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凭啥得小红花
阅读:
855
时间:
2016-05-01 20:50:14 1次
“熊孩子”凭啥得小红花
周红梅
一个星期五的下午,巡班到大(1)班,只听李老师说:“下面我们来评选小红花!”我有意识地停了下来,想看看这次评价活动。
只听见一阵“吱、吱、吱”的转椅子声,瞬间活动室里安静了下来。再看看孩子们,一个个都坐得端端正正,眼睛紧盯着老师手里的小红花。
分析:
评小红花是幼儿园常用、便捷的评价方式之一,一般采用“及时评”与“周末评”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家长和孩子都十分重视。教师认为评小红花是鼓励孩子进步,营造积极上进成长氛围的重要抓手;家长认为拿到小红花说明孩子一周在幼儿园各方面的表现优秀。
每当评选小红花时,孩子们会控制自己的行为,表现得听话、乖巧,有的孩子甚至想出一些方法来得到老师和同伴的关注和认可,希望得到一朵小红花。由此可见,每个孩子都有被赏识的需要,评小红花必须做到客观、公平、公正。
李老师问:“小朋友们,这周我们班哪些宝宝可以得到小红花呢?”明明说:“红红上课发言积极,还帮助收拾玩具,她能得红花。”大家都鼓掌通过,李老师笑呵呵地发给她一朵小红花,红红脸上露出了笑容。
强强说:“伟伟做操认真,动作好看,我选他得红花。”大家一致同意,李老师又点头给他一朵。
乐乐说:“佳佳带了一盘花放在自然角里,让大家一齐看花,她可以得小红花。”
接着磊磊、言言、涛涛……也分别得到了小红花。
分析:
由此可见,大班孩子已经有了初步的是非评价标准,能按一定的是非标准客观地评价他人,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述“谁能得红花”以及具体的理由。老师只要为他们创设宽松的评价氛围,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并对孩子们的评价给予及时的肯定、鼓励和引导,就能使幼儿学会在正确地评价他人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是非标准和价值观,克服教师评价一言堂的弊端,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升评价的有效性。
辰辰看看左边的同伴,又看看右边的好友,都没有选他的意思,就悄悄地对花花说:“花花,选我吧!”花花不理他。他又对普普说:“普普,请你选我吧!”普普没应答。他又对前排的乐乐说:“乐乐,选我吧,下周带汽车给你玩。”乐乐头也不回,辰辰急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
分析:
辰辰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喜欢和大家一起玩,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对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探究,但动手能力稍弱,常常不小心会犯一些“小错误”,因此,小朋友们有些不喜欢他。他自己却觉得很委屈,其实他不是故意要给他人带来不愉快,而是无意中伤害了大家。对于这样的孩子,教师在评价时应该兼顾到个体差异,不可将自己想法强加给孩子,要给个别孩子以表达的机会,帮助他处理好与同伴的关系,否则会影响这类孩子的身心发展。
李老师发现了辰辰的表情变化,忙问:“辰辰,你想选谁呢?”
辰辰站起来声音很小地说:“我想选我自己。”
李老师说:“可以啊,声音响亮点。”辰辰提高了声音说:“我想选我自己!”
孩子们听了,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小声嘀咕:“还选自己呢?真好玩。”有的不吭声……
李老师:“说说你为什么选自己?”
辰辰说:“是我第一个发现自然角的蚕豆发芽的,是我给小金鱼换的水。”
李老师问大家:“是这样吗?”
周围的几个孩子都说:“是的。”
那你们觉得:“辰辰能拿小红花吗?”
花花说:“他把金鱼缸里的鱼捞死了,我不同意。”普普说:“他把明明搭的大楼碰倒了,我不选他。”乐乐说:“我才不选他呢,他把我的奥特曼的胳膊弄掉下来了。”
听了同伴的话,辰辰急得满脸通红,沮丧地低下了头。
李老师问:“辰辰是这样的吗?”
辰辰说:“是的,但我不是故意的。我想看看金鱼眼睛为什么那么大,不小心抓破了鱼眼;我想看看明明的大楼为什么能搭那么高,不小心碰了易拉罐一下就倒了,我已经跟他道歉了;我想让奥特曼变形,扭得劲儿太大了,膀子就掉下来了。”
听了辰辰的解释,李老师问:“你们认为辰辰是故意犯错的吗?”大家齐声说:“不是。”“你们能原谅辰辰,让他这次拿个小红花吗?”孩子都说:“只要他下次改正,我们原谅他吧。”
辰辰对大家说:“我以后一定小心。谢谢大家!”李老师把小红花发给了辰辰,大家为他鼓起了掌。
分析:
这是一个自评、同伴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过程,教师通过让评价双方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大家明白了故意和不小心的区别,使大家领悟了自信、理解、宽容和感恩等品行。教师没有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而是通过孩子们自己的陈述、交流、辨析和商榷形成了一致的认识,既帮助辰辰看到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又体现大家对辰辰的接纳、理解和宽容,实现了评价活动的公平、公正和正确的价值引领。
(作者系江苏省宝应县教育局教科研室主任,宝应县实验幼儿园原园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