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材分析由来已久,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赋予了教材分析更深、更广的涵义,扩大了教材分析的范畴。本文试图阐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教材分析与传统国家课程下的教材分析的差异,并进一步结合中小学教学实际,探索校本课程情境下教师进行教材分析的可参考步骤。
关键词:教材 教材分析 校本课程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教与学的依托,是实现教学过程的必备要素。不同时期,各国学者都尝试过对“教材”进行界定,且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教材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材料”;有的认为,“教材就是狭义的课程”;还有人认为,教材就使传递知识的工具,等等。借鉴上述观点,结合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境,本文所论述的“教材”的范畴相对缩小,暂且规定为“学生用书”。
教材分析由来已久,并不是在“校本课程”提出后才出现的。自有了现代意义上的教材开始,教材分析一直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教师的课程设计、课程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目的的达成。但国家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全国统一使用统编通用教材,教材分析评估的操作者往往是专家小组或专门的教材审定委员会,而留给教师的机会和余地非常小,甚至没有。这时教材分析的主角是专家。随着“校本课程”引入我国,国家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不断推进。学校和教师有了自主开发课程的权力,这就为教师进行教材分析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对教师的教材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该如何进行教材分析呢?它与传统的教材分析又有什么区别呢?
一、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教材分析的主角──教师
校本课程开发有两层含义:学校自发自主的课程开发;对国家统一制定的课程标准的校本化实施(英国,埃格尔斯顿,1979)。第一层次是指起因于学校内部并具有学校自身独特性的课程创新。所以在这一层次中,学校中的教师必然是教材分析的主角,甚至是整个课程开发的主角。校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虽然不比在第一层次中教师的责任那么重大,但比起传统的教材分析依旧不同。既然是校本化地实施,即国家给了学校和教师足够的空间,以学校为基础、为本位。那么,教师在组织课程内容之前,就必须对学校的内外环境进行系统分析,根据本校、本年级、甚至本班的学生特点制定教学目标,然后整合教学内容。可见,即便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教师的工作也贯穿了整个过程。所有说,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教材分析的主角是教师。
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教材分析的新涵义
校本课程开发扩大了教师的课程权力和进行教材分析的限度,给了教师更多的自主空间。同时,也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与传统的国家课程相比,校本课程自身的特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流程,都加大了教材分析的范畴,赋予了教材分析更深厚的涵义。
(一) 校本课程的特点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言的。“校本”即“以校为本”,也就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为主体。这是校本课程最突出的特点。传统的国家课程则不然,由中央统一编制、审定,全国使用统一的教材。学校和教师没有调整课程的权力,那时教师进行教材分析只限于备课时的教学内容组织, 根据教学大纲的详细规定适当增减教材内容而已。校本课程推出后,中央把课程开发的权力下放给学校和教师。学校中教师都可以参与到课程编制中来,通过分析学校、学生以及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开发适合于本校学生的课程。此时,教材分析的范畴较之以往明显增大,不再局限于组织教学内容,而是贯穿于整个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同时,校本课程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角色,从原来国家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校本课程的编制者、实施者、评价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在校本课程的情境下进行教材分析。
(二)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环境分析
课程理论的奠基人泰勒,为我们提供了课程研究的经典范式,也可以说是课程编制的四个阶段,即: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随着校本课程的提出及不断发展,各国课程学者开始设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流程图,虽然各有不同,但大致包括以下五个阶段:环境分析、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很显然,环境分析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开发过程中最大的区别。
环境分析是指学校内外部的环境分析。其中,学校内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本校学生、师资、办学条件等的分析;学校外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有关社会、知识与信息、教育改革等的分析。校本课程是针对本校、本年级、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的,每所学校所处的环境各有不同,因此,校本课程开发者必须首先进行学校内外部的环境分析。这也为第三步──课程内容组织(教师通常在这一步进行教材分析)──打下了更详细、更适合的基础。而不像传统的国家课程,没有环境分析的基础而直接在组织课程内容时才进行教材分析,虽然也会考虑学校、学生实际,但这时结合学校、学生实际与真正意义上的系统的环境分析毕竟相去甚远。所以,较之以往,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教材分析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依据──学校内外部的环境。
(三)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教材分析的新涵义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教材分析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分析显然是不同的,校本课程开发为教材分析赋予了更深、更广的涵义。它不仅是就教材分析教材,不仅是组织课程内容时才会考虑分析教材,而是以一系列教育理论、课程理论为指导,以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学校内外部环境分析为基础,贯穿整个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的巨大而复杂的工程。这项工程最能够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造性劳动,是教师专业素质与智慧的结合。它关系到课程目标的实现,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效果,甚至整个教育目的的达成。显然,校本课程开发为教材分析赋予了新涵义。
三、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教材分析的可参考步骤
既然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教材分析的涵义与传统有很大区别,且教师也渐渐取代了专家的教材分析主角地位。那么,校本课程下教师进行教材分析的策略必然与专家分析教材的策略不同。结合笔者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提供如下步骤以供大家参考。
(一)学校的内外环境分析
虽然我们现在探讨的是教材分析,但分析的范畴远不止教材。教材并不是课程因素中孤立存在的,它与学生、教师、学校教学情景都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校本课程开发中,“以校为本”是课程开发的首要宗旨。因此,教师进行教材分析时,不能单纯从教材出发,而首先进行学校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学校内外部环境分析大致包括地理环境、社区资源、学校设施、师生状况等几个方面。学校内外环境的分析越客观、越准确,对我们的教材分析就越有帮助。这样,不仅对学校的背景有了准确的把握,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各方面资源,为校本化地分析、整合教材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步对于整个校本课程的开发至关重要。
学校内外环境的分析对于教师而言非常简单,并且操作性强。以台湾台北的g中学的分析为例,以供参考。台湾台北的g中学,成立于1979年,是一所薄弱校。1991年新校长上任,以课程作为切入点,在学校内进行了一系列历时长久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出了巨大变革。为了更好地规划实施校本课程, 该校对自身现有的环境做了一个自我评估。
1991年度g中学现场评估结果简况
项目 |
优势 |
劣势 |
地理环境 |
乡村,绿地多 |
郊区,交通不便,生活设施不完备 |
学校规模 |
规模小,全校共9个班342人 |
班级间联系不足,教师配课情形严重 |
师 资 |
年轻,活动力强 |
经验不足,对学校不熟悉 |
学 生 |
性情质朴 |
学习习惯较差,缺乏自信 |
行政人员 |
有热情,关系和睦 |
编制不足,教师需兼任行政职务 |
家 长 |
背景单纯,善良 |
缺乏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方法 |
社区参与 |
参与学校事务的意愿较强 |
缺乏正确的观念,对学校的批评责难较多 |
硬件设施 |
教室及其他设施较充裕 |
维修状况不良 |
地方资源 |
丰富 |
社区与学校尚未建立信任关系,学校无号召力 |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学校的内外环境分析并不是一次性的。它是生成性、发展性的,随学校的实际情况而改变。学校、教师应该一学期或一学年就进行一次分析,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学校的现时现场情况。
(二)仔细研读课程标准
即便是校本化课程的开发,我们依旧需要也必须研读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因为课标是各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依据。它详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目的等问题。因此,在分析教材时应以课标为依据,以课标的要求为目的。甚至某种意义上,校本课程开发中比传统中更需要研读课标。因为,教师依据学校情况处理教材的权力增大,但不是没有限度的,而课标就是教师校本地处理教材的底限。不论怎样处理教材内容,都以不违背课标为前提。所以,我们在校本地分析教材之前,必须研读课标。
北京市海淀区作为北京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区,于2003年第一批使用了新课标新教材。但教师普遍反映新教材《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一章内容偏低幼化,需要添加贴近学生的内容。若教师仔细研读课标就会发现,课标中明确规定了初一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以此为指导并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恰当设置活动安排或补充内容,就会弥补教材的不足,拓展教材内容,超越教材。
(三)通读教材,整合内容
校本课程下的教材分析的最终一步就是回到教材本身,对教材的体系结构、内容、语言文字表达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虽然传统中的教材分析在这一点上也做得颇多,但依旧不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对教材本身的分析要始终站在“校本”的立场上,始终以学校、以学生为本位。
首先,通读教材,对教材做整体的分析。只有全面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技能体系和知识体系,才能弄清教材要实现的道德主线,才有利于校本地分析、处理教材。仍以北京市课改新教材《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为例,本册书主要由四部分组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其中核心概念是:自尊、自强;道德教育主题是让学生做生活的主人,不断完善人格,逐步实现社会化,进一步增强调适能力。如果教师熟练掌握了上述体系结构及道德主题,那么,教学时就可以前后照应、反复渗透,就可以很容易地串起教材的线索,充分校本化地分析、处理教材。
其次,分析教材重难点。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的事物或现象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反映在教材内容上,就是一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知识网。抓重难点就是抓住这个网上的结和网上的纲。教学重难点主要是带有共性的知识和概括性、理论性强的知识。再以北京市课改新教材《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为例,本书的重难点主要是自尊、自强的概念、表现以及如何自尊、自强。一般对于教师而言,抓重难点容易,处理则比较难。通常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现实生活,校本地处理效果会比较好。比如,讲到“自尊的表现”,海淀区某中学教师是这样处理的。她给了关于自尊的三个故事,让学生体会三个主人公的表现是否维护了自己的自尊。故事1:小新想请同学到家里为自己庆祝生日,但面对刚刚装修好的房子,妈妈提出了反对。小新觉得很没面子,和妈妈大吵一架。故事2:考试卷子发下来后,小明觉得自己考的很糟糕,马上把卷子藏了起来。小刚抢过他的卷子看见了分数,小明觉得很丢脸,和小刚大打出手。故事3:课间,小伟不小心碰到了小力的头,小力不问青红皂白打了小伟一拳。全班众目睽睽之下,小伟为了挽回颜面与小力打了起来。给出这三个故事,学生的体验宽度加大,产生共鸣的机会增多。相比照本宣科,这种处理教材的效果不言而喻。可见,以贴近本校、本班学生生活的方式,校本地处理教材重难点,问题会迎刃而解。
最后,教材分析结果的运用──选择、整合教学内容。教材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选择适合本校、本年级甚至本班学生的教学内容;为了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所以,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境下,教材分析的最终要求就是教师要学会解释、运用分析结果,将之付诸于教学实践。取之于学校与学生,用之于学校与学生。
参考文献
[1]曾天山:《教材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
[2]范印哲:《教材设计与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
[3]李敏主编:《教材分析方法》,中国人事出版社。
[4]高凌飚:《教材分析评估的模型和层次》,人民教育出版社。
[5]丁朝蓬:《教材评价的本质、标准及过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6]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7]王斌华:《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2 月。
[8]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9]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8 月。
[10]课程教材研究所、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