能理解、掌握。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2003年7月,我参加了北京教育学院与我校合作的把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优质教学过程的课题研究工作。在实践与合作、探讨与交流、转变与提高的思想指导下,根据新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我们对初一、初二年级的政治课教学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这就要求政治老师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多设置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乐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学会思考问题、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为了能够实践动手学习的理论,我在教学中采取了情境探讨、情感交流、课堂剧表演等教学方法。
二、让思想政治课动起来的实践
为了能够实践动手学习的理论,我在教学中采取了情境探讨、情感交流、课堂剧表演等教学方法。
1、情境探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研究对策,落实行动。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他强调了兴趣在智能开发中的向导作用。兴趣是主观世界的一种现象,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事物的心理倾向,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习和活动的动力。正如巴尔扎克所说:“兴趣比一切人为的阻力都强。”在人教社七年级下册第一课快乐的自尊一节教学时,首先,播放了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录相,因为当这两件大事发生时,学生当时的年龄还比较小,感受不是很深。现在我们共同重温这一时刻,同学们!请你们谈谈观看的心情与感受。学生们结合录像中的画面谈自己感受,学生说我从中看到了中国的强盛,因为没有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强盛,中国不可能收回香港和澳门,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有的学生说我可会唱《七子之歌》,这位同学用饱满的热情唱出了中国人的心声,我们今天可以告慰先烈,你们的梦想已成为现实。通过重现情景,使学生体验到了什么是民族自尊心?由国家、民族的自尊心再小化、细化为学生个人的情感,从中比较容易地把抽象的概念化解。让学生用歌声、图片、多媒体作载体,既表达、揭示出相关的课本道理,又展现出自己的个性、特长。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思考问题,获得情感体验,化为激励行动的主动的内在动力,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实践。
2、情感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珍惜友谊。社会交往中,情感具有两极性,好的情感使人愉快,不好的情感能够损人。在初一上册第四课快乐的青春节拍一课的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准备了记录自己成长的照片。学生四人一组,从照片上与现在的我进行对比,看自己从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颇有兴趣地传看自己和同学的照片,发现了自己在身体上、心理上、性机能方面的许多变化。身体上的变化非常明显,身高、体重、外貌;心理上的变化,表现为独立性明显增强、有成人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男生长出了胡子、出现了喉节等,女生来了月经、乳房开始发育等。这些都有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从而认识到青春期的身体变化表现在三个方面:身体外型的变化,身体内部器官的完善,性机能的成熟。在学生发言的基基础上,教师进行适时的引导,使学生在快乐中接受自己的青春期变化,面对这些变化不惊慌、从容对待。为下一节的教学做好了心理上、物质上的准备。课堂上的交流,学生参与意识强、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可望与教师、同学交流的情绪被有效地调动起来,学生在教师的活动设计下,达到了自我教育、自主探讨、自我诊断、互相理解与相互尊重的效果。人非草本,孰能无情?了解情感在交往中的作用,有利于交往互动中获取他人的情感信息并把握自己的情感,运用自己的感情,分析他人的感情。这样既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又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在初二法律常识的教学中,教材虽然教材不是按照新课标编写的,我也自觉地尝试把新课程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开展模拟法庭等活动,把学习到的法律知识,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案例,在如故意伤害案、盗窃案、抢劫案、不赡养老人案等,交给学生审理。让学生既有原告、又有被告,既有公诉人、又有辩护人,还有法官。按照法院的诉讼程序进行审理。双方各执一词,据理力争,往往让观众难辨真假,法官也左右为难。既使学生灵活运用了知识,训练了思维的敏捷性,又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法制教育。
3、课堂剧表演,发挥能力,锻炼胆量,培养自信。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续写结局,并当众进行表演。现在的学生,信息量比教师大,思想政治课新课程的设计理念,为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非常喜爱课本剧表演,这种教学形式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在课本剧表演时,学生自己推荐评委、制定表演规则与评分标准;自由组合小组成员;根据教材内容自己编写故事、准备道具、课下排练。同学们用自己的表演,颂扬高尚的人格品质,讽刺哪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和事,盲目地攀比的虚荣心,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自我教育、引以为戒的目的。
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活动,或唱歌、或跳舞、或表演、或游戏、或运动,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生活、产生情感体验、发展实践能力。如《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一节的教学时,学生两人一组做游戏:一人用布蒙上眼睛、一人领着他在操场上走。三分钟后,二人交换。最后每人谈两次游戏的感想。学生都说:被蒙上眼睛走时,心里很害怕被绊倒、被碰伤,幸亏有同学领路,结果一路平安;领着同学走时,看到他小心翼翼的在自己的指引下行走而没有出现意外,心里感到很高兴。通过这次游戏活动,学生充分体验了求助者和助人者的心理感受,充分理解了尊重他人是自尊的需要,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他人善意、妥贴与温暖的提醒,提高自身素质,做一个有尊严、有价值、用爱心回报社会的人。
“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活动是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激发学生的直接情感、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课程资源。活动着眼于学生实践意识的养成,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它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让思想政治课动起来的反思
课堂活动实践活动是政治教师需要认真钻研、积极开展的一部分教学工作,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竞技场,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表演的舞台。教师只有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的洪流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尽量多动手、多活动,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达尔文)那样,思想政治课一定能“动”起来,一定能成为学生最喜欢的一门课,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把自己融入到角色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的提升!促使学生由消极被动的学习向积极主动的学习转化,使认知和情感得到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