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8次课改已于2001年展开,至今已近7年了。本次新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旗帜。课改不仅是教育教学的变革,更是教育管理的变革。这种变革涉及教育管理理念,管理者的行为方式和管理制度的深刻变化。此次课改的迫切要求是: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转变。这个转折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次变革,它突显了以人为本的宗旨,要求基础教育应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为学生具备进入学习化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打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打基础;为学生具备面对社会就业所需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基础;为学生个性发展,走向自立自强提供平台。这些要求不仅规定了基础教育的任务,实际上是对传统教育观念一次大力度的扬弃。如此全新的教学实践,没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治校策略是不可能实现的。本文试图从“以人为本,民主管理,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和谐发展”等方面谈谈自己对新课改理念下,中小学治校策略的一些思考。
(一)贯彻一种思想:即“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
德育是龙头,教学是中心,育人是根本,发展是目标。“百教德为先”,在中华民族这个淳朴敦厚的文明古国里,自古至今都是将德育摆在求知与做人的首要地位。诚所谓“言为百代师,行为天下范”。宋朝司马光说:“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德才兼备圣人也。”“德若水之源,而才如水之波”为曾国藩之精妙论喻。我们的华夏圣祖孔夫子将“仁、义、礼、智、信”浓缩到简单的“忠”与“恕”两个字上,可见,德育是百教之先基。
教学活动是学校德、智、体等各育实施的主要方式,是学校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新人的重要渠道。早在1963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中已作了明确的规定,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其他工作必须为这个中心服务。
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育人,要为国家培育出具有高度时代感和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现代民主法制观念和文明生活习惯;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永恒的目标,素质教育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指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指学生身体、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性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只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和谐统一,才会提升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才能为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渗透一个理念: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就是要通过创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自由的人文环境。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最后达到发展人,完善人的目标,从而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学校在管理中要做好“人”的管理。要以心理换位理解人,事业目标激励人,情感沟通温暖人,团队精神凝聚人。学校管理中要构建好人本管理的平台,应坚持“文化育人,环境育人,教书育人,情感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由于教育具有塑造人的功能,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学校应关爱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善待教师,让每一位教师都获得成功。让每个师生的人格都得以健全,让每位师生的潜能都得以激发,让每个师生的心灵都得以塑造,让每位师生的个性都得以彰显。把学校建设成为师生共同向往的精神家园。
(三)围绕一个目标:即“创特色,铸品牌”的目标
古人云:“事物之独胜处曰特色。”特色,是事物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色彩和风格。特色就是品牌,创建特色学校就是要显露办学个性,它是增强学校活力、提高办学效益、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各自办出特色。”我认为,所谓特色学校是指:办学过程中,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学校整体工作达到良好水平的基础上,从校情出发,在某些方面发挥优势,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化的稳定的教育特征、风格和风貌,成效显著,特点突出,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学校。它具有独特性、先进性、科学性、稳定性这四个基本特征。我认为构建学校特色,形成品牌学校要四靠:一靠先进的教育思想;二靠一支高素质的干部和教职工队伍;三靠科学管理;四靠教育科研和教育创新。
(四)坚持一个原则:即“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的原则
“依法制校”是指学校管理者根据国家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对管理者进行合法有序的管理活动。它强调的是“法律”的作用,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依法行政,依法执教,它具权威性和强制性,它能保障学校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秩序和安定的教学生活环境,维护学校的整体利益和师生的合法权益。
“以德治校”是指学校管理者依据社会主义道德,教师职业道德,约束规范被管理者行为及活动的管理手段。它强调的是“理性情感”的作用,它要求学校管理者把师生的积极性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校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不可能只依靠“法”来建立,而法规约定以外的行为准则只能依靠社会主义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来维系。因此,“以德治校”在学校管理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在学校管理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有“法”才有序,有“德”才有信,法德相济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五)突出一个重点:即“素质教育”这个重点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其基本内容是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教育,技能教育,社会交往教育等。其实质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素质教育的三大基本特征是:一是全体性,它是指素质教育的着眼点与着力点都是面向全体学生,旨在促进每个学生的和谐发展。二是全面性,即要求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三是主动性,又称主体性,是指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灌输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六)抓住一个中心:即“教科研”这个中心
教育科研是教育创新,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培养优秀教师的主阵地。它能激发教师的工作潜能和积极性,防止出现“职业怠倦症”。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探索教育规律,解决现实教育问题,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学校管理的宗旨是提高教育质量,而教师对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古人感叹“教然后知困”,困惑一旦出现就有思考研究的必要,教师从事教学研究主要目的就是解决教学困惑,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和教研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绝不是两张皮。俗话说:离开教研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离开教学的教研是空洞的教研。学校管理者应树立“以研促教,以研兴校,科研强校”的治校意识。要严格按新课改的要求,深化课程改革,组织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学校教科研应立足校本,既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又开发校本课程;既重视显性课程、学科课程、必修课程,又关注隐性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和选修课程。以校本教研为载体,要求教师走教、研、训一体化的专业成长之路。在传统中挖掘优势,在优势中形成特色。在教科研方面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七)推行一种作风:即“民主管理”的作风
民主管理是指学校管理者要充分发扬民主作风,调动本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依靠广大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把学校管好办好。学校管理者要使自己的管理工作正确有效,就要善于执行群众路线。脱离群众,不善于倾听教职工的意见,是不可能把学校办好的。学校管理者必须树立依靠教师办学的思想,真正把广大教师当作学校的主人,学校大事要和教师商量,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不搞家长制,一言堂。民主,既是一种作风,也是一种制度,民主管理学校要有制度来保证。目前在这方面的主要做法有: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民主选举学校领导管理人员,吸收教职工参加校内各种委员会、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座谈会,听取教职工意见等。
(八)追求一种境界:即“全面和谐发展”的境界
学校管理者的责任,就是要为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创设学校与师生发展的共同愿景,让学校发展成为师生的自我成就。我认为一所学校达到全面和谐发展境界的具体表现就是“育名生,出名师,创名校”。名生滋润名校,名师支撑名校,名校造就名生、名师。也就是说,学生、教师、学校三者都要发展,形成一种大同共进,互惠共赢的局面,才能叫全面和谐的发展。否则这个学校的发展就不是一种科学性的可持续发展,而是一种片面的畸形发展。一所学校只有促进了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关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它本身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和谐校园里,和谐发展的教师对事业执著追求,对学生满腔热爱,有着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谐发展的学生,尊师爱校,积极上进,开朗活泼,人格健全,校园中呈现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和谐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