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为本的现代学校管理
阅读: 1913 时间: 2006-11-05 10:53:00 1

                
    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现代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包含学校与其外部的多种联系,又包含学校内部诸多因素间的相互联系。科学地引导和协调这些因素的矛盾运动,学校教育才能健康地发展。管理正是承担着保证学校通过有序运转完成提高教育质量的任务。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以人为本是学校之所以为学校的理由,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最高原则。
                       一
    “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①如果说校长是“学校之魂”那么决定校长教育行为的办学理念就是“学校管理之魂”是立校之本。以人为本的办学管理理念就是
现代学校的立校之本。
    《行政管理学教程》之“行政领导的方式”把行政领导方式列为四种,即:
    1、命令式。这种方式的行政领导,往往运用相应法规所赋予的权力,强制性地推行工作,一般很少或根本不与下属商量,下属的工作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方式有责任明确、行动迅速等特点,但也有不易激发下属积极性的不足。
    2、协商式。这种方式也可以叫民主式,即领导者注意在决策和执行的过程中,倾听下属的意见,处理问题以理服人。这种方式比较能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形成比较宽松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在现代的行
政领导活动中,这种方式的运用日渐增加。
    3、重事式。持这种方式的行政领导往往偏重组织纪律约束和行政手段的强制性,以确保工作目标的实现,而对人的因素相对不够视。
    4、重人武。这种方式与第3种方式刚好相反,认为工作效率的提高是与对人的重视相联系的,所以一般特别注重解决下属的实际问题。这种方式对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不足之处是容易忽视必要的管理制度以及必要的制裁。
    综上所叙,“命令式”和“重事式”弊端较多,而“协商式”和 “重人式”利大于弊,作为行政领导者应以人为本,根据不同时间、地点和工作性质的需要而灵活运用,绝不能僵化地使用任何一种方式。
                        二   
    领导者的素质,是领导者智力、学识、经验、气质等各方面的综合反映,是能否做好行政工作的最重要的基础性条件之一,感召力是其根本。感召能力,是一个优秀的行政领导者的重要素质。“有建树的领袖人物都有坚强的意志,而且懂得如何调动别人的意志。”③感召,是一种品格德行的显现,是对他人人心的征服。诚信待人,与人为善等思想充分肯定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兼爱为基础的尚同,尧舜等先王实行尚同一义是通过设政长、刑政而实现的。墨子说:“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也就是说,天下大乱起源于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爱心温灭。“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人人相亲相爱,共存共荣,以求得整个社会的和谐。先秦诸子百家墨子的兼爱,就是从以人为本着眼的。
    实践经验表明,领导效果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及情境三者的函数。领导者决策正确、办事公正,可以受到下属的信任,增强个人权力的基础。
    领导者的基本类型可分为任务型领导人和社会情感型领导人两种基本类型。任务型领导人是着重抓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领导角色,其主要作用是制定具体的目标和计划、监督执行规章制度、进行工作安排和指挥,维持群体或组织内部的工作程序和工作关系,检查工作质量和数量的完成情况等等。社会情感型领导人是着重抓群体成员内聚力的领导角色,其主要作用是维持群体或组织内部的人孙关系,加强沟通和团结,减轻群体成员的心理压力,解决群体成员之间的纠纷和争论,稳定工作情绪和态度,提高土气等等。善于提出计划,进行组织分工,稳定情绪及能够得到大多数信赖的人容易被接受,因他们实
行了以人为本的管理。
                三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于 1943年在《人的激励理论》一文中提出“需要层次论”,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种层次,由低向高,而高层次的需要为“归属的需要”——指对社会交往、情感、友谊、爱情等的需要,包括得到他人关心、爱护、认同、友好帮助等方面的需要,可能满足这些需要的因素主要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友好的群体、温暖的家庭、愉快的合作等等。
    “尊重的需要”——指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要,包括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增强自信、个人威信、受到他人重视、赏识、良好评价等方面的需要,可能满足这些需要的因素主要有个人的社会地位、身份、职务、等级、能力、学识奖励、荣誉称号等等。
    “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一种最充分地发展个人的真正潜力、创造性地表现出个人技能和才干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包括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自我满足、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等方面的需要。可能满足些需要的因素主要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独立自主的工作条件、足够的权力和资源等等。
    要管理好现代学校,就不能忽视人的这些需要。学校是育人的地方,重视人,重视人的需要,就应以人为本,管理好学校。
                                      四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以人为本是学校之所以为学校的理由,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原则。现代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管理宗旨是,以尊重人、关心人和信任人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以造就人、成全人和发展人为学校一切工作的落脚点。
    在建国以来的几十年中,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学校教育不以生为本,而是以分为本,见分为见人,重分不重人。
    在学校管理中,分数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工具,也是学校管理和考查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很难想象,取消了世代相传的记分制,学校还像不像学校?遗憾的是,在传统教育中,分数被绝对化、偶像化了。分数从“促进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异化为控制教师了作和学生学习的一种极可怕的魔杖”。教师和学生在分数面前顶礼膜拜,成为分数的奴隶,学校管理和评价盛行分数主义,结果培养出大批高分低能,心理素质差的学生。
    在现代教育体制下,分数不是一切,它不仅不能代表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有个性的人,而且就是在认知领域,分数也只能反映可以量化的知识。分数不是教育的实质,教育的实质始终是一个完整的大写的“人”!学校管理者的心中始终应该装着的是人,而不是分数。教育管理者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健康、幸福、品行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高分。
                                    五
    管理一所学校,要有规章制度。校章校规是学校办学经验的结晶和反映。它对于稳定学校秩序、提高教育质量起着保障作用。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不受规章制度的制约。但是学校管理不能因此见章不见人、重章不重人。当今,很多的学校为加强管理,变本加厉地在规章制度上做文章,把规章细则化、标准化,而且配合量化评分和经济制裁,把教师和学生当成管教的对象,把领导自己变成监工,把依法治校变成了以罚治校。
    依法治校,按章办事,凡事讲求公开、公正、公平,这是现代学校管理的基本准队以人为本,要求我们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看待“章”与人的关系:
    首先,“章”是死人,人是活的。“章”是手段,人是目的。从学校来讲,“章”的唯一目的和价值是为了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所以,“章”的制定和实施必须尊重人、信任人、成全人发展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任何管理者和教职工,都不得以任何规章制度为借口伤害人和贻误人。
    其次,“章”是“过去时”的,它必须吐故纳新。只有如此,它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永葆活力。学校管理绝不能动不动拿“老皇历”遇到新事物,要坚决摒弃学校各项工作中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机械主义。管理者和教职工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态度接纳新事物,看待新问题。
    在学校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才是现代教育管理的最高境界。
                              六
    管人,是学校管理永恒的主题,也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核心内容。要管理好学校首先应当管好人,并依靠人去带动其他方面的管理,这是人类文明史得出的结论。现代学校管理强调人的作用,以其内涵来看,它以物为中心的“理性管理”和以人为中心的“灵性管理”相结合为特征,是管人、管理、管思想的有机统一,其核心是对人的管理。
    激发和调动每位教师的内能,把人潜在的优势及其活力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这也是学校面向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倘若学校的管理工作只见物不见人,或者离开了人以及周门的主动性、积极性,那么,这种管理充其量只能是舍本逐末的“画葫芦”,要想实现现代管理目标将是一句空话。
    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力求做到人尽其能,人尽其用。邓小平同志在《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一文指出:“我们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③其实,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首要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因素——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同样也是落脚到人。学校管理更应落实到人,要以人为本。
                           七
    思想政治工作,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部分。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活跃,而学校政治思想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在做教师的工作,通过教师做学生的工作。
   我们必须看到,在学校教师队伍中,还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没有发挥出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还有十分广阔的空间,坚持以人为本则是做好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佳途径。一定要遵循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坚持言教身教相结合,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
   只有抓住“人”这个中心环节,通过富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协调好关系,理顺情绪,才能把教师团结起来,充分调动积极性。有了教师的积极性,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各项工作,才能为广大教师所理解,他们就会开动脑筋,想出办法,从教学教研和教学改革上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并积极投身到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去,发挥巨大的潜能。

                   八
    以人为本的现代学校管理,切忌以“权”为本,权力至上,重权不重人。
    学校管理不能不要权力,不要权力就成了无政府了,学校就会陷入混乱状态,但是行政权力至上,却与教育主旨和使命相背离,也与当代社会民主化、人本化进程相违背。
    权力至上有两个特征,一是人与人的关系权力化、等级化。谁有权谁就可以支配人,人与人之间成为等级制下的隶属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只有上级对下级的单方面的制约性,而缺乏下级对上级的监督,下级没有相对的独立自主性。二是真理和决策权力化。行政级别的高低成为鉴定决策和各项工作的标准。权力至上必然滋生和助长长官意志和命令主义作风,从而排朗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科学化;权力至上必然把人的主体性销蚀殆尽,把人两面化,对上级俯首听命,推命是从,阳奉阴违对下级颐指气使,随。动所欲,权力至上会把学校变成行政机关、权力机关,学校的造化功能,文化功能丧失殆尽,学校成为可
怕的文化沙漠!
    学校需要权力,但这种权力只能服从和服务于学校培养人、造就人、成全人的使命。偏离这一方向的任何权力都会摧残人、摧残精神和摧残文化。
    从校长角度来说,管理学校需要的不仅仅是权力,而且还需要想和精神。如果说行政领导是以权管人,那么思想领导则是以理服人。权力是强加而必须服从的,理论则是使川创而甘愿接受的。
    总之,在以“物”为本的学校管理中,人不见了。人作为学校教育的全体,被遗忘干净了人的尊严、个性、价值本来是高于一切的,在这里也都化为乌有了。因此,学校管理热切呼唤:以人为本。

参考书目:
①《苏霍姆林斯基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8年版
②《行政管理学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9.3版
③《领导者》尼克松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
④《中国领导思想史简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3年版
⑤③《兼爱中》
①《组织行为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3版
③《中小学管理》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9年版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