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黄全安名师工作室组织学员观摩四川省物理教学展评直播
来源: 工作室 作者: 黄全安
阅读: 4327 时间: 2019-10-27 20:36:39 42

观摩中学习感悟  反思中砥砺成长

-----重庆市黄全安名师工作室组织学员观摩四川省物理教学展评直播  

    10月27日,2019年四川省物理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举行。本次展评活动采用网络的形式直播,国家万人计划黄全安名师工作室组织全体学员全程观看了展评活动的直播,并要求每位学员写出观摩展评课的感悟和反思。


    本次展评活动共有来自四川省各地高中的9位教师参加展评,他们都是经过各学校和区县层层选拔出来的优秀选手。9位优秀选手,分别以《牛顿第一定律》和《楞次定律》为课题,开展同课异构,献上了一堂堂精彩纷呈的物理课,每堂课都是精心打磨,教学设计精妙、实验设计精彩、课程理念先进,风采各异,亮点纷呈,竞争异常激烈。本次课堂教学展评活动,有利于推动物理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有利于促进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的提高,有利于展示四川省高中物理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01重庆市垫江第一中学  曾冬琼

    今天有幸在网络直播上学习了苏明丹老师带给我们的《牛顿第一定律》,受益颇多,现总结如下:
    总体上,苏明丹老师的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年轻的苏老师具有十分高超的教学艺术,组织、引导、合作、激励都很到位,并且她这节课带给学生科学、生动、有趣的学习体验:空气炮打开时光之门,学生演员“亚里士多德”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老师借助火箭发射演示活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质疑、猜想、继而拉开整节课的科学探索之旅。
    展评课的以下细节让我感受深刻,值得我个人借鉴学习:
    1、学生演员扮演亚里士多德展开物理学史颇为有趣,比观看物理学史视频或教师讲解物理学史都更能吸引学生。(但我个人感觉此处或许可以加入伽利略这一角色,稍加修改,对于物理学史的呈现也许能更精彩丰富。)


    2、自制教具的斜面实验中,先贴胶带,再让学生撕掉胶带分别进行实验,并用图钉准确记录每次小球上升的高度,引导学生分析小球上升高度不同的原因,引发对摩擦力的相关思考,设计严谨、逻辑严密。后续探究也是层层深入、循循善诱,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出物理规律。


    3、分组实验给每个小组分配了多个不同器材可进行多组不同、但都简单可行的实验活动,学生在不同的实验活动中均能观察、发现、理解物理规律。在学生分组实验后让各小组代表上台演示、分析、总结,不仅让学生自己清晰指出如何实验、如何观察、观察什么,还让学生总结实验所得,这一设计对于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总结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

    4、比拼肺活量活动中,出乎学生预料的鲜明现象对比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思考,男女同学的互换重复实验,则帮助学生轻松自然地理解了质量对于惯性大小的决定作用。


    5、“为什么物体具有惯性、为什么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一问,设问无答,传递给学生“思想在前,探索在后”的观念,鼓励并识图培养学生大胆思考、大胆探索的意识,我个人认为,这种观念的传递,甚至比这节课的知识学习更能影响学生,更有意义。

    6、课堂小结部分实实在在是在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知识上、技能上、情感态度上的收获,比老师总结更有意义。
    7、结尾视频剪辑组合了不少生活中与本课所学相关的物理现象,让学生观看后课下罗列出所有可用本课知识解释分析的细节,并进行分析,将物理课堂延伸到了生活。

    总之,苏老师给我们呈现了一堂生动、有趣、新颖,值得我们借鉴的课。


02万州区教师进修学院  田杰

2019年四川省物理课堂教学展评有感

——兼谈《楞次定律》的教学设计初探

    1027,四川省物理教学展评现场课在四川省泸县二中举行。我通过中庆纳播网络平台现场观摩了部分比赛场次,受到启发颇多,现总结于后。

    1、注重课堂物理情景的营造。

    在上午的楞次定律两节教学中,第4节课选手通过磁阻尼实验进行对比实验,激发学生好奇心;第5节课选手通过跳绳发电视频,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对新情景的探究兴趣开展新课教学。


    2、重视学生探究习惯和方法的培养。

    楞次定律的教学一直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难点。上午的两堂课均紧紧围绕实验进行探究。实验、观察、猜想、论证各个环节严密有序,训练了学生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方法。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素养的的培养。

    3、重视实验仪器的创新。

    授课教师重视对传统实验器具的改装,利用自制教具加强课堂教学直观性、有效性。比如上午第4节课老师自制了透明的电磁阻尼筒,让磁铁的缓慢下落变得明显直观;利用平台测力器和螺线管组合直观演示磁铁抽插过程中产生的排斥和吸引作用。上午第5节课老师自制的跳绳发电,效果非常明显体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和感应电流在摇绳过程中具有不同方向。


    纵观这两堂课,均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标思想,对我们的教学具有较好启发作用。

    但这两节楞次定律的教学中,也都存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困难重重,很难通过自主探究寻找到楞次定律,而最终依然要在教师的提示、启发下完成两个磁场方向的寻找。其实,这也是目前探究式教学面临的困惑。我们知道,一个物理规律的得出往往要经历长达数十年甚至上千年的过程,实验、猜想、论证仅仅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但并不是唯一环节,科学有时候更需要灵感和顿悟,比如最简单的二力合成之平行四边形定则。

    就楞次定律这节课而言,如果从电磁感应产生感应电流具有方向性这一实验事实从而去探究如何寻找感应电流的方向,必然就会出现教材中哪一个庞大而繁杂的表格,而事实上,为什么要从感应电流方向去找感应磁场方向从教学实践中来看,完全还是教师的提示。教师由于过于强调学生的自然习得,反而不利于本课教学。

    所以,本节实验教学其实要体现一个重要的实验思想----转化法,感应电流的方向和磁铁的抽查之间的关系貌似混沌而复杂,很难直观归纳出他们之间的直接联系。当实验事实无法找到直接联系的时候,教师要大胆而直接的告诉学生科学探究不只是寻找现象之间的简单关联,在很多时候,我们要思索现象背后的本质,这其实是更高明的一种思维模式。因此,教师这里可以启发:产生了感应电流,说明有一个感应磁场和其对应;我们要探究如何寻找感应电流的方向,如果转化为判断感应磁场的方向是否可以?  


03重庆市江北中学校  徐发林

课堂精彩纷呈,素养落地有声

——观摩2019年四川省物理教师课堂教学展评体会

    1027日,有幸在国家万人计划《黄全安教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黄全安老师的组织下,在线观摩了2019年四川省物理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在泸县二中的赛课现场。

    从早上800钟开始,我在线观摩了四节《牛顿第一定律》和五节《楞次定律》课堂。全天精彩的九节课,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主题引入“新”。参赛选手利用新颖的课堂引入,牢牢吸引着全场学子的眼光,瞬间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如:老师模拟乘坐空气炮穿过时光隧道的开场演示实验,瞬间将全体同学带回到牛顿生活的时代去思考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从而顺利开展本堂课的全部探究过程。


    第二,探究实验设计“精”。在赛场上,各位参赛选手展示着自己精心设计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通过实验现象观察、归纳提炼,去领悟实验现象背后的规律。引导孩子们深入到问题的本质,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充分体现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培养。如:在观察惯性现象的实验时,老师将六个小组设计出不同的实验,实验后由六个小组互相分享并一起归纳找规律。再如:利用发光二极管的单向导通原理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和利用灵敏电子秤测定电感现象中微弱安培力的大小,有效的将学生分组实验中的困难进行突破,让学生实验中的抽象问题可视化,将难以测量的问题精确化。


    第三,知识建构“妙”。选手们利用问题驱动、实验探究、过程指导,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体验中去完成新的知识建构。同时,各参赛选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课堂处处彰显着时代特色。

    总之,通过今天的观摩学习,让我们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一定要将学习的第一机会和权利交给学生,让我们的物理课堂处处焕发着生命的活力。


04 重庆市永川中学  何仕乾

     1027日上午,通过“中庆纳博”网络平台,远程观摩了2019年四川省物理教师课堂教学展评4节课,由于网络问题,后面3节课完整,本人最先看到的第一节课,仅观摩了后半部分。4节课分别是两节《牛顿第一定律》和两节《楞次定律》。

    由于网络观摩,我是跟随“镜头”感受这些课的,没有现场全方位感知。通过“镜头”可以看得出,这几节展评课,执教者表达清晰,逻辑性强,语言简洁,给听课教师较好的示范作用。


    总体感受,现在的展评课,实验突出,在实验效果和可视化上体现充分。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引入,一位教师展示了堆砌的塑料泡沫被击翻的演示实验,效果非常明确,让学生看得清楚明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很快进入课堂。《楞次定律》引入,把强磁体固定在透明塑料管中,与另一没有磁体的塑料管直立,用两段铜管套在塑料管上下落,比较下落情况。而这个实验在前几年的演示中,一般是强磁体在铜管中和塑料管中下落,进行比较。很显然,本次执教者在效果和可视上更显得巧妙些。


    另一方面,与生活结合紧密。《牛顿第一定律》一课,在学习惯性的利弊时,用了较多生活中真实的视频进行教学。《楞次定律》另一节课中,引入部分,采用学生用导线跳绳的电磁感应现象,直观看到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的演示,非常有趣,一下就将学生带进了知识的学习中。


    事物总有两方面,有好的,同时也有不足。这几堂课,如何在平常的课中落地值得深思。日常教学,每一节课,都这样准备,到底做不做得到,显然是个疑问。每一位参与者,希望观摩后,能够在自己的教学中有一定的践行。如果仅仅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别人家的课,这种“高大上”学不来,也不必学,那么,这样的展评的意义就值得反思。期待有更多接地气的课,更大众的课,更“家常”的课出现。


05 重庆市育才中学  焦芳枝

    10月27日,在四川省物理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中,我认真学习了每一节课,在教学设计、学生活动设计、创新教具设计以及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各方面都收获颇丰。

    来自广汉中学的物理老师用她极具亲和力的笑容感染着在场的每一名学生,也感染了我,吸引着学生跟着她的节奏环环相扣的走下去。


    在学生实验中她为同学们准备“可爱”的实验器材,并用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物理来自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探究惯性与哪些物理量相关时,这位老师设计了趣味游戏活动比拼肺活量”:用细绳分别悬挂一个乒乓球跟木球,通过吹气使小球摆起一定高度。在活动中这位老师引导学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渗透学习科学学科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探究得到结论后,这位老师提出了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为什么物体具有惯性,为什么质量是惯性的唯一量度”,通过这个未解之谜,让学生产生不完整的体会,激发学生探究下去的内在需求,这位老师还为学生展示了台北的“101大厦”的“定楼神球”(风阻尼器),引导体会物理学科的价值,最后这节课结束时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收获、感想,学生们体会到了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体会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本节课堂以一系列趣味的小视频结束,带给学生快乐的同时收获知识、体会物理学科之美。


06重庆市第八中学  刘福林

   四川省物理教学展评(现场课)活动正在进行,我有幸通过网络直播观看了成都石室中学寇大武老师、泸县二中刘山川老师和绵阳南山中学刘兴叶老师的《楞次定律》教学课堂。

     三节课堂引入过程都充分展示了物理学科特色,即从当前热点和生活实出发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看到了与开学第一课结合的跳绳发电、与综艺节目结合的跳楼机等。


作为一节实验探究课,老师们都着重强调了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和运用,充分发挥学生动手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重现了楞次定律的发现过程。针对如何直观展示灵敏电流计电流输入方向与电流的关系,三位老师都动了很多心思,或用二极管箭头指示,或用建国70周年相关的二极管颜色指示,或利用试触法直接确定的;在各种情况关于下感应电流方向影响因素的探究过程中,老师们均采用各类图表,引导学生亲自实验并体验控制变量法及感应电流的方向特点;对于最终感应电流方向规律,均由同学们根据实验结果提出规律,教师展示并归纳总结,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课堂的结尾均呼应课堂引入,对引入的精彩实验进行了总结和解释。


    这三节课均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物理学科素养培养意识,在教学中,严格抓住了感应电流的条件以及如何一步一步的由实验探究出感应电流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最后得出了楞次定律,解释了生活现象,体现了物理学科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学科特点。


07万州高级中学张应国(看错了直播连接)

信息技术拓时空 远程学习促成长

10月27日,我远程观看了几堂浙江省“高中物理关键问题解决专题”研训活动,其中有安吉中学张国平老师的《曲线运动》、杭州二中的唐国锋老师的《单摆》以及杭州十四中的惠俊老师的《超重和失重》等在线直播课。

其中的每一节课,老师们都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堂结构完整、充实。实验丰富多彩,学生回答问题积极主动,课堂效果好。对我们以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其中突出的亮点有:

1、课堂引入丰富多彩,有酷炫的教学视频,有巧妙设计的实验引入,瞬间就把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升起来,恰如其份的切入主题。能充分的体现引入对课堂的引导作用。

2、教师们把每一个知识的获得都是由实验规律总结得出,能充分的体现出物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验,让学生们相信每一个规律的真实性,这一点非常的重要。老师们讲知识和用实验获得的知识有很大的区别,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这些规律,请付诸于实际应用。

3、每一个知识结论都是有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每一个知识都不是老师讲出来,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对实践的观察总结,从而获得知识。

不足之处有:学生没有分组实验,学生没有仔细的去体验每一个实验的过程,甚至有些老师的演示实验效果不是很好,有的学生没有观察的很清楚。

    精心设计,准备的课堂,更能够体现教学的真谛,真正的能够做到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下的核心素养,如何培养学生?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课堂实录的观察、思考、总结,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08重庆市第一中学  李忠相(南京骨干班培训学习,培训期间现场观课评课)

    10月27日,我随2019年重庆市高中物理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培训班到访南京市第一中学,下午进行了三节《力的分解》“同课异构”听评课活动。


    第一堂课由南京一中物理教研组长王越老师执教。王老师的课堂生动活泼、幽默感十足。课堂上王老师展示了几张在校园里拍摄到了空调支架的图片,点出其中一个不常见的现象,那就是最下的孔里都没有安装螺栓。这种来自身边极常见的现象中隐蔽的小细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王老师先带领同学们进行理论探究,分析各个杆内弹力的方向,又巧妙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胳膊做支架,在施加竖直向下外力的情况下简洁明了地体会到了两杆内弹力的方向,又结合初中学过的杠杆原理,终于释疑了螺栓位置的问题。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热情非常高,是一次对物理核心素养非常成功地落实。


    另外两堂课也是精彩分呈。严井其老师最大的亮点在于设计了非常巧妙的实验来探究水平面上和斜面上小车受到的外力的分解结果。徐超老师生动的课堂引入和开放的课堂结尾给全场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程结束后还有很多师生围在讲台边一探究竟。

    三堂来自教改高地江苏省名师的课程,对于在具体的课堂上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做出了精彩的示范。我们应当从中汲取经验,结合自己的所学所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更多的尝试和实践。

点赞是一种美德
42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