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并教育着——由听课想到的
阅读:
3213
时间:
2005-10-15 07:08:00 1次
反思并教育着——由听课想到的
大丰市南阳镇中心小学 李晓国 陈玲玲
听课对于我们这些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来说是一次很难得的学习机会,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课例,还从理论上让我有了一些不小的提高。第一线的教育教学不能靠简单的教学模式来实现,更不可能靠说大话就能实现。下面联系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以及自己听得许多公开课、优质课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几点怀疑。
专家的评论有时是一针见血的,确实许多时候课堂存在一些假的东西,例如:
1、 是否是“假合作”。
现在的的公开课中,小组合作的形式是越来越多。课堂中学生讨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而许多时候,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的小组合作是假合作,假讨论,甚至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讨论,更谈不上合作。有这样的课:讨论没有真正地让学生讨论起来,没有真正地让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开,没有让学生各抒己见,没有让学生认真地融合小组的意见,没有让学生学会倾听,有时只是用各个小组中的优秀学生作为花瓶,这样的“小组学习”只不过是上公开课一种“唬”人的形式。这样的公开课即使很热闹,细想想,学生得到的知识多吗?
因此,合作学习,讨论学习应该选好时机,选好题材。“合作学习、讨论学习的不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模式。”其形式更不能是“定型摩丝”。我认为合作学习及讨论学习应该注意以下一些方面:
(1)、讨论的时机。
讨论应该在这种时候使用,当学生学习中有意见分歧或学生不易分辨弄清的知识时,这样的时机使用学生不但热情高、参与度高,而且有助于突破难点。正如:“该道出时要道出,该导出时要导出”。讨论不是万金油。
(2)、讨论的选题。
讨论时,教师应该定好讨论的内容,尤其注意讨论的命题或内容不能过大,过空,应该是学生跳一跳能够碰得着的。否则,学生讨论的热情将大大受损。讨论不应该是教师象发布命令一般,“下面开始讨论。”这种讨论我认为效果也是不好的。
2、 是否是“假主体”
我认为,以学生为主体这句话,如果要真正作到必须教师从自己的理念上先纠正。
(1)、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体,这就需要教师从心灵深处彻彻底底地爱学生,能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
如果真做到这一点,教育将会是多么富有人情味。
孩子一次两次作业没有做全,如果你当自己的孩子来看,你会怎么做?
孩子迟到了,如果你当自己的孩子来看,你会怎么做?……
如果遇事都这样想一想,教师的行为将是另一番景象。
(2)、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还要放下架子,和学生“平起平坐”。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给学生的感觉就是严肃、高高在上。一些教师认为如果和孩子太亲近会降低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威信,不利于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我认为大可不必这样想,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近(指心理距离),学生会更爱教师也更爱学习,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学生的眼中,实习老师永远是最可亲的,因为实习教师给学生的印象是一点架子也没有,能句真正做到“蹲下来看学生”,这样,难怪学生会喜欢。
日前,看电视时偶然看到一个令人动容的细节,在新加坡的教育中孩子可以直称教师的姓名。当时解说称这在中国是会被视为大不敬,要严惩的。不过细想也是,名字只不过是一个人的代号,为什么孩子不可以直呼老师的姓名呢。这样孩子和教师之间会更贴近。
有感于此,联系我们的平时也发现了一些可喜的改变。前些日子我们学校学生刚刚学习新广播体操,有些教师就自己也跟着学生一些学习,学生第一天可能会觉得好笑,但是第二天他就会这样的老师很可敬,因为他们和我们一起在学习。这样也会感染学生好学的情绪。
由此也试想到,我们在星期一升国旗时,要求学生唱国歌,学生的唱国歌的声音都很小。如果我们教师也带头唱起来,学生的唱国歌的情绪可能会大不一样。但教师为什么不唱呢,因为放不下架子,因为师道尊严。
(3)要相信孩子。真如专家讲座中所讲,现在的孩子不得了。确实,例如我们班的学生在期中考试之后,联系试卷上有一道选择题:爸爸每天工作8时、8点钟、还是8小时。找出课本上有一道例题的单位用错了。(当时,我上课时只提到课本上的写法有此问题。)学生现在联系考试试卷的题目找出了教材错误的证据,是我没想到的。
3、是否是假“现代”
(1)、媒体应该画龙点睛。
一些课堂,教师用了许多的先进的教学媒体,着实会让听课者耳目一新,但静心细想:这样的媒体使用是不是用到了点子上,因为大家都知道,再先进的媒体,学生也会看厌的。过多过滥的多媒体,反而会让学生过早地失去兴趣。如从最初的黑板、卡片到投影再到多媒体,长时间媒体使用后,孩子会没有新鲜感,因此也不可能保持持久的注意力。“好刚用在刀刃上”,媒体的使用应该是真正地用在节骨眼上。媒体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唯一手段。吕立晨老师的课正证明了这一点。
2、培养创新精神及质疑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不竭的动力。”在教学工作中,要改进工作方法,把孩子培养成勤于动脑、敢于质疑的“小问号”,勤于探索、善于钻研的“小发现”,勤于动手、乐于实践的“小能手”。 在传统的观念中,许多教师都把让学生“带着问号来,带着句号走”作为自己的天职,其实,现代教育思想更需要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一个好的提问往往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小学是人一生中最具有创新禀赋和潜能的时期。保护好这种天赋,需要我们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多问“为什么”,作为老师,要善于倾听孩子们的问题,不能因为他们提出的问题幼稚就置之不理,要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用“为什么”与现实世界摩擦出创新的火花。
二、几点借鉴。
1、教学的最高境界应是反璞归真。
一堂好课给我的感觉是:无论是她的一段读书,一句表扬的话,一个关怀学生的细微动作,都是那么地自然。让人觉得很要听。
联系几位无锡回来的教师谈于永正老师上课如行云流水一般,由此想到要达到这种境界,下面的几点是必需条件。
(1)深厚的教学基本功。
朗读的技巧,和学生交流的口气,表扬的感情等等这些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
(2)敏捷的教学机智。
这节课因为学生看到有话筒,比较好奇,所以不停地有学生在摆弄话筒,吕老师能够注意到这个细节,并且让学生跟着配音,真的是非常睿智。
(3)思考到位的教学设计。
思考到位不仅包括合理的过程,还包括教学环节中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学生的学习设计等等等等。
只有做到上面这几点,教育才能更加完美,因此,“教师不但要教书育人,还要教书育己”一点不错,时代不断进步,作为教育者更应该多学习,不停地学习。
2、教学还是要实实在在。
教育学告诉我们:评价一节课的好坏最重要的不是看用了什么先进的手段,而是看——教学效果好不好。吕老师的这一节课的训练非常扎实,对于读更是进行了大量的评价辅导,其评价不是一评价就过去,而是再让那个错的学生读,直到学生读会读好,我认为在这样的环节中,那个学生真正得到了进步。这是最实在的教育,也是最成功的教育。
曾看到过这样一句有趣的话:别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仔细想一想,这句用在教育改革上也是比较贴切的。教育的主体是孩子,一切教育改革都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千万不能让孩子对教育失去兴趣。
作 为教育者,每天必须在反思中实践着,在反思中教育着,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有不断的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