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学校课程规划有八条标准
来源: 品质课程 作者: 杨四耕
阅读: 1107 时间: 2022-01-01 16:09:41 8

屈指算来,我们与学校整体课程规划这件事打交道已有15年了。15年来,我们推进了上海市第一届学校课程规划研制活动,推动了上海市嘉定区、南京市玄武区、合肥市蜀山区、郑州市金水区、南昌市东湖区、广州市黄埔区、温州市瓯海区等地热衷课程改革的学校研制整体课程规划,接触了大量的学校整体课程规划与实施案例,有了一些感悟和体会,为理论提升积累了感性经验。

2007年,我们立项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学校整体课程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原本我们基于此课题的研究,获得了自我感觉蛮清晰的见解,但实践下来却让我们觉得还远远不够贴近学校实际,还远远不能满足基层学校的实践需要。因此,我们又进一步在中小学进行了几年的扎根研究,又进一步学习了中西方课程经典,深入理解其中的精神内核。正是这一轮的扎根研究与理论重审,让我们对学校整体课程规划有了更全面、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众所周知,随着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落地,学校享有了一定的课程自主权,基层学校针对自身实际,有了研制学校整体课程规划的积极性。学校课程规划是本质上是学校决策课程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在充分把握学校课程情境的基础上,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调研,了解学校现有课程实施情况,发现学校课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学校课程哲学,明确学校的课程愿景;基于育人目标和课程目标,建构学校课程框架体系;谋划课程实施途径与方式,思考课程管理措施;制定一套课程评估办法,以确保学校课程变革成为有逻辑的推进过程。

我们认为,研制学校整体课程规划是学校课程变革的重要环节,也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重要途径。学校整体课程规划涵盖课程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全过程,好的学校课程规划有以下八条标准。


1.源头清:反映学校历史传统和适合现实情况。


学校整体课程规划应该是学校“自己”的课程规划,是基于学校的,以学校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情况为立足点。鉴于此,学校整体课程规划要遵循本校化原则,以学校为基础,寻找课程政策与学校历史和现实之间的结合点,对学校办学历程、课程发展传统、师生状况和学校整体环境作出全面、系统、客观的分析。学校课程情境分析既包含学校课程发展的优势和经验分析,又包含学校课程发展的问题解构。学校课程情境分析要求透彻,能基于优势和问题,对后续课程理念确立和课程发展措施的提出有直接影响。因此,系统分析,准确判断,清晰定位,实现学校课程发展传统与现实要求有机统一,具有可行性,是好的课程规划的一个标准。


2.特色亮:通过课程规划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整体课程规划的一个典型特征在于校际的差异性,即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有着独特的内外部环境,具体在师资水平、生源质量、办学条件和课程资源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学校整体课程规划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同时,学校的育人目标也因为情况不同而不同,课程规划要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课程思考。因此,好的学校整体课程规划第二个标准在于突出特色,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整体课程规划是挖掘、提炼、建设、凸显学校课程特色的过程,追求学校课程特色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特色,学校课程很难获得持久的发展;通过整体课程规划,学校以课程与教学为抓手,统筹其他相关工作,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3.方向明:内蕴一以贯之的学校课程哲学和逻辑。


学校整体课程规划是建构学校课程“全景”,不仅涉及所有课程,也涵盖从课程理念到课程实施、评价的全过程,其中课程理念是一所学校课程建设的灵魂,为学校的课程规划实践提供了方向性指引。好的课程规划,都有自己的蕴含课程理论和学校的课程理念,以及为实现课程理念而采取的一系列的行动策略和保障条件。因此,好的学校课程规划第三个标准在于立足学校课程发展的背景,包括在地文化资源、历史传统、办学条件与现实,有明确的学校课程发展之价值追求,并与学校办学理念在逻辑上具有一致性。


4.有挑战:定位“最近发展区”,有一定挑战性。


学校整体课程规划以顶层设计对学校所有课程进行系统梳理和统筹安排,不只是口头上的文件,而是学校课程变革的行动指南,指导着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行动中,这就要求整体课程规划本身具有挑战性,能够激励全校师生向着课程目标努力,这也是好的学校整体课程规划的第四个标准。学校整体课程规划定位“最近发展区”,使课程改革在“最近发展区”开展,使课程发展的成果成为全校师生跳一跳才能摘得的果实。课程规划本身的挑战性,需要把握学校课程的原有基础,即课程改革的起点,对学校原有课程进行全面分析,了解优势与不足,并对现有课程质量进行评估,提出学校课程发展的新目标,不断推进学校课程向前发展,不断提升学校课程品质。


5.愿景感:学校课程变革的愿景富有激励性。


课程愿景是学校的课程理想和价值追求,是学校课程的归宿,既反映了学校对课程发展的认识程度,也引领着课程发展的方向,是对“我们想要创造的课程是什么”的构建与描述。学校整体课程规划不仅要有课程理念的引领,还要反映学校团队对理想课程的向往,这种向往具有内在的原动力和激励性,使课程变革行为指向共同的方向。也就是说,课程规划要有一种愿景感,为课程变革提供焦点与能量,这也是好的学校课程规划的第五个标准。我们认为,学校课程愿景不是脱离学校实际情况的、毫无根据的预设,而是在学校现实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主动寻求的,不是被动接受的,是具有对教育哲学之思考的课程愿景;不是校长或个别教师的愿景,而是学校组织的愿景,反映的是大家共同的课程价值追求,具有强大的驱动力,课程愿景能够激发出师生群体开展课程建设的勇气与信心,以一个高远的目标,激发师生关于课程的新的思考与行动。


6.经验性:总结了学校课程改革的基本经验。


学校整体课程规划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学校多次课程改革的经验总结基础上产生。学校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是经验积累的过程,好的学校课程规划必然具有经验性,比较好地总结了学校课程改革的基本经验,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深化。学校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次改革都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新建构,既继承着前一次课程改革实践的成功经验,也发掘出前一次课改实践存在的局限,并在新的环境背景下加以解决,如此,推动着学校课程的逐步完善与发展。因此,学校整体课程规划要有经验总结意识,要对学校课程变革的相关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和评估,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借鉴已有的经验,在学校整体课程规划中创造性地吸收这些经验,以问题为导向,制定下一步行动计划。


7.冲击力:立意悠远,表述准确,能撬动学校课程变革。


学校整体课程规划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一种观念、一份蓝图,更是一所学校课程变革所必须采取的行动。停留在观念层面的学校整体课程规划,只会成为一纸空文,而无实际的价值与意义。课程规划本身要求立意悠远,表述准确,要清晰地反映学校课程的价值追求、框架体系、实施路径以及管理评价,易于理解与执行,以确保学校课程变革在正确的轨道中运行。在课程变革过程中,不仅要保持计划与行为的一致性,更要使确保课程执行有足够的冲击力,这也是好的学校课程规划的标准之一。课程规划的“冲击力”体现在课程文本方案转化为课程实践的过程中,体现在全校师生课程建设行动中。以富有“冲击力”行动实现课程理念向课程实践的转化,并使行为效能最大化。课程规划的“冲击力”要求全校师生不是简单、机械地执行课程规划,要富有创造性地将课程规划付诸实践,促进学校课程发展。


8.无止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


学校课程变革不是一个静止的完成形态,而是处于动态生成过程之中,具有开放性、联系性、不确定性。在一定意义上,学校课程发展是没有终点的。同样地,学校整体课程规划也是没有终点的,就其目的而言,是为建立永续的学校组织生态而规划,学校作为一个生态组织,需要通过学校内外环境的能量交换而生存,这种依存性决定着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作为学校核心工作的课程规划也要做出相应的反应。因此,好的学校整体课程规划必然是无止境的,也就是说,学校整体课程规划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改善过程,是指向未来的、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和改进过程。一定时限的课程规划的完成并不是表示学校课程改革行为的终结,它是一个阶段课程改革行为的总结,也是下一个阶段课程建设行动的开始,并在连续的课程变革中,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好的学校整体课程规划的上述八条标准是学校研制课程规划实践的一个参照系,可以供广大中小学幼儿园研制学校课程规划、落实学校课程规划参考。

15年来,我们围绕着学校课程发展召开了几十次大大小小的研讨会,特别是2016年以来,我们基于对学校整体课程规划认识的相对成熟,分别在合肥蜀山、上海嘉定、南京玄武以及郑州金水召开品质课程研讨会。每一届研讨会都有80多个地区、1600多人参与,与会者对我们通过课程规划提升学校课程品质的做法赞赏有加。今年,我们又将在南昌市东湖区召开第五届品质课程研讨会。这是一个全区域所有中小学幼儿园都通过研制课程规划而提升学校课程品质的区域,具有典型意义,是对学校整体课程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又一个检阅。当我们看到学校整体课程规划的研究成果辐射到全国那么多地区、给予这么多中小学幼儿园以启益的时候,我们内心无比欣慰。居里夫人曾经说过:“科学的探讨与研究,其本身就含有至美,其本身给人的愉快就是报酬;我因此在我的工作里寻得了快乐。”这或许也是我们的课题研究价值之所在。

书稿即将收官,对15年来热心课程改革的区域负责人和参与者、对执著通过学校整体课程规划而推进有逻辑的学校课程变革的广大中小学校长和老师,我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正是你们的热情参与,让我们对学校整体课程规划有了更理性的认识;正是你们的热情参与,让我们的品质课程研究团队蒸蒸日上!

当然,成绩是大家的,我们只是“召集人”和“邀请者”,让我们携手为课程改革做些有意义的事。

点赞是一种美德
8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