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故事---林则徐
阅读: 2928 时间: 2006-07-17 20:42:00 1

                          中国·清代两广总督、民族英雄

林则徐(1785—1850),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建)人,嘉庆进士,历任东河河道总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1838年9月,上书道光皇帝,力请禁烟;12月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主持禁烟;次年在虎门当众销烟。1840年1月任两广总督,在广东沿海抗击英军的侵略。10月,受投降派诬陷被革职,次年充军新疆伊犁。能诗文,著作有《林文忠公政书》等。

 

林则徐是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他的成长与其父林宾日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林则徐诞生与福州左营司巷中的一户只有“矮屋三椽”的人家。父亲林宾日是一位终生以教书讲学为业的下层知识分子,当时已年近40;母亲陈文华也出身于一个下层知识分子的家庭。林宾日因为想起被誉为“天上石麒麟”的南朝才子徐陵(字孝穆),因而为儿子取名为则徐,字少穆,希望儿子能早日成为徐陵一样的人才。

林则徐刚满四岁时,林父便每天带着他一起到自己受聘的罗家私塾,开始对其进行启蒙教育。当时私塾里有很多莫名其妙的规矩,学生稍有不从,就会受到体罚,轻则打手心,重则顶砖头。林父尽管望子成龙心切,但他却反对这种做法。他十分注意施教方法,从不压抑孩子的天性,总是让儿子在快乐的活动中享受读书的乐趣。孩子淘气时,林父从不打骂。平时,在授完课后,他会让孩子放任地玩耍一阵,然后把儿子抱在膝上。一字一句地教他诵读文章和诗词。

春去秋来,林则徐已在私塾度过了三年时间,这时他已能熟练地背诵许多文章和诗词,而且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于是,林父便开始教林则徐写文章。当时有人劝林父不要过早教儿子做文章,林父却回答道:“此儿灵性,时有发现处,不引之则其机反窒。”在林父的耐心教诲下,几个月后,林则徐的文章就写得很不错了,很快便以童年写文章而闻名于乡里,被人们视为“神童”。

事实上,林则徐的智力得到较早的开发,正是林父教育方法适当的结果。诲人不倦,循循善诱,讲授义理时注意具体可见的事情来举例说明,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点燃孩子的智慧,这样孩子的智力自然就与日俱增。

制造愉快的学习气氛和宽松的教育环境,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不过,这并不等于对孩子不加约束。林父要求林则徐读书要刻苦勤奋,规定每天读书到深夜,而且寒暑都坚持如一。每天晚上。林父便在一盏小油灯下亲自辅导儿子学习,家中其他人也在灯下忙碌做事。清苦家庭的勤奋作风,对林则徐道德品质的培养起了很大的作用。

林家生活非常清贫,平时连温饱都很难保证,每到除夕之夜才能吃上一顿素炒豆腐。尽管如此,林父典当衣物,也要保证儿子学习。有一年春夏之交,青黄不接,林父将家中仅有的一点粮食借给了别人,自家人却饿着肚子。即使这样,林则徐父母挖回野菜让儿子充饥后仍不放松他的学习。

父亲的言行举止对林则徐的影响很深。后来,他在官场上注意了解民间疾苦,作风清廉刚直,不与贪官污吏为伍,这当然不是偶然的。林宾日生活在清王朝中期,古老的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衰败、解体,欧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乘机侵入我国沿海地区,他们贩卖鸦片,毒害中国人民。当时的一些爱国知识分子,看到这种情况,都想把国家整顿一番。林宾日也是如此。他要求林则徐不拘于崇尚儒家经典或专攻考据汉学的框框,要博览各种典籍,借以开阔眼界。在父亲的具体指导下,林则徐研读的范围十分广泛。正因为这样,他对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十分崇敬。林则徐常与朋友们一道讨论清朝政治的腐败,外国势力的侵入,鸦片流毒的危害,使自己的爱国热情不断升华。

林则徐在父亲的精心教导下,知识学问根基扎实,德行高尚,从小立下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养成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20岁那年,他乡试中举。然而命运多舛,初次入京会试落榜,但他回乡下仍不改匡时济世的凌云壮志,勤学不止。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再试中进士,入翰林,并由此开始他的政治生涯。

1820年开始,林则徐曾先后在浙江、江苏、湖北、河南和河东、两江等地任地方官。他以办事重实际调查著名,颇有政绩,以至于有“林青天”的美誉。林则徐一生牢记父亲对他“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导,用自己的才学和品德,为国家的兴盛和富强呕心沥血,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