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学会坚韧 励志前行》主题班会设计
阅读:
1080
时间:
2016-05-07 11:24:45 1次
一、活动背景
独生子女普遍缺乏独立、坚韧等人生路上必备的性格品质,父母、长辈、亲友的捧爱使得“小皇帝”“小公主”挫折教育缺失,缺少独自面对困难的勇气和面对责任的担当,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和未来人生目标的实现。本次主题班会是为了帮助学生培养独立坚韧、自立自强的性格品质。
二、活动目的
1、让学生了解坚韧的性格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主动树立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智于面对的挫折意识,加强学生挫折教育;鼓励学生胸怀大志、志存高远,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化解困境,战胜挫折,迎接人生的种种挑战;
3、借用文化软实力感染、触动学生,借助榜样的力量影响、鼓舞学生,促使学生树追求卓越、成就大器的人生目标。
三、 活动准备
1、邀请家长代表与会
2、准备反映坚韧性格的励志视频、励志歌曲和暖场歌曲
备选视频:
泰国潘婷广告《飞扬的卡农》、Nick Wujicic励志短片《永不放弃》、励志节目《为何不可能》专辑、讲述《谢坤山》、《你,天赋潜能》、马云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俞敏洪演讲系列导读、李开复演讲系列导读
备选歌曲:
如五月天《咸鱼》、郑智化《水手》杨培安《我相信》、周杰伦《蜗牛》、张雨生《我的未来不是梦》、Beyond《海阔天空》、范玮琪《最初的梦想》、梁静茹《掌声响起来》等
3、准备意志力测试问卷,每人一份
4、准备积极心理学研究《因为坚韧,所以成功》,向同学们讲述解读
5、准备温情的电台音频《你期待什么,就发现什么》
6、让同学们收集身边的励志故事并向全班同学讲述
7、主持人准备串场词,班委负责班会现场布置
三、活动安排
1、播放开场暖场音乐,等待学生和家长陆续就坐
2、主持人播放短片《飞扬的卡农》,学生们探讨,引出本次班会主题
3、发放意志力测试问卷,主持人解释填写规则,现场测评并统计结果
4、主持人带领研读积极心理学研究报告《因为坚韧,所以成功》
5、全体闭上眼睛,倾听温情音频《你期待什么,就发现什么》
6、选五名同学讲述身边的励志故事,学生自由发表感想
7、家长妈妈发言,班主任总结
8、全体合唱杨培安《我相信》
四、相关材料
意志力测评问卷
指导语:
下面这个量表是用来了解中学生的意志力的,共有20道题,每道题都有5个备选答案,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A、B、C、D、E 5个答案中选择其中一个,并写在每个题目的前面。
A=很同意 B=比较同意 C=说不准 D=不大同意 E=不同意
(1)我很喜欢长跑、长途旅行、爬山等体育运动,但并不是因为我的身体条件适合这些项目,而是因为他们能锻炼我的意志力。
(2)我给自己定的计划常常因为主观原因而不能如期完成。
(3)如果没有特殊原因,我要每天按时起床,不睡懒觉。
(4)定的计划应有一定的灵活性,如果完成计划有困难,随时可以改变或撤销它。
(5)在学习和娱乐发生冲突时,哪怕这种娱乐很有吸引力,我也会马上决定去学习。
(6)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立即向老师,同学,家长,或亲戚朋友等求援。
(7)在练习长跑中遇到生理反应,觉得跑不动时,我常常咬紧牙关,坚持到底。
(8)我常因读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而不能按时睡眠。
(9)我在做一件应该做的事之前,常能想起做与不做的不同结果,从而有目的的去做。
(10)如果对一件事不感兴趣,那么不管它是什么事,我的积极性都不高。
(11)当我同时面临一件该做的事和一件不该做却吸引着我的事时,我常常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让前者占上风。
(12)有时我躺在床上,下决心第二天要干一件重要的事情,(例如:突击学一下外语),但到第二天,这种劲头又消失了。
(13)我能长时间做一件重要但是枯燥无味的事。
(14)生活中遇到复杂情况时,我常常优柔寡断,举棋不定。
(15)做一件事之前,我首先想的是它的重要性,其次才想它是否使我感兴趣。
(16)我遇到困难时,常常希望别人帮我拿主意。
(17)我决定做一件事情时,常常说干就干,决不拖延或让它落空。
(18)在和别人争吵时,虽然明知不对,我却忍不住说一些过头话,甚至骂他几句。
(19)我希望做一个坚强有意志力的人,因为我深信“有志者事竟成”。
(20)我相信机遇,许多事实证明,机遇的作用有时大大超过人的努力。
计分原则:凡是单题号的(1、3、5、7、9、11、13、15、17、19),每题后面的5种答案,从第一到第五依次记5分、4分、3分、2分、1分,凡是双题号(2、4、6、8、10、12、14、16、18、20),每题后面的5种答案,从第一到第五依次记1分、2分、3分、4分、5分。
20题的得分之和与意志品质的关系如下:
81~100分,意志力非常强 61~80分,意志力较强 41~60分,意志力一般
21~40分,意志力薄弱 0~20分,意志力很薄弱
积极心理学:因为坚韧,所以成功
网址:http://www.xinli001.com/info/emotion/Grit_to_High_Accomplishment/
心理导读:积极心理学认为,坚韧是取得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没有坚韧的品质作为积淀,就很难在专业领域内达到一定的高度。心理学家们通过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题记:在11月10日于清华大学召开的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上,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先生发言的最后一部分提及了关于坚韧的研究,这是积极心理学在成就领域的最新发现。
“坚韧”是一系列由Angela Lee Duckworth博士主持的研究项目,它发表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Vol.92,No.6)上。这项研究认为,在决定一个人的成就方面,坚韧(毅力)也许和智力同样重要。
Duckworth说:“坚韧对高成就来说是必须的。”作为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学生,她现在的职位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个心理学助理教授。Duckworth研究很多聪明的人。当她与积极心理家塞利格曼博士一起做研究时,她开始想弄清楚是什么特质超越了IQ,从而导致那些学生成为自己领域的佼佼者。
为了弄清楚以上的疑惑,她开发了坚韧量表,这个量表要求参与者回答自己与“我做任何事都有始有终”、“我曾经克服挫折去赢得了一个重要的挑战”这样的描述有多少程度的一致性。而反向计分的描述是“我的兴趣每年都有转变”。
接着,Duckworth把量表发给了一些访问积极心理学网站的25岁以上的人,以及常春藤联盟大学本科生、西点军校学员和斯克里普斯全国拼字比赛决赛的参赛者。
纵观六个研究,Duckworth发现了坚韧对成功的获得有显著的影响:也许并不奇怪,更坚定的本科生比同龄人获得了更高的平均绩点;西点军校中拥有更坚韧品质的人更有可能在第一个夏天之后留下来;同时,在拼写大赛的参赛者中,坚韧拼写者的排名比缺少毅力的竞争者靠前。与那些不太坚韧的同龄同伴相比,更坚韧的个体往往比较年长,有更高的教育背景,且更少作出职业的变更。
但是令Duckworth感到惊奇的是这样的发现:坚韧并没有受IQ约束,两者并没有被束缚在一起。她说:“我不相信那些让人更聪明的方法,但是坚韧的这些品质也许是可以被教授的。”
想知道她给那些希望最大限度实现潜能的人的建议吗?
“如果对你来说,成为你所在领域内的翘楚是一件重要的人生大事的话,那么在你感到困难的时候你就更应该坚持住。”她说,“想取得较高的成就,坚韧和天资一样,也是基本的素质。”
心理FM原文《你期待什么,就发现什么》
网址:http://fm.xinli001.com/#1108
开场:克服缺陷本身并不是我们的目标。优势和天赋会为我们指出一条明路,沿着这条路努力前行,缺陷会自然地慢慢消退。而优势和天赋,正需要我们带着福尔摩斯的眼睛,带着自己的预期,去发现和创造。
亲爱的朋友,我们又一次相约在心理FM,世界和我爱着你!我是主播暮然。今天我们一起分享的文章是动机在杭州的《你期待什么,就发现什么》。
小说《银色马》中有这样一段情节:
“福尔摩斯接过布袋,走到低洼处,把草席拉到中间,然后伸长脖子伏身席上,双手托着下巴,仔细查看面前被践踏的泥土。“哈!这是什么?”福尔摩斯突然喊道。这是一根烧了一半的蜡火柴,这根蜡火柴上面裹着泥,猛然一看,好像是一根小小的木棍。
“不能想象,我怎么会把它忽略了。”警长神情懊恼地说道。
“它埋在泥土里,是不容易发现的,我所以能看到它,是因为我正在有意找它。”
和小说中的其它故事一样,福尔摩斯发现了警长所没有发现的东西。在这本 把演绎法当作基本科学方法的侦探小说中,作者敏锐地指出,福尔摩斯比侦探高明的地方,并不在于一般的观察能力,而在于假设和期待。
“我之所以能看到它,是因为我正有意找它”。
正如《心理学是一条河》所讲的,在积极心理学的号角下,心理学家开始有意识地把研究视角从消极心理(河流的下游)转向积极心理(河流的上游)。这种视角的转变不只意味着研究者更仔细地搜索原先没有发现的积极人性——这就像警长换了一个更清晰的放大镜。这种视角的转变更意味着研究者思维的变化——像福尔摩斯一样,从被动观察到主动预期。对于研究者来说,这种思维转变不仅会发现关于积极人性的新事实,甚至还能创造新的积极人性。大量积极心理 的新概念,不就是这个领域最前沿的研究者创造的吗?
让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思维的转变究竟会带来什么。
心理学家曾经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如何帮助儿童从早年的心理创伤中恢复。在疾病医治模式下,为了弄清早期创伤经历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他们需要关注那些创伤最严重的儿童。他们也确实发现,战争、自然灾害、虐待、父母的死亡、与父母分离、极度贫困……很多创伤经历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可是,研究也止步于此了。越是研究深受伤害的儿童,越是强调童年创伤的影响,心理学家就越是无法找到克服这种影响的有效方法。直到七八十年代,心理学家戈麦兹等人开始摆脱医学模式,转而关注那些经历了创伤却适应良好的儿童。一切忽然开始变得容易了。是的,即使经历了严重创伤,仍然有很大比例的儿童在今后的生活中适应良好。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学校、家庭、社会给了他们什么样的帮助?他们自身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这些心理特点是可教育的吗?所有的答案,都指向了解决方案。今天,这个叫「心理弹性」的研究领域,对帮助儿童从创伤经历恢复的贡献,远远超过了疾病模式下对创伤影响的研究。
这就是思维转变的力量。心理学家通过思维转变,不仅发现了现象、找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且“创造”了新的积极品质 ——「心理弹性」。
从消极思维到积极思维的转变 不仅影响学科发展,对社会和个人也有同样的启发意义。
对社会,媒体对于消极事件的过度关注让我们错把消极个案当作普遍的社会现象。当我们把这些负面信息当作唯一的真相广为传播的时候,我们成为了消极文化的缔造者和牺牲品。如果没有媒体传播所产生的示范效应,也许就不会有富士康的十一连跳。如果没有对彭宇案过度片面的解读,本该简单的助人行为也许不会变成谈虎色变的重大冒险。
对个人,我们太强调对缺点的矫正,而忽略了对优势的培养和发挥。我碰到过太多优秀的学生,努力聪明,却为自己所谓性格的缺陷焦虑不安。他们对自己的不足了如指掌,对自己的优势和天赋却一无所知。他们经常思考如何才能克服内向、敏感、软弱、迟疑……却浑然不知,正是对这些“缺点”的过度关注妨碍他们走向成功和幸福。他们忘了,克服缺陷本身并不是我们的目标。优势和天赋会为我们指出一条明路,沿着这条路努力前行,缺陷会自然地慢慢消退。而优势和天赋,正需要我们带着福尔摩斯的眼睛,带着自己的预期,去发现和创造。
是的,你期待什么,就发现什么。如果积极心理学真有什么用,让我们换个方向思考和期待,就是它最大的价值。
【结束语】感谢大家收听本期的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请继续关注,心理FM,请记得,世界和我爱着你。我是暮然,如果你想在手机上收听我们的声音,可以百度搜索“心理FM”,到壹心理官方网站下载手机客户端,随时随地收听温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