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故事---朱 德
阅读: 3349 时间: 2006-07-17 20:43:00 1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朱德(1886—1976),四川仪陇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活动。1922年前往德国留学,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春到苏联学习军事。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职。

1886年12月1日,朱德出生在四川北部仪陇县马鞍场李家湾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当时,祖孙三代十几口人居住在地主丁邱川的一座破仓库里,全家人仅靠租种几十亩薄田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从诞生的那一刻起,苦难便如同孪生兄弟般与朱德形影不离。

苦难的日子虽然使人食不果腹,却没有压弯人们的脊梁。母亲种氏以她善良、勤劳、吃苦的精神默默地影响着朱德。

在朱德的记忆里,母亲性情和蔼,从没有打骂过孩子,也没有和村里人吵过架。他刚刚懂事的时候,便天天坐在母亲的纺车旁,一边静静地看着母亲那永远纺不完的线,一边听母亲娓娓地讲述一个又一个的故事。那些穷苦百姓受苦受难、有钱人家为非作歹的故事,在朱德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母亲讲到动情处时,朱德那明亮的双眸里便盈满了泪水,有时还把小拳头攥得紧紧的。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朱德在四五岁时便开始帮助母亲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在田野里、在院子里、在母亲高大的身躯后时时可以见到朱德幼小的身影。尽管很吃力,有时不免跌倒在地上,朱德始终都紧紧地拽着母亲的衣角,在人生路上迈着扎实的步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朱德从母亲那里学到了许多劳动知识。对童年时代的这段生活,他曾深深地回忆道:“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地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童年的这段岁月,培养了朱德吃苦耐劳的精神。正是凭着这样的精神,朱德在日后的戎马生涯中战胜了无数的艰难险阻。

朱德的母亲不仅教给他许多劳动知识,也教给了他很多做人的道理。有一年,南巴地区遭了灾,不少灾民拖家带口地出来讨饭,朱德的母亲没有粮食周济他们,只好煮了一个菜糊糊,让朱德给灾民端去。在母亲的影响下,朱德很小就帮小伙伴们背柴草。

1895年除夕之夜,在地主的欺压下,朱家十几口人被迫分居两地。临别时,母亲那含泪的教诲、沉痛的诉说,使幼小的朱德深受感动,他在内心深处埋下了“反抗压迫,追求光明,寻找新的生活”的革命种子。

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以自己的勤劳朴实、宽厚仁慈的性格为中国革命造就了一位伟人。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