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课程理念深入课堂已常态化,教学设计中加强了核心素养的渗透与培养,“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在课堂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1、课堂整体设计始终贯彻了新课程理念,特别注重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每节课都留给学生大量自主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新的知识,自主地进行实验(全部安排了分组实验),不再是一言堂,不再是满堂灌,处处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
2、教学中体现了较丰富的人文关怀。通过巧妙的设计,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习惯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健康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蜀都中学:老师展示了利用干电池和香烟包装锡箔纸野外生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交给了学生野外生存的技巧,结束时还不忘提醒学生安全注意事项,要做好哪些防护措施。
风鸣山中学:让学生通过计算知道了电机不转动时热功率大大增加,教师及时提醒学生生活中出现这种情况时要及时切断电源。(生活中当用电吹风吹头发时,如果电机不转了,我们发现电吹风的温度很快会升高到很高)。
南州中学:开课即展示万州美丽的夜景,无疑地拉进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让师生心意相通;
二十九中:当学生回答了教师的问题时,会适时的或用语言作出回应或拍拍学生的肩膀,这样的人文关怀,对学生或鼓励或安慰,都会在学生的心中留下阵阵的涟漪。
育才中学:在学生上来完成实验后,递给学生一张毛巾擦去手中的液体,这体现了多好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呀;
合川中学:利用视频让学生了解了电源短路的原因及危害,让学生要养成及时切断电源和拔下电源插头的好习惯;
垫江中学:用实验演示了短路时点燃烟花的现象,让学生了解电源短路的危害,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3、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增加了更多的巡视和交流。教师能静下心来关心学生的问题,解决学生的问题,与学生充分的地进行交流。
二、实验设计有创新。本次赛课各个团队作出了巨大的努力进行实验的设计和创新,开发出了一大批简洁、实用、效果好的实验,让人眼前一亮心情愉悦。
蜀都中学:利用干电池和香烟包装锡箔纸野外生火(电流的热效应,效果好,有实际意义);
凤鸣山中学:神奇的风车,定量研究电动机的机械功率(利用光电计时器测重物的收尾速度,有创意);
南州中学:课的引入即用电动机转与不转时灯泡亮度的变化,立即吸引了老师和学生的兴趣,带入到探究的冲动和激情中(实验设计简单、易行、效果好);
二十九中:圆筒实验模拟了电阻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将学生看不到的模拟了出来,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有新意);
育才中学:打开智慧之门的两把钥匙不同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江津中学:火能关机的实验(简单又能说明问题,效果好);
巴县中学:一个音量开关引发的问题,分别利用人体、不同材料的导体、不同长度的导体接入电路,通过音量的明显变化直观表现出电阻的变化,效果很好,让人印象深刻;
丰都中学:利用实验演示了一节干电池能让小灯泡发光,而两节干电池却不能让小灯泡发光(制造矛盾冲突);
垫江中学:利用数字电压表准确、方便地测量了水果电池的很小的外电压和内电压,(效果明显、直观)。
三、特别注重了课的引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老师们均加强了引入的设计,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1、利用实验引入:江津中学的趣味小实验
南州中学的实验
凤鸣山中学的实验
育才中学的实验
2、利用情景剧引入:家长与孩子偷偷用电的斗智斗勇
3、制造矛盾引入:丰都中学利用实验演示了一节干电池能让小灯泡发光,而两节干电池却不能让小灯泡发光,这样的现象与学生的认知完全矛盾,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的欲望。
4、利用学生的前概念制造冲突,引入新课:巫溪中学的老师让学生猜测用电压表测量两节干电池两端的电压,几组学生都毫不例外的猜测3V,实验却大大出乎学生意料,高高的吊起了学生的胃口。
四、新技术、新手段大量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一大批新技术、新手段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了实验的可视度,加强了课堂的实时反馈,丰富了课堂的形式,展现了课堂的真实性,大大的提高了效率和效益。
1、手机应用到课堂。
凤鸣山中学利用手机的连拍功能记录下电压表,电流表的动态读数,从而比较准确的找到收尾时电压、电流值;
二十九中利用手机将学生答题情况拍照,然后利用同屏器实时传输到电脑,课堂的真实性、针对性、效率大大提高。生活中有很多的现象,我们的教师可以利用手机记录下来,作为教学的素材。又比如复习课、讲评课随时拍下学生的情况,及时展示,效率和效果一定会更好。
2、微课融入到课堂教学。重庆二十九中讲解电功的计算式时采用了微课的形式,别开生面,丰富了课堂的形式。
3、凤鸣山中学利用光电计时器测物体的瞬时速度。
4、数字实验走进课堂。江津中学利用传感器实验定量研究了导体的电阻R与温度t的关系和导体的电阻R与导体的面积s之间的关系。
5、二十九中在讲解物理学史时,将可能略显枯燥的内容预先录好,然后一帧一帧的编辑,提高了播放的速度,大大节约了时间,给学生不一样的感觉。
五、物理学史合理地融入到课堂中。
六、需要改进或加强之处
1、需要加强钻研教材,进一步准确理解教材的意义。
例如在推导电流做功的计算式时用到了两个公式, W=qU和q=It,但这两个q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前一式子中q为在电势差为的两点间移动电荷的电量,后一式子中q是时间与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怎么把这两者联系起来呢?教材为此画了一个示意图,还专门画了三个截面,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流量的概念,在相等的时间通过每个截面的电量都相等;其二,等效于在t的时间内从左端流入右流流出了这么多的电量,也等效于在t的时间内q从左端移到了右端。
2、物理学史的引入要合理、自然,比如讲焦耳定律时,有老师引入了开普勒→牛顿→爱因斯坦,我个人认为有些牵强了。
3、新技术、新手段的引入要注重细节和适度、合理,更要看需不需要。
4、实验探究方案能否考虑先让学生来思考、设计,这几个题课实验思想、原理、方法、技巧、器材都是比较简单的,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完成。
5、学生展示成果时,能否增加一个交流与评价的环节。
6、进一步加强教师基本功及教师素养的培养。
(1)注重语言的准确性。比如这样的叙述: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电能转化为重物的机械功率等。
(2)加强书面表述的规范性。比如电压表的读数:2.0V、5.0V、0.300V等。
(3)注意课件的细节。比如正体与斜体等。
(4)教师的教学机智与预案。
(5)加强专业学习,绝对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科学性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