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失败的科学课
来源: 重庆市北碚区人民路小学 作者: 聂廷辉
阅读: 3775 时间: 2005-10-15 07:08:00 1

我在教学《蜗牛(1)》时,教学准备非常充分,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以非常浓厚的兴趣对蜗牛的身体、蜗牛的壳做了观察,并获得了较大的收获,可当和学生一起观察蜗牛吃食时,用尽各种办法,费了不少时间,蜗牛就不吃东西,我和学生都非常失望,下课铃响了,我萎靡地对学生说:“下去再观察吧。”在学生的一片“嘘”声中草草收场。

在这以后几天里,我在家对蜗牛吃食情况成功地进行了详细观察,并查阅了很多资料。通过分析,上次课堂观察失败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课堂环境影响所致,第二天我就在对光线、噪声、人体气味、振动条件分别作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蜗牛吃食物,得出课堂上的强光、振动条件对蜗牛是非常不适应的,所以蜗牛吃食观察失败。

想起学生的“嘘”声,恨不得马上到课堂上去亮一手,把学生镇住。可转念一想,不能太便宜他们了,何不以“蜗牛与环境”为课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呢?于是在上《蜗牛(2)》时,问了一下学生下去观察蜗牛吃食的情况,有部分学生完成了蜗牛喜欢吃什么食物,能在多远的地方发现食物等课题,我顺势引导给予较高评价:“比前次老师在课堂上还行!”提出“还有什么问题吗?”这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上次蜗牛在课堂上不吃东西,而我把蜗牛带回家后要吃东西呢?”以此为课题,我和学生一起探究这个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引导他们从正确方向去研究,经过三周时间的研究,得出了“课堂上的强光、振动环境不适应蜗牛生存,所以蜗牛不会在课堂吃食物”的结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一些探究方法,对《科学》兴趣越来越浓,并知道了较多的蜗牛的知识。这堂失败的课,“失败”得真好。

由此事,我有以下两点感想:

第一、《科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中“蜗牛吃食物的观察”一节内容,在课堂上进行是比较困难的,应该安排在课外,让学生在家完成。

第二、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课题”是在生活中得来的,并非教师造出来的;设计活动要周密考虑,但又要留有调控的余地,注重发挥教育机制,捕捉活动开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成性主题”的价值;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是参与者,不应当表现出比学生能干太多,把所有东西都显露出来,压抑了学生,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挥创造空间。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下一篇: 没有了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