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模式
来源: 河北沙河二十冶高级中学 作者: 韩长岭
阅读: 1831 时间: 2005-12-16 16:55:00 1

    班级管理的效果,与管理方法、管理模式是直接相关的。通过理论学习与近段实践,感到班级的管理,确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它需要一定的理论来指导具体的实践操作,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最近学习了«班级管理模式»的理论,套用其方法,工作感到得心应手,效果不错,现介绍给大家。
    一、班级管理目标
    要想管理好班级,首先确定管理目标,也就是制定班主任计划,然后再确定管理模式。应该说任何管理模式的构建仅仅是一种方式方法 ,只有达到规定的目标,才能衡量一种模式的优劣甚至是成立与否。因此管理目标的设定和管理模式的建立、操作有着决定性的关系。
    目前,我班学生的组成,以农村学生为主,住宿生多,学习、生活习惯均差。根椐学生特点和理论指导,需要制定出长远目标和近期计划。我在开学初便制定出班级管理的长远目标:高一、稳定班级秩序,养成良好的习惯,打好基础,以适应高中生活。高二、深入学习各科知识,灵活掌握运用基础,提高各方面的能力。高三、综合运用各科知识,适应高考的需要。然后再根据目标,制定出本学期计划,安排出每周的具体工作,做到工作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班级管理的模式
    班级管理的模式很多,下面概括的介绍几种模式。
    1.树状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结构是以班主任为班级管理中的主干。班主任并不直接参与对全班学生的管理,他是通过对班委会的管理,再由班委会具体参与班级管理。并且由班委会将学校、班主任的管理意图渗透到学生中去。
    2.网状模式:在这种模式的结构中,班主任起着担纲作用,学生处在这个整体的管理网络中。它的实质是 :班主任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由被动接受管教变成主动参与管理。由此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的管理关系的网络,以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3.交叉模式: 这是指在管理过程中班级里的学生要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例如,在学习、活动和生活中要受到来自班主任、教务处、政教处、团委、总务处等多方面的管理。这种模式是把班级管理放到学校整体环境中去考虑,因为班级是不可能脱离学校环境而存在的。
    4.轴辐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班主任为中心,整个班级的管理工作都围绕班主任的中心意图运作。这样在结构上就以班主任为原点将管理影响辐射到每个学生身上,形成明确的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
    根据我班学生特点,选用了树状模式与网状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对班级管理,效果不错。具体做法是:首先组建班委会,然后确定责任制,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出了问题抓班委,班委再找小组长,一级抓一级,多数同学参与管理,调动起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有问题了找班长,即刻就能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班级具体管理网络如下: 
    班委会
    三:制定班纪、班规,对一些特殊学生,特殊管理。
    要使班级有稳定的秩序,良好的学习风气,必须制定出相应的班纪、班规,对学生加以约束与限制。如班规1:严格遵守学校各项纪律,不迟到,不早退,违者,一、二次,班内处罚,第三次就请家长。班规2:自习课保持安静,不得大声商量问题,不许下座位,不许将隨身听带入学校,违者按班规1处罚。 班规3 … ,班规4… 等等。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生活,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对一些特殊学生要采用特殊方法,特殊管理。班级制定了法规,就要坚决执行,加大检查、监督力度,对学生一视同仁,处罚学生要使他们心服口服。
    总之,班主任要起到“担纲”的作用,确立学生之间的管理关系、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关系,营造班级氛围,增强班级凝聚力,激发学生的责任心与集体荣誉感,创造班级文化特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校的管理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这个基本单位具备着多种功能,它既是进行教学、组织活动、纪律规范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进行交往和个性成长的最小环境。在这样一个基本单位中,班主任担任着多重的角色。班主任既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教者,又是指导者、联系者和参与者。同时,管理的对象和目标又都是学生,不同的学生最终实现的目标又不完全一致,因此班级管理的目标应该具有层次性,它相应的模式也应该具有系统性与可行性。要使班级管理成为生动的、全面的、高层次的管理,就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以指导自己的实践。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