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成员张应国老师对《速度变化量的描述-加速度》的教材分析非常精细。在进行新旧教材对比时,张老师注意到教材中有些例题情境没变,但是数据做了调整,比如火车从静止加速至100km/h的时间从500s改为了300s,汽车加速到100km/h用时从20s变为了10s,这种调整是基于现代交通技术的革新的事实,与时俱进,符合当下时代特征。张老师指出,为加速度概念的引入做问题铺垫时,新旧教材设问方式发生了改变,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概念课的底层逻辑——新概念的提出是为了描述或解决已有概念不能描述和处理的问题。张老师示范展示了教学流程:通过视频引入形成初步印象;利用图像表示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一维坐标,类比位移和位移变化的表示方式,突破了教学难点;借助实验强化学生体验,体现时代特征。
工作室成员刘福林老师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科素养培养及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六个方面,对《抛体运动的研究》这一节内容进行案例示范,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刘老师认为,新教材把原本在本节之后的实验放到了此节课之前,从理论习得规律然后验证平抛运动的验证性课程,变成了带着未知的探究性实验,更符合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也更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旧教材对斜抛运动进行弱化处理,但新教材把一般抛体运动单独列为一个小节,刘老师分析到,本节的重点不在于具体的运动形式,而在于对运动的合成、分解的物体方法的运用。从这个层面上看,平抛还是斜抛,处理方法上没有任何区别。通过两个课时的教学设计展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富参考价值的教学案例模板。
工作室成员、万州区进修学院物理教研员田杰老师代表班委对三天培训做总结发言:十场精彩的讲座,十次美丽的邂逅,从课程方案的解读,到课堂实践的思考,从国家意志的呈现,到立德树人的浸润,我们淬炼着我们的素养,我们播种着新课改的希望。感谢重庆市教科院给了我们学习的机会,在周所长、阮老师的亲自关怀下,班委团队认真负责,全体学员认真学习,我们上下求索、放飞自我、交流分享。教育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条永恒的长河,继承传统和发展创新是他永恒的主题,新课改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将同心筑梦、砥砺前行,乘风破浪、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