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市教科院主办、万州高级中学承办的高中青年物理教师教学大赛,既是中学物理届的盛事,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平台,也为我提供了极佳的学习机会。参加此次评审工作,我受益匪浅。
什么课是好课?浙江功勋教师吴家澍提出简单的标准:能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课就是好课。我以为,一堂好课应该具备“四有”:有料、有序、有效、有趣。“有料”是指学习内容有较大信息量,“有序”是教学的组织应该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有效”是指教学结果即学生的掌握情况良好,“有趣”是教学的趣味性高,让学生快乐学习。如果用这些标准衡量,我所赏析到的这十一堂课都是好课。
一、我应当学习之处
1、教学方式更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
经过十多年的教学改革,课改理念深入人心。大都采用“个人自学、小组互学、教师导学、全体展学”的教学方式。自学能解决的就不用小组互学,互学能解决的就不用全体师生展开讨论、讲解。
用导学单进行清晰的任务驱动,渐次深入,问题逐个解决,学习效果大大增强。教师起到了真正的引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样全体学生都全身心参与,学生所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2、实验引人入胜、让人大开眼界。
设计精巧、精美、规范、定量化测量效果好,显示出老师们发明创造智慧。
3、教师个人素质非常好。
普通话、教态、教学激情、板书、课堂教学节奏把控等诸方面都几无挑剔,显示出很强的教学基本功。
4、现代科技融入课堂。
一是信息传递方式。有老师用I pad现场将学生实验的装置、操作过程、原始数据、处理所得的数据直接投影在屏幕上,即景即时,形象直观。
二是数据处理。用Excel表格自动拟合直线,快捷、准确。更有老师先在表格上记录数据,自动逐个描点,然后再自动连线,这样显示了物理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和过程,规律的得出不显突兀。
5、平等对话的方式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杨家坪中学王怡老师采用的小组发言人的产生方式。把六个小组分成A到F组,组内每个人的编号分为1-6号(或1-5号)。教师准备两组签:小组签和个人签。随机抽签决定发言人,如C组的3号同学。这昊既有“越随机越公平”,更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那展示的机会,当然这也是最有效的驱动。如果采用惯常的学生自愿展示的方法,经常是让优秀的学生变得更优秀,让学困生学习越来越困难。
当然,任何一堂课不可能完美无缺,更不可能毫无争议。我觉得有如下值得商榷的地方。1、探究。
探究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它也叫发现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思考、推理,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的学习方式。可见,小组实验固然是探究,用已有的理论知识推理演绎也是一种探究,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更重要的探究方式。
这些课总的来说,理论探究不够。有些问题只需要用思辨便可知结论,比如第一个课题《焦耳定律》,不必花大量时间去用实验得出Q正比于R,因为I、t相同时,n个相同的串联电阻发热相同,总发热量一定是单个电阻的n倍,故Q正比于R。再如第二个课题《导体的电阻》,公式中也可以R与L的正比、R与S的反比关系,直接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电阻的串并联关系理论推得,不需要实验探究。如果非要设计实验,也仅仅是验证性的。电热与电流的关系、电阻与材料种类的关系,因为学生用现有理论难以推演,才应该成为实验探究的重点。
2、实验器材的设计思想。
现在赛课越来越多的以实验出彩,以实验取胜。实验有向精密化(如平面数字化)和繁杂化方向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精密化本身没有问题,但也应该有“度”。过于复杂精密的仪器会淡化中学物理的主题。因为中学毕竟学的是基础物理规律,繁杂化八可能会喧宾夺主,把简单问题弄复杂。设计时应以“简约而不简单”为理念。
3、教学机智。
赛课经多次打磨,程序已经固化。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新生成的问题仍要重视,不能一直不管。如在一堂课中,两组相同镍铜丝,一组测出是1.1×10-6Ω·m,另一组是0.5×10-6Ω·m,差别这那么大,可能是什么原因?若是接触问题,就可以用本节课的知识去解决,正好是一个鲜活的教学素材。有两堂课学生在实验完成后未及时关闭电源,老师没有发现。上午的最后一节课选手就做得挺好,纠正展示学生的姿态,既体现“心中有人”,又体现应变能力。
4、课题引入。
我主张引入要适当温和。比如小车远近变化引起小灯泡亮度变化,太过神秘,让学生思维偏离课堂(当然若能及时让学生探究也可以)。
引入要紧扣主题,如从今年诺贝尔物理奖引入《焦耳定律》就显得有些生硬。
当然,瑕不掩瑜,上述这些“问题”也只是笔者吹毛求疵。
不当之处,敬请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