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杠”硬得有道理 | |
阮直 所谓的“硬杠”,就是“规则”,是由一级组织协商之后,通过一定的程序确定下来的,比如当今不少地方在提拔领导干部时都实行了一种“硬杠”,即提副处必须有在正科实职位置上任职三年以上的经历,否则“政绩”再突出也要放置在“等待提拔”一伙中。那么副处提拔正处,正处提副厅都是按如此“硬杠”套用的。 于是有不少专家、学者(包括杂文家)纷纷撰文批判这种人为的“设坎”、“设杠”制,说这是不利于让优秀领导干部脱颖而出的“规则”。并列举了古之孔明,任宰相之前是“山野之夫”,今之他邦赖斯任国务卿之前只是一所大学的教务长,若按我们的“职务周期时间表”的“硬杠”规则,他们就是等到拄棍儿走路那天,也不会有机会了。乍听是有些道理,联想到像我这样如今已过五十,连个科长也不是的“非职务人”,那么我就是有了运筹帷幄的智慧,撒豆成兵的本事,也不能遭到提拔了,因为提科长的“硬杠”是年龄在45岁以下。 虽然这样的“硬杠”让我“牺牲”在大门之外,可我心里却还有几分庆幸。庆幸的是,在目前的体制下,我们还弄出几个“硬扛”放在那里管事,否则真的没有了“硬扛”,那受大罪绝对是我这样永远被人家领导着的人。 20年前我所在的地区没“硬杠”,明明是个业务性很强的部门,上级突然下文,派下来一个高干家的子弟领导着我们干革命了,这小女孩21岁,人娇气,脾气大,原来是歌舞团跳舞的,如今要领导我们三个大学生组合的科室。虽说她不瞎指挥,但提职的“随意性”,让尽职尽责,满腔热情,渴望进步的青年一下子都泄了气。 如果当初有个“硬杠”,比如在本岗位上要有三年的工作经验,才能提拔,副科任职不满三年,不得提正科。那小女孩再高干子弟,她也要有个过程,得把一道道“硬杠”迈过去才行吧,等她迈完了这些“硬杠”,素质不也有了点提高吗。 我们不能改变制度,但我们可以微调一下规则嘛。“硬杠”就是我们在改革不了制度的前提下一种不断的修正。 我们的干部升级制度是“提拔”的,谁来提拔?当然不是下边职员,但《干部使用条例》中规定:职员也有推荐领导干部的权利。但这个权利落到实处的可能性还不如买彩票中大奖的几率高。我在30年的工作经历中共推荐过本单位的30名我认为是杰出的人才,但没有一个人得到提拔,这说明我的人才标准与组织上总是有差距。 比如我所在的城市当年有个发廊女,摇身一变成了公安民警,若按我的标准,洗头洗得好的女孩儿,可以再干染发,染发水平有了提高,可以升为头型设计师,按照这样的升职思路,就是人尽其才,可是有领导非把她弄到公安民警的岗位,这就让人才浪费了。这种“使用”人才的随意性,若没有几道“硬杠”设在那里,洗头女就会被一下子提拔为派出所长或治安科长,就是有了这样的“硬杠”,有些人不也是用足了规则,“三年”的“硬杠”时间表一到,连一周都不过,就升上了一个台阶。 有“硬杠”当然不能解决干部使用的腐败问题,但没有“硬杠”,那么想提拔谁当领导干部就更随心所欲了,好的制度其实就是一道道“硬杠”组合起来的。当“硬杠”真的硬起来,多了起来,就会形成了制度,减少了随意性。我们暂时不要羡慕美国的干部使用制度,因为体制不一样,这鸭头不是那丫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