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48天,考生要避免陷入的误区(含建议)
来源:
阅读:
937
时间:
2021-04-18 21:54:41 4次
距离高考还有48天,这是考生查缺补漏的最关键的阶段,也是全力冲刺的阶段,这一阶段往往又是考生最迷茫的阶段。一些考生会突然感到没有动力,或者会有一种无力感,见过不少这样的同学,题目没少做,时间没少花,精力也都在学习上,就是成绩不见提升!原因很多,但总结起来,主要是以下问题。如果在冲刺阶段一旦陷入到下列误区,那么复习效率就要大打折扣!希望能引起师生重视!刷题不是随便买几本书,几套题做一做,题目难的翻翻答案,题目冗杂的略过,题目简单的跳过,刷题的目的一是帮助理解知识点,二是查缺补漏,三是保持做题的敏感性。(2)刷题时,不要做完一道题就马上对答案。刷题一定要注重整体性,要一整套一整套来刷,不要一道题一道题去刷。(3)刷题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最好是找到自己的问题后,有针对性选择一些经典的典型试题、最新模拟题去做,做的目的最主要是掌握这一类题的规律。总之,通过刷题,你就能很容易的找出哪一类题不会,哪一知识板块不够熟练,那么复习就有方向了。并且刷题的过程中,你总结出的相近的做题思路,对做题能力的提升是有很大帮助的。再者,在刷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学科特点,这样刷题才更高效。每次考试结果出来,很多同学都纠结于考试结果,没有考好就感到很沮丧,还有些同学可能会因为碰巧侥幸做对某道题,看得分了就不管了,其实还是不会。一场考试,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反思总结才是最重要的。(1)考试后要对在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计算、审题知识、缺陷或知识模糊、细节、做题方法、能力,究竟是哪里出了偏差,对每种类型的错误都要有对应的方法和措施,避免在下一次考试中再犯此类错误。(2)时常看错题。所考的试卷不是老师一讲自己一纠错就收起来,而是经过一段时间后,要重新做一遍试卷,要力求得满分。等快到下一次考试时,可以直接拿出错题本来复习。多数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与劣势学科,即长板和短板。很多人不能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突出表现为“劫长济短”,机械地生搬硬套木桶理论,(木桶理论是指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称为短板效应。)把时间和精力都集中于补短,结果得不偿失。当然,也不能一味任性地把时间和精力都集中于扬长,结果长者很难再长,短者却越来越短。因为,高考录取是总分为王,因此不宜用“木桶理论”,而要用“线段理论”,即板块之和拼接而成的线段越长越好。建议:扬长在前,补短在后,扬长为主,补短为辅,强势学科找弱项,让强势学科真正做强,使总成绩始终有一个强有力支撑,弱势学科找强项,让弱势学科不至于太弱,让弱势学科在逐渐补充的过程中有计划地变强,弱势学科的形成是一个历史长期遗留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提高的,千万不要挤占强势学科的学习时间,拆强补弱,很有可能弱的没补上,强的拆掉了。总有学生到高考的冲刺阶段就“自信爆棚”,突出表现为:我行我素,另起炉灶,不再相信老师甚至学校。你复习必修1,他看必修2 ;你上语文课,他做数学题,学校组织的大型模拟考试,他也会提出异议不想参加,理由是打乱了他自己的复习计划,更有甚者要求离校回家自学等等。建议:在冲刺高考的关键阶段,要自信但不要自负,要自强但不要自恋。客观认识和评估自己,正确处理与老师、与学校的关系。要相信老师,老师一定比你和你父母在高考上有更丰富的经验,何况老师对你的问题最了解。如果有时间可以多和老师去聊聊。千万不要盲信猜题押题,不要相信一些人制造“噱头”,盲目相信来自外部的所谓的高考命题信息或内部秘密(特别是来自一 些社会上的高考辅导班的信息)。还有一些人喜欢猜题或押题,不是把心思放在能力提升上,而是想着投机取巧,每年这方面的教训都很多,结果白费心思,反而会在考场造成了心理压力和紧张。建议:正确对待外来的信息,后期最忌来自外部的干扰,不能盲从盲信,猜题和押题反而会导致考试压力和正常发挥,要把握方向,要全面对标考点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押题上。要相信自己,相信老师,相信学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