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素质教育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阅读: 873 时间: 2010-11-27 16:33:00 1
谈素质教育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中学特级教师 陈自鹏
  

   1999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0年初,教育部做出了“减负”的决定,《人民日报》发表了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谈话。两个《决定》,一个《谈话》无疑是我国当前和未来教育工作的指南,将卓有成效地指导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素质教育的实践。我们应该看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在教育教学思想方面,在教育教学实践方面都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笔者以为,我们应努力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

 

一、传统教育观与现代教育观的关系

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学中应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教材,重视课堂教学,重视知识传授。而现代教育观则认为,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实践,重视社会经验,重视能力培养和发展。我们认为,传统教育观与现代教育观都是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两种教育观各有侧重,各有优点,自然也各有不足,在教育教学中如果采取非此即彼的态度,则失之辩证,甚至会导致错误的实践,这一点从教育发展史上可以看得很清楚。比如凯洛夫是传统教育观的代表,而杜威则是现代教育观的代表。众所周知,他们对教育理论和实践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由于失之片面,或者固执已见,因此也对教育的发展产生过不好的影响。如今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人只是看到了我们教育中的优点,因而消极保守,不思改革,难以有所建树。有人则只是看到了我们教育中的弊端,因而前卫激进,否定一切,也容易走入歧途。对于两种教育观,我们应取其长,克其短,既看到二者对立的一面,又看到其统一的一面,在肯定传统教育注重知识传授优点的同时,应吸取现代教育注重能力和个性培养的优点,把教育教学工作稳步推向前进。

 

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要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就必须搞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整体优化。要以育人目标为导向,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家庭教育为助力,社会教育为补充,构建一个优化的育人体系。学校教育要发挥优势,家庭教育要因势利导,社会教育要择善而行。除对学生进行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外,特别应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认识自我,要辩是非、知善恶、懂美丑。在这方面,学校、家庭、社会应协同一致,形成教育的合力。

 

三、智育和其他诸育的关系

智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而且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应试教育”把智育看作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部,是出发点,也是归宿,于是走向了“智育至尊”、“分数至上”的极端,因而遭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批评。素质教育是全面的教育。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智育是基础,德育是保证,体育是条件。一方面,智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要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不只是单纯地抓好智育,而是要德、智、体、美、劳、心诸育一齐抓,学生要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学会办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没有智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智育的教育不是完美的教育。二十一世纪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是全面的,我们培养的人必须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个性、有创造的人。为此,就必须处理好智育与其他诸育的关系。

 

四、课堂教学与其他教学活动的关系

课堂教学占据着学校绝大部分教育活动时间,尽管对课堂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历史上曾有过这样或那样的评价和褒贬,但至少在一点上人们是取得共识的:课堂教学是培育人才的主阵地、主渠道。教育实践表明,重视课堂教学,教学质量就有保证。不重视课堂教学,教学质量就会下降,这也是人们对历史的反思所得出的结论。然而要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只有课堂教学还是不够的,还应注意其它教学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到工厂、农场实习,搞社会调查,参加技术攻关,从事专题研究等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非常有效的教学活动。这些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继续和延伸,它们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实际工作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五、学科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目前,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两大类。普通高中在原活动课程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包含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大都是考试课程,往往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教育行政部门对其教学质量要实施一定的重点监测,学校将其作为重点工作内容来把握,教师则因其质量优劣而荣辱悠关,更不敢有丝毫的怠慢。活动课程目前没有固定的设置标准,难以考核,因而在大多数学校看来是软任务,表现有三:第一,极不重视,课表上没有体现,实际上更没有安排。第二,摆花架子。课表上有体现,但实际上并没有落实。第三,设置不科学。只重形式,不重效果,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为处理好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我们应避免走入三个误区,一是本末倒置,即抛开学科课程,只抓活动课程。二是以偏概全,即只抓学科课程,忽略活动课程。三是孤立联系,即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互不对话,互不照应,不能达到有机统一。

 

六、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是一对矛盾,这个矛盾是我们无法回避而又必须解决好的。应该说,面向全体的教育是教育机会均等的教育,是体现公平教育思想的理想模式。而因材施教的教育无疑是世上最佳的教育,它是教育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理想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即面向全体,又因材施教是很困难的。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矛盾,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为此,一要关心、爱护、帮助每一位学生,不歧视任何在学习、思想等方面相对落后或暂时落后的学生。二要做好分类指导工作。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绝不是只指那些学困生,对于优秀生也有因材施教的任务。要对各类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使得他们各自获得发展,我们的教育既要面向大众,又要着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和精英。

 

七、减负与增效的关系

减负是教育界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但必须明确的是,减负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有人把减负简单地理解为减少课时、减少题目、减少考试乃至取消考试、取消作业,以为这样就完成了减负的任务。实际上,我们所谈的减负,应该是摒弃粗放的教育理念,而采取精致的教育理念,要减去的应该是那些过度重复性、过度机械性、低效性、无效性、惩罚性的课业负担。要建立一个优化的教学体系,优化教学思想、教学环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反馈、教学评价、教学研究。要通过优化,力争以较少的必要教学时间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益,要通过减负,达到增效的目的。

 

八、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目前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教育有“理论不上天,实践不入地”的问题。理论上我们借鉴的多,独创的少;纯理论探讨的多,结合实际的少;一般性探讨的多,理论升华概括的少。在实践上,我们理论指导的少,靠感性做的多;深入总结的少,为做而做的多;教学效率考虑的少,追求形式的多。解决如上问题的方法是:第一,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不仅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更要眼睛向内,认真研究国内广大教育工作者创造的先进教育教学经验,并适时适地予以推广。第二,抓好三个结合。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善于用理论指导实践。二是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的结合。要改变“为理论而理论”、“为实践而实践”的极端化倾向。三是理论指导与实践总结相结合。要通过实践使理论得到检验、完善、深化和创新。

 

 

 

 

 

注:本文荣获天津市第八届“双成果”论文二等奖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