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课本绝对不是看书那么简单。回归教材要不要看书,肯定要。怎么看?才是问题的关键。
一、回归课本的几个原则
1、在需要的时候回归教材
不是为了回归教材而回归教材什么是需要的时候,在高三复习的整个阶段都是,都有需要看书的时候,而不单单是最后20天。当然最后20天必须要回归教材。什么是需要的时候?在做错题目的时候,基本知识有遗忘的时候,题目不会做的时候,总结归纳的时候,不想做作业的时候等等。
2、回归教材要有目的
回归教材的目的要么是搞懂或者记住某个知识点,要么是为了温习某种方法,要么是为了归纳总结知识体系,总之,回归教材必须奔着一个目的而来。不能听老师同学们都在说回归课本,于是拿起书求一个心理安慰,走走过场。那就不对了。
3、回归教材的方式绝对不是单纯地看书
必须要有针对性的看书、做书上的练习题,习题。其实我们高考中80%都是容易题和中等题。这些题都在考基本概念、基本方法,而这些基本概念、基本方法都在我们的教科书中。所以,看书要有重点地看,同时,书上边的例题、习题也要做。回归课本要以记忆知识点为主,并不是记忆所有的知识点,而是记忆那些欠缺的部分(如果不知道什么是欠缺的,腾远君告诉你一个方法,拿着课本或者参考书的目录,能想到这章的内容/重点/常考点/串联起来的就是你基本掌握的,有模糊或者根本构建不起来框架的,一定要好好复习,这就是你的知识盲区),争取一次到位,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让你去重复记忆。
二、回归课本的具体方法
1、从题目到课本
回归课本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回归。带着问题看书最有效。所以,我们要学会把历次重大考试考过的试卷集中起来,然后按照知识板块分类,然后把一类的题目拿出来再看看,再做做,再体会体会。还有不懂的,我们才翻开课本,对照相应章节的基本概念、公式、例题、习题统统看一看。这里必须提醒的是,光看是不够的,一定要做!一定要动手做题。这叫做从题目到课本。这个过程基本上需要两周左右的时间才能够完成。但还不够。
按照课本章节从第一章第一节一直往后看,由于有上一步骤的准备,我们看书自然就知道重点了,于是在经常考的地方认真看,边看书边体会;在经常出题的地方认真做,边做题边玩味。另外,还要把历次考试的试卷、历年高考真题试卷、复习资料摆在课桌的右上方,觉得需要翻题目的时候就翻一下,边翻边体会。右下方摆上笔记本、草稿纸,边体会边记录。这个记录就是最后两三天复习的重点了。这当中也有一句经典的建哥语录:掌握常考点,就能上重点。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两周。
3、归纳整理成体系
依据记录的笔记,翻开课本或者复习资料的目录,或者把眼睛闭起来,或者拿一张白纸,开始回忆每一个学科有哪些章节,每一个章节有哪些重要的考点,每一个考点有哪些重要的考法,经常怎么样出题,常用到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常常出错的地方是什么。这一遍的目的是为了归纳总结知识体系,做到融会贯通。这个工作一天就够了。
4、看看近一个月做的笔记
语文、英语不太适合这个方法,即便回归课本,语文英语也最多读读文章,我觉得还不如回归考卷。研究高考真题的出题思路或者答题要点,比看课本还有用。这是基于这两个学科的特殊性。
最后20天不要做新题,但一定要做题,不能只看书。我一个师兄,本来数学经常考140几,结果高考最后二十天只看题,不做题,看着看着,高考就看成了120多。务必谨记,一定要动手,否则后果自负!!
稳打稳扎,一步一个脚印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